围绕两个决议(9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27 17:24:01 点击:
篇一:围绕两个决议
2023“两个决议”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2023“两个决议”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篇1按照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我参加了五寨县县xx年干部在线学习。时间虽然很短,但感觉培训内容非常及时有效,针对性很强,对自己进一步服务科学发展、提升工作能力水平很有帮助。相对于传统面对面式学习,“党员干部在线学习的平台”依托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种全新方式和大量新的内容给党员干部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当前,全省、全市大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阳县作为“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区”,将进入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期、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和发展要素的集聚期。面对发展机遇,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具备鲜活的理论知识,才能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把握大局,为服务全县科学发展,促进全县转型跨越做出更大的贡献。一、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力武器,是新的形势下做好基层领导工作的重要法宝。学习可以促进思维创新,思维创新可以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发展。在三天的时间里,我认真学习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二五”规划政策与解读、廉政知识教育、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政策等内容,觉得受益匪浅,感受至深。二、以“改革创新、时不我待、敢于争先”的时代精神投入到领导岗位之中,推动各项工作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培育昂扬向上的工作精神。彻底改变精神懈怠、思想消沉的工作现状,切实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能力意识、效能意识。要树立“要干就干最好、要做就做第一”的思想,明确努力方向,把差距当作潜力,把压力变为动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用先进的文
化和正确的价值观武装思想,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尽快达到一流水平。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新时代人民公仆形象领导干部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严以律已,宽以待人,防微杜渐,见微知著;要增强群众观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为民造福,勤政为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反映客观实际,科学决策,努力促进我县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和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总之,我认为“党员干部在线学习的平台”以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党员干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调动了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渗透到了每个人工作和生活之中,为我们每名党员干部搭建起了一个“学得快、记得牢、用得好”的现代化学习的平台。2023“两个决议”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篇2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学校对本次人事制度改革之后重新聘用的中层干部进行了为期2天的集中培训。培训时间尽管短暂,但内容充实,注重实效,尤其是王校长的动员报告对中层干部身上存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更是剖析透彻,切中要害,为全体中层干部今后更好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现将培训感受如下:一、通过培训,充分认识到本次培训的重要意义、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发展与中层干部之间的关系。目前,我校正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省职教攻坚计划和升高职两个大好的机遇;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提高两个发展现实。然而,我们目前的中层干部队伍却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思想作风方面存在:
1、学习氛围不浓,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意识不强;2、不注重思想解放,习惯、传统、墨守成规的思想意识存在;3、整体意识、大局意识、责任、奉献、拼搏意识有一定程度的弱化、降低。工作作风方面存在:1、协调、沟通做的不够,工作上的衔接、协调不够;2、工作上的浮漂表现比较突出,不深入、不具体,不抓工作的落实。中层干部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先头兵,只有把中层干部这支队伍抓好了,才能带领部门员工做好工作,用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来实现学校的两个提高,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两个机遇。二、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王校长在培训会上一再强调,中层干部要学好知识,多读书。其实,培训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中层干部素质的最有效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其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培训学习讨论,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管理与创新要靠学习,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接受新思维、新举措,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领导重望,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三、通过学习培训,使我清楚地体会到要不断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一是要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树立学校利益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攻克难关的进取意识,敢于负责,勇挑重担,锲而不舍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二是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熟练工作方法。要学会沟通与协调,要善于与领导、中层干部、职工、学生进行沟通,要学会尊重别人,放下架子,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副职要当好正职的参谋助手,要围绕正职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开展工
作。要经常反思工作、学习和生活,把反思当成一种文化,通过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三是要敢于吃亏、吃苦、吃气,弘扬奉献精神。“三吃”是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是社会的主流风气。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要多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要树立奉献精神,树立“吃苦、吃亏、吃气”的思想。中层干部就是要吃苦,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忍别人忍不了的事,严格要求自己。四是要宽宏大量,学会包容。包容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拥有博爱的心,博大的胸襟,还要有一份坦荡、一种气概,包容是赢得尊重的前提,包容是人生的财富。包容不等于迁就和放任自流,包容别人的过错,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改过,与人相处要学会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做到心理相容。五是要注重文明礼仪,增强综合素质。文明礼仪是生活和工作的根基,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防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文明素质,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尤其是做学生管理工作更应该注重文明礼仪,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好示范榜样作用。让文明礼仪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流,让我们的学校成为文明和谐的校园。六是加强作风建设,强化“两个意识”。“两个意识”是指忧患意识、宗旨意识。忧患意识、宗旨意识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表现在政治上是一种高度的觉悟,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只有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只有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才能始终树立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才能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调整好精神状态,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既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又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尽心尽力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23“两个决议”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篇320xx年5月1日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岳池县教育局主办,进修校协办的全县中小学中层干部集中培训,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不仅让我学到了作为学校中层干部应有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当前的中层干部的责任感,我们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更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胜任学校的中层干部的工作。现就这段时间的学习做一简单总结,不足之处,尽请谅解。一、中层干部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岳池一中的何主任和南街小学的付主任深情并茂的讲解,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任重而道远,我们中层干部必须具备以下各方面的能力:(一)有扎实过硬的教学能力和认真踏实的教学态度。作为学校中层干部,我们首先必须是教育教学的一把好手,只有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和认真踏实的教学态度,我们才能让教师心悦诚服,说话、做事才有说服力,才能让教师有所比较和效仿,也才有资格去指导和管理全校教职员工。(二)有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作为学校中层干部,我们必须要吃苦在前,要给师生做好榜样、起好师范,同时要把教育教学当作毕生追求的光荣使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中“坚”力量。(三)有一颗平常心和宽容大度的胸怀。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我们一定要学会“容”人,也要学习“容”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有学校校长、学校教师,还有学生和家长,很多事和人,我们必须要学会容忍和谦让,很多事也要有宽广的胸怀去悦纳。在领导面前,我们必须当好高参,为领导献良策,同时甘当配角不冒失。在教师面前,我们要以情感人、以诚待人、公平对人、平易近人,处理和协调好方方面面面的关系。(四)要有不断创新的工作意识和一定的语言修养。
我们的工作繁而杂,小到学籍管理,大到学校管理,如果单凭简单陈旧的工作方法,可能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更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让各项各种有序开展。同时作为学校中层干部,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语言艺术。该说的才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我们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口。同时要注意我们说话的语言技巧。(五)在“用”、“勤”、“严”、“实”、“谋”五字上下功夫。自觉学习,在“用”字上下功夫,深入一线,在“勤”字上下功夫,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在“严”字上下功夫,转变工作作风,在“实”字上下功夫,开拓创新,在“谋”字上下功夫,我们必须是一面旗帜,要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学校的中层干部的职业。二、中层干部要有推进课改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除具备必要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外,还必须为教改做出必要的贡献。首先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总体要求、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新课改成功的主要标志以及新课改必须抢占的“制高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知道“改”什么,怎么“改”…(一)课程功能的转变。要知道,我们课程无论怎么改,其目的就是实现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其关注的重心就是学生,关注范围就是大众,关注内容就是学生的发展,终身学习思想。(二)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结构的调整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变,要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赛龙初中的课堂教学就很好的实行了师生角色的良好转化。只有这样,我们的三维一体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三)课程实施的改革。我们以往的课程实施具有被动型、接受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很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的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加快课改前进的步伐。
(四)课程评价的改革。新课程倡导的是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发展性、多元化、形成性、主体性评价原则,彻底拼弃以“一考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标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科学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次系统的学习,不仅让我明白了中层干部应该怎么当、怎么做、怎么发展,更让我明白了新课程改革的方法与策略,让我更加坚定了以后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我们也将把赛龙初中先进的课改经验进行因地自宜推广,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贡献微薄力量!
篇二:围绕两个决议
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文献解读·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侯竹青【摘?要】两个《历史决议》是中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党的历史所作出的经验总结,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其中。两个《历史决议》也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起草时面临的形势不同、对“左倾”错误认知的深度不同、思维逻辑和框架结构的构思不同。这种联系与区别体现了两个《历史决议》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关键词】两个《历史决议》;集体智慧;实事求是;逻辑思维【中图分类号】D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8)03-0087-09中共历史上有两个《历史决议》,一是(一)两个《历史决议》是中共集体智慧的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结晶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二是两个《历史决议》都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这体现在决议的形成过程中。第一个《历史决议》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二个《历起草之前,曾有一个分析、评价党内问题的草史决议》)。两个《历史决议》都运用辩证唯物案稿。它起草于1941年,从构思、起草到修改,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客观公正地都是毛泽东主导的。但由于对某些历史问题的对党的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回顾评析,总认识有待深化,该工作不久即被搁置。随着延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中共统一全党安整风的开展,“许多高级干部回忆历史,使对思想、开辟工作新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因其党的历史问题的认识逐渐丰富起来”,历史决议在实践和理论指导中的承前启后作用,两个《历的草案稿对党内历史问题的认识不够了②。但史决议》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产生了大量研经过延安整风和1943年的九月会议,党内对历究成果。但是关于二者的比较研究,为数不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内容和方法方面。①本文在前①如穆兆勇从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党和国家的革命发展道路和重大问题的科学结论方面阐明了两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个《历史决议》做进一个《历史决议》的异同点。穆兆勇:《旗帜·道路:党步的思考和比较研究。的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4期。张群喜比较了两个《历史决议》的相同点,认为其都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批判了“左”倾一、两个《历史决议》的相同点教条之错误、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张群喜:《中共党史上两个〈历史决议〉的共同点及历史启示》,历史证明,两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刘仁华、张观点和结论都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它宁从内容(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促进了党在实践和理论上飞跃)、方法(实事求是、们虽然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背景和条件宜粗不宜细)上比较了二者的共同点。刘仁华、张宁《:中下对中共不同阶段的历史所作出的总结,但二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两个决议比较》,《毕节学院学报》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共同性。2010年第1期。②《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6页。8党史与文献研究2018年第3期史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这为重新起草历史决议奠定了基础。1944年5月,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任弼时负责,成员有刘少奇、康生、周恩来、张闻天、彭真和高岗、博古(后加入)。任弼时当月即写出了第一个稿子——《检讨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议》。这一稿除了将草案稿的精华吸收了进来,还对其基本观点做了提炼和概括;并将1943年九月会议以来对党史路线问题的新认识,作了深入的阐述。稿子完成后,任弼时对其作了多次修改,贡献良多。其贡献一是“修改了《历史草案》关于四中全会的评价”;二是“强调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正确路线的作用”;三是“指出了检讨党的历史路线的意义,号召全党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①在任弼时稿子的基础上,胡乔木又重新起草了一个稿子,这个稿子近7000字,分4个部分。任弼时在抄正稿上对胡乔木写的稿子进行了修改,一共3次。其中第2次“最重要的修改,则是对第三个问题讲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结合时,作了较大改动,加写了近五百字一长段话。”第3次修改稿上主要在正文后对第三次“左”倾路线的错误写了七条提纲式的意见,“集中了中央政治局和‘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草案)’时提出的意见。”因任弼时工作繁忙,中央又指定张闻天参加修改。张闻天的稿子虽然参考了以前的改稿,但基本上是重新构思,有13000字,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只是对四中全会以后的历史作决议,而是对大革命失败以后的十年内战时期的历史作决议”。②至此,经过半年多的修改,关于历史决议的思路和格局基本上理了出来。从1945年春开始,毛泽东对张闻天的“抄清件”亲自修改,据可查到的资料,至少亲笔修改或主持修改了7次③。这些修改稿上,除了主要是毛主席的修改笔迹外,也还有其他领导同志少量修改的笔迹。《历史决议》修改稿是委托胡乔木汇总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意见而作出的一次局部修改④。修改88稿送给任弼时时,附有胡乔木征求任弼时意见的便笺。六届七中全会后又出了第8次修改稿。七大闭幕后,根据七中全会的意见做了第9次修改,将第一部分原来写的“党在二十五年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形成一条同一切错误的路线和思想相区别的正确的路线的思想——毛泽东路线与毛泽东思想”,改成了“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体系。”⑤在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之前,又做了第10次修改。如第三部分在“指出八七会议错误的同时,又肯定了它的功绩,使其评价更为全面”。⑥在1945年8月的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全体一致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⑦。可以说,从1941年算起,第一个《历史决议》出台前后历经近4年,毛泽东直接参加起草并反复修改,广泛征求了党内的各种意见进行讨论,它的产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毛泽东在七大开幕的预备会上所说:“我们现在学会了谨慎这一条。搞了一个历史决议案。这个决议案写过多少次,经过三番四复的研究,经过多少双眼睛看,单有中央委员会几十双眼睛看还不行,而经过大家一看,一研究,就搞出许多问题来了。没有大家提意见,我一个人就写不出这样完备的文件。”⑧.第二个历史决议同样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1979年10月30日,《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启动。1980年2月刘少奇冤案的平反,为《历史决议》的起草创造了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条件。之后,决议起草工作进程加快。6月,决议草稿出来,因写得太沉闷,体现不出毛泽东①《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08-309页。②《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10、311、312页。③《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13页。④《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17页。⑤《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26页。⑥《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27页。⑦《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28页。⑧《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25页。
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没有说清楚,被要求“重新来”。①针对该难题,胡乔木提出了解决方法: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毛泽东思想加以区别,对前者予以批判,对后者加以肯定②。7月以后,起草小组重新起草,反复改写,8月8日,拿出了一份不完整的修改稿,有了正式名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稿》;其后,又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到9月10日,完成了供讨论的、完整的第二稿(1980年9月10日未定稿),共六万字。胡乔木对其评价很高,说:“这个稿子,我也说不上是第几次稿子了,一些重要的骨架,大概就像现在这个样子了,要作很大的变化,实在说我也变不出来了”。③该决议被发到“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讨论”;之后,该稿子又拿到由中央党政军机关、中央直属机关、军队、地方的干部参加的四千人大会(实际参与者5000多人)上讨论。这是一次规模空前、规格高、思想开放的大讨论,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行的一次深入具体的研究,充分发扬了民主,讨论情况不断用简报、快报等形式及时地反馈给起草小组和党中央,一些重大的问题则写成综合报告(讨论期间,共发快报88期、简报938期)。④其中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仍然是讨论的热点和焦点。另外,会上有人还提出了要求真正总结粉碎“四人帮”后的四年历史。四千人讨论结束后,起草小组和胡乔木综合、研究了各种意见,提出了12条修改意见,并重新改写新稿。⑤半个月后产生了1980年11月至12月修改稿,分为7个部分,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完善。起草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写,又形成一稿,1981年3月提交到中央常委审阅,因稿子“缺点讲得多,成绩讲得少”,“好像错误都是毛泽东个人的,别人都对。这不合乎实际”,被邓小平要求重新修改。⑥到3月18日,决议稿的轮廓才定下来。3月24日,陈云提出了两条修改意见,其一是专门加一段话,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六十年。这样毛泽东的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陈云的这项建议解决了当时的难题之一,因此被吸收到《历史决议》中去。3月以后,历史决议稿先后进行了三轮讨论。第一轮是3月底4月初老同志52人的讨论,根据这些意见,起草小组再做修改,胡乔木受陈云启发,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加了一个总论即新中国32年历史的基本估计,“这两段一加强,稿子的气势就相当地不同的。”⑦5月下旬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第二轮讨论,74人参与。在讨论中,大家对稿子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提出了一些重要修改意见。其中,程子华提出了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来替代毛泽东晚期思想的建议被吸纳⑧。第三轮讨论是6月中旬的六中全会预备会议,同时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全国政协部分老同志130多人的座谈会征求意见。会后,胡乔木等根据会上提出的新问题,吸收实质性意见近百条。6月27-29日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为的决议》,与1980年的四千人讨论稿相比,最后通过的决议,从结构、内容到重要断语都有了重大修改。⑨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第297页。②《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21页。③《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④萧冬连:《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出版2013年版,第285页。讨论中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在关于毛泽东的功过评价、“文革”前十七年、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文革”的责任、毛泽东思想、两条路线斗争等重大问题在干部中存在严重分歧。⑤《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132页。⑥《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137页。⑦《百年潮》2001年第6期。⑧⑨萧冬连:《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江淮文史》2016年第3期。8党史与文献研究2018年第3期从起草过程可以看出,第二个《历史决议》凝聚着邓小平的心血。邓小平的谈话先后达十六七次,定下了决议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同时,它也是共识形成的过程,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胡乔木在谈到第二个《历史决议》时说:“这个决议稿是20几位同志一年多的集体作品,中经多次修改,……稿中的重要观点很难分清是哪一位提出的,许多是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许多是四千人讨论时和3月31日向52位同志征求意见时提出的”①,是集思广益、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结果。(二)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两个决议的始终两个《历史决议》不仅经得起了“二三十年后看来,还是功大过小”②的历史考验,而且在今天看来,其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仍是科学的。这与中共将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其中息息相关。第一、实事求是体现在两个决议的指导思想上。中共在起草第一个《历史决议》时就有这样的考虑:不仅着眼于历史和当时,还要顾及未来,经得起历史的评判;不仅是中共领导机关内部的,而且是全党性质的,要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负责③。所以对党的历史的路线和政策的评判标准,毛泽东要求“哪些政策或哪些部分是在群众斗争中证明是合适的,哪些是不对的,如果讲得合乎事实,在观念形态上就再现了党的二十五年的历史,就对于今后的斗争有益。正确与错误的标准,虽然要看马、恩、列、斯,但归根结底看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人民对于各党派往往不清楚,但晓得根据政策来判断。”④因此,做决议的时候,“只解决已经成熟的历史问题,没有成熟的问题都不必急于做结论。”例如,关于抗战后党内若干历史问题,“因为抗战阶段尚未结束,留待将来做结论是适当的。”⑤在分析历史问题时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于任何问题应采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⑥而且,由于受时代、认识规律和技术的限制,如果过于纠缠于历史的细节,反而不能客观地评价历史。因此,第一个《历史决议》采用“宜90粗不宜细”的原则来评判历史,这既符合历史的特点和认识规律,更是实事求是的体现。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时被更加强调。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时因党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更未形成较为一致的基本观点,所以,形成决议面临着巨大挑战。对于采用什么原则来起草这个文件,党内曾有这样一种意见:做个含糊其辞的决议,错误责任要毛泽东全部负责或承担,实事求是的评价历史要由后代来做。对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坚决反对。邓小平要求起草《历史决议》的中心思想的第二条即是“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⑦针对要求把前三十年错误的责任全推给毛泽东的意见,邓小平给予了严厉地批驳:责同志都有错误。‘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⑧这是中共高层多数人的立场。据胡乔木回忆:“陈云同志讲,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人还在的时候,把毛主席的功过敲定,一锤子敲定。一点一点讲清楚……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将来就可能出赫鲁晓夫,把毛主席真正打倒,不但会把毛主席否定,而且会把我们这些作含糊笼统决议的人加以否定。①《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25页。②《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24页。③《胡乔木谈党的历史决议》,《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3期。④《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23页。⑤《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16页。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8页。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2页。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6页。“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
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讲得很透彻。”①实际上,当时的西方学界对前三十年已有了一些研究,而且出版了不少成果②。外界的压力也促使中共必须更注重历史书写的实事求是。第二、对历史问题评价时的实事求是。在党的早期历史上,曾有反对陈独秀错误路线和李立三错误路线的斗争。但这些斗争是有缺点的:没有使干部在思想上彻底了解当时错误的原因、环境和改正此种错误的详细办法,过于注重个人责任,对于复杂事物,爱做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的结论③。有鉴于此,两个《历史决议》在分析历史事件时采用唯物主义辩证观点,深入分析,最终得出了党和人民认可的结论。第一个《历史决议》内容的实事求是也体现在一分为二的历史辩证法上,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八七会议的重要方面是正确的,但在反对右倾错误的同时,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④第二,对党的六大的分析,肯定了它所确立的路线是基本正确的,也指出了其缺点和错误。⑤第三,立三路线是错误的,但在党内的统治时间也很短。⑥第四,六届三中全会对结束立三路线的停止执行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没有清算立三路线的实质。⑦第五,对于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时期这段历史,一方面,指出了那个时期中央领导机关所采取的政治策略、军事策略和干部在其主要方面都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第三次“左”倾路线的代表者也领导了农民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反抗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进攻,这些任务都是正确的。⑧第六,没有将党在历史上所犯错误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个人,而是从思想根源、社会根源等方面进行了阐释。⑨第七,在策略上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土地问题上,指出了其错误是实行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左政策,但也肯定了其在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一点上是正确的。⑩这些评价都反映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自身历史和错误的科学态度。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第二个《历史决议》在“肯定了建国以来党和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又对党在过去工作的错误作了自我评价,对国家的光明前途作了论证”,处处闪耀着实事求是的光辉。第一、肯定了社会主义改造阶段的成绩是“辉煌的”,也指出了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缺点和偏差。”第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的表述是:“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成绩是主导的,并实事求是地摆例证、分析了取得成绩的原因;对错误也未回避,指出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左”倾错误、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左”倾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导致了错误,但是从全局看,这些“错误当时还没有达成支配全局的程度”;一方面点名指出了毛泽东对错误负主要责任,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中共集体要负责,不能把所有错误归咎于毛泽东个人。?第三、将文革定性为“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完全了否定了文革。?分析了“左”倾严重错误的复杂原因,在指出了毛泽东要为“文革”负主要责任(对于这一点,胡乔木说:“将来这样写出来,当然对我们党的历史是很不好看,对毛主席也很不好看。可是,我觉得这没有办法,既然要写这个决议,这一笔就不写不行。?”)①《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646页。②《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627页。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38、939页。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57页。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58页。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60页。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61页。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73、990页。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91页。⑩《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38-939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141页。?《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4页。?《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19页。91党史与文献研究2018年第3期的同时,也指出了毛泽东所犯的错误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同时也有一些功绩:制止和纠正了一些具体错误,保护过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使一些负责干部重新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对江青、张春桥等人也进行过重要的批评和揭露;晚年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执行正确的外交政策,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等。①第三、注重理论的阐释,将实事求是贯穿于两个《历史决议》的始终。两个《历史决议》并非就事论事,而“是以宽广的历史视野,注重理论的阐述,增进历史的纵深,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贯穿于两个《历史决议》的字里行间”,②不仅对历史问题的大是大非做出了一个客观的评价,还打通了历史和现实的连接点,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共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和发展起来,但毋庸置疑,由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③往往在实践中忽视中国自身的特点,从而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对中国的实情认识不清楚,“左”倾“不承认中国革命的平衡性”,右倾“武断地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结”。④离开了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受到了巨大挫折。但是,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以毛泽东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条件的工作”,使“‘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⑤,成功地引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个《历史决议》在对历史进行分析时,将实事求是的理论贯串全文,不仅使复杂万千的历史有了阐释的尺度和衡量标准,而且增加了说服力,把握住了党史的核心问题。第二个《历史决议》中的理论阐释所占的92比重并不比第一个《历史决议》少。胡乔木对第二个《历史决议》中所贯穿的理论曾有详细地解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以后沿着毛泽东思想的道路前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违背了毛泽东思想,革命和建设就遭受了挫折。具体而言,从1957年到1965年,党一方面沿着毛泽东思想的轨道继续前进,另一方面又在一些问题上离开了毛泽东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离开了群众路线的方法,结果就犯了错误,但因为党内大多数干部还是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所以错误得到了纠正。在“文革”中,党受到非常大的挫折,但党的大部分干部在困难条件下还是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有很多人被打倒了,还有一部分没有被打倒,他们并没有跟着林彪、“四人帮”干那些坏事,还在困难条件下保护党的肌体,保护党的力量,恢复党的力量,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有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情形,后来才能够依靠党自身的力量打倒“四人帮”,使那些被打倒、受迫害的干部重新获得了解放。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尽管遭到了很大的打击,可是还没有被完全破坏,这是因为党多年来进行的工作在那里发生作用,无论在中央还是在基层都有大批的同志在工作。而毛泽东正是离开了他自己的科学思想,才犯了很严重的错误,给党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他也没有完全离开毛泽东思想。就是在“文革”中,他也没有把权力交给林彪,后来也没有把权力交个江青;他还是要解放干部,还是要领导外交经济等工作,作了不小的贡献。打倒“四人帮”后,党中央所提出的一些主张,同党历来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⑥这样的理论贯穿不仅使历史问题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7页。②《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63页。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1-332页。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59页。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55、970页。⑥《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64-66页。
得到了客观评判,更重要的是把“党的目前的指导思想作一个描绘,而这个指导思想同党历来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真正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①从而使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的关系理顺了,体现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根据。二、两个《历史决议》的不同点两个《历史决议》都是以实事求是原则为准则,在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上,对党内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总结了经验教训,分清了历史的大是大非,确立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但因时代的不同、时人的认知和经验体会的不同,二者也有许多不同点。(一)起草文件时党内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不一样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之前全党对党史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共同认知和准备,是先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再起草《历史决议》。这与毛泽东和中共的充分准备有关。为了统一思想,1942年发起了延安整风,这为中共统一党史的认识提供了机会。1941年,毛泽东倡导成立高级组和中级组,领导全党的高、中级干部集中学习六大以来的重要文件,研究党的历史,检讨过去中央领导路线的是非。②从1942年2月又开始了全党性的整风学习运动,对历史问题的讨论和认识更加深刻。整风时,“有些人从外地调回延安,手边没有什么工作,讨论党史用的时间就很长。在职的有工作的用的时间也不少”。③同时,随着.《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党内重要文件的先后编出,为全党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统一认识提供了事实和材料根据④。1943年的九月会议,深入地检讨了党的历史问题,广大高级干部对六届四中全会的认识获得了一致。在此基础上,1944年,中共重新起草了《历史决议》。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可以说,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之时,中共党内的思想基本已达成一致。《历史决议》中的许多观点即是前期讨论的成果。如周恩来“参与党中央核心领导的时间最长,资格最老,了解的情况最多,他对党史的回顾和总结可谓真知灼见”⑤。陈云长期在白区工作,在九月会议上提出了刘少奇同志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的观点(毛泽东不太了解白区工作的情况);张闻天在1941年九月会议上,“在检讨主观主义错误时对狭隘经验主义的问题从理论上作了分析,第一次明确指出:教条主义常与经验主义结合而互相为用,教条主义无经验主义者不能统治全党,经验主义者常作教条主义者的俘虏。经验主义者也是一种主观主义,故能与教条主义者合作,只有理论与实际一致才能克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⑥等等。这些意见都被吸收到第一个《历史决议》之中。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之前,党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并未有基本统一的认识,它是在思想纷争的情况下,边讨论边起草,最终形成共识的过程。这与当时的环境有关。早在1978年11-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一些与会者要求重新评价‘文革’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⑦。邓力群曾谈到1979年国内的思想状况时说“:社会上,甚至党内也有个别同志,包括参加会议的也有少数人,思想理论比较混乱。……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的评价上,意见分歧比较大。”⑧国际上也等着我们在这些问题上的态度。所以,针对党内有同志提出不急①《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631页。②《胡乔木谈党的历史决议》,《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3期。③《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06页。④《胡乔木谈党的历史决议》,《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3期。⑤《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297页。⑥《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197页。⑦萧冬连:《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江淮文史》2016年3期。⑧《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91-92页。93党史与文献研究2018年第3期于搞的思想,邓小平说:“不行。需要搞,因为大家都在等着,从国内来看,党内党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个东西来,他总是议论。议论是多方面的,而且有很多猜测。国际上也是这样,也在等……人们看中国,怀疑我们安定团结的局面,其中包括这个文件是拿得出来还是拿不出来,是早一点拿出来还是晚一点拿出来。”①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所面临的环境要求中共拿出一个《历史决议》以形成共识。但是形势和时间又不待我,不允许来个类似于革命时期的整风运动以对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可以说,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时,党内思想不统一,面临着既要批判毛泽东的错误又要肯定毛泽东地位的难题,这极大地考验着中共的智慧。其起草的的过程既是求同存异、取得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也是中共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逐渐统一的过程。(二)对“左”倾错误的措辞表述的认知及对其原因的分析程度和深度不同两个《历史决议》都对党内错误特别是“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但由于条件不同,二者对其措辞表述的认知以及对其错误原因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着力讲三次“左”倾路线错误,对照着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全文中,“路线”一词出现了186次,可以说,“路线”是第一个《历史决议》中很重要和核心的词语。但第二个《历史决议》改变了党过去长期形成的表述习惯,没有继续或少采用该词(但是路线一词并未完全不用,如“四个现代化”是新时期的总路线)。其原因,经过“文革”,大家认识到这种“路线”观念的危害极大。胡乔木说:“路线错误、路线斗争两个词,不知害了多少同志。”②为了使人们摆脱一套路线斗争的主观主义框框,第二个《历史决议》不再沿袭已被用乱用滥的“路线斗争”“路线错误”等词语。③除了一些关键词语有所改变外,两者对“左”倾错误原因的认识程度也大为不同。第一个《历史决议》将“左”倾错误的原94因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识上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历史根源:抱着小资产阶级思想参加到党内来的人,还是保持了小资产阶级思想,因此产生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④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陈云说:“我特别反对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小资产阶级思想。那个概念用得太滥了……王明的错误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没有作什么科学分析,完全套用了一个简单方面的工具,什么都是来源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表现为狂热性、片面性。这种说法不但是简单化,而且是向壁虚构。”⑤虽然说,这种阶级观点的分析方法相对于之前将责任完全归结于个人是历史的进步,但到了第二个《历史决议》时已不能深刻阐明问题,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所以第二个历史决议对负有主要责任是直接原因外,在分析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时没有采用阶级分析法或者说没有用通常的小资产阶级来解释,而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更为翔实的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党缺乏经验;领导思想上对阶级斗争的认识和估计犯了错误,并在党内形成了一种思想倾向;国际上,中苏论战影响了国内的斗争,使“党内关系日益紧张”;党内生活上,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权力过分集中,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滋长起来。⑥这种更加全面、贴近事实的考虑超过了第一次历史决议的分析水平,反映了党的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执政经验的丰富。①《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59页。②《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26页。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421、423页。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91页。⑤《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23-24页。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9-151页。“左倾”错误的分析,除了个人原因——毛泽东
(三)两个《历史决议》的思维逻辑不同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时不存在既维护王明的权威又批判王明错误的情形,它的逻辑思维是将“那个时期的问题归结为两条路线,然后作理论分析”,①在详细剖析历史上的三次“左倾”错误的发展过程、表现和危害的基础上,从政治、军事、组织、思想四个方面揭示了错误路线的表现,对照着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其结构为:总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它的作用;对党内若干历史问题作出结论的原因;两条路线的代表和内容;“左倾”路线四方面的表现;“左倾”路线产生的原因分析;克服错误思想的方法;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正反两条线索非常明显。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时如前文所示面临着复杂的形势:既要批判毛泽东的错误,又要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既要考虑到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又要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推进改革开放。所以对党在历史上的“成绩讲得较充分,对错误讲得较简要,”但是“并未隐瞒或掩饰任何重大错误,只是有些问题没有说得完备,有些次要的问题没有提罢了。”②因此在结构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作为第一部分,其着力点在于“从党的整个历史着言”,而非“只看一个历史片段”,这样“才可以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和党的历史;“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从总体上对前三十年的历史进行了评述,避免了编年体只有错误、没有功绩的弊端,也是后面三部分的一个总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对三个时期的历史功绩和错误作了评价,体现了“成绩讲够、错误讲透”的精神;第五部分是“历史的伟大转折”,这包含着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阶级矛盾、阶级状况和主要矛盾)的错误改正过来,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改正过来,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估计上来”;③在突出毛泽东在六十年中重要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毛泽东的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因此“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单独作为一部分;最后一部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指出了总结历史的目的。这个思维逻辑结构肯定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避免了苏联式的政治震荡;又充分地认识了毛泽东的错误,彻底否定了“文革”;同时,“确立了三中全会路线的合法性,为邓小平的现代化新政开辟了道路”。④结语两个.《历史决议》是中共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党的历史所作出的经验总结,分别已经过去了60多年和30多年,其基本精神和基本结论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二个《历史决议》继承了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和方法,二者有很多一致性或相似性。但是,由于时代、政治形势、理论和认识水平不同,第二个《历史决议》比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认识深邃地多,但不能说第一个《历史决议》不如第二个《历史决议》,二者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们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两个阶段。如果说第一个《历史决议》是理论的开创和胜利阶段,那么第二个《历史决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开创了新时期、开辟了新道路、开辟了新格局”,是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⑤(侯竹青,博士,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①《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55页。②《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149页。③《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67页。④萧冬连:《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江淮文史》2016年3期。⑤《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218页。95
篇三:围绕两个决议
两个决议研讨交流材料
标题:两个决议的研讨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与会者: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两个决议的研讨交流材料。这两个决议分别是关于环境保护和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能够达成共识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贡献。
第一个决议涉及环境保护问题。环境保护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这个决议呼吁各国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我们建议设立一个全球性的监测机构,以监测和报告各国环境状况,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来解决环境问题。此外,我们呼吁各国共同合作,共享环境保护技术和经验,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第二个决议涉及教育发展问题。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基石,我们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本决议强调了提高教师培训和教育机构质量的重要性。我们提议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教育合作机制,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并提供支持给那些缺乏教育资源的国家。此外,我们也呼吁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挑战。
这两个决议的通过将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和教育发展的全球合
作。我们期望通过共享知识和经验,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我们还鼓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为这些问题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信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并就这两个决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为我们的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环保和有教育公平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聆听!
篇四:围绕两个决议
2021“两个决议”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三篇
2021两个决议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一篇
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市中考语文研讨会,从各方面综合的情况来看:从大的方面说,今年中考语文和去年的中考语文在题型、题量和结构、分值等问题上保持一致,基本上没变化。我还有幸聆听了许多老师的讲座,深有感触。
首先,我再次感受到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真不容易。做一个语文老师,要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社会对学生语文的要求是什么?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运用语文交流,吸收优秀文化,提高思想修养,促进精神成长;课程理念:获得语文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关注社会需要。其中,精神层面及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国民素质的提升,这是关键。我想,教育的功利性,目光短浅的应该教学,实在是背道而弛。尽管这与现实的中考矛盾重重,但不妨碍我们倡导新理念。做大师,不做匠人。
其二,对于初中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则可,合作探究,则不必太过于纠结。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一种安静思考、文思飘扬的情境,有静心,有耐心,不浮躁,才能提高真正
语文素养。想想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正是如此。当思维火花在课堂碰撞,又能冷静表达时,效果是最好的。
其三,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兴趣和习惯。语文是不能速成的。积累的习惯与愿望,对语文学习而言,相当可贵。从教语文二十多年,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兴趣是学好语文的根本!试想,缺失兴趣的语文教学,还能走多远?就像中考复习,题海战,实在是得不偿失。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传统的写字教学不能丢;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教材为本,吃透教材,用好教材;注重学法指导,适当训练提升,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践行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质。开辟语文的自由天地。
2021两个决议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二篇
本次学习的过程与感受,刘燕老师已经在其个人工作室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我将学习到的内容整理归纳,呈现给老师们,希望能给其他老师以启发和帮助。(由于当时几经波折,当我们进入会场的时候,只有最后面角落里的凳子可以坐了。音响效果也一般,有些内容没能清楚明白的记录下来,所以,只能充当一回不太合格的传声筒了,望老师们谅解。)
一、新课标的启示。
在语文教学中应进一步明确语文的交际工具性,重视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强调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
繁多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合理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中学语文课堂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要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
三、注意新课标中增加的新内容。
初中7至9年级增加14篇:《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木兰辞》(唧唧复唧唧)北朝民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陈子昂;《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崔颢;《卖炭翁》(卖炭翁)白居易;《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辛弃疾;《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已矣);《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吾于何逃声哉?);《与谢中书书》,陶弘景;《湖心亭看雪》,张岱;《河中石兽》,纪昀。
减少两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此篇移至小学阶段);《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
四、作文要写自己的话,教师要教会学生像人一样的说话。
切忌学生作文堆砌古人、古诗和名言。内容假大空,千篇一律,无病呻吟。初中阶段的作文,能流畅地把事情讲清
楚即可,要写自己的话。谷教授举例:一个学生一年写了56篇作文,全都是罗列李白、陶渊明和苏轼,但每次都能得高分。这样下去,是很可怕的。
五、课改的推行是举步维艰的,甚至是悲壮的。
吕叔湘说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一把钥匙,教会他动脑筋。但是,应试教育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课改没能真正落实,学生的负担反而更重了。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满堂灌的课堂形式,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语感,阅读和写作能力。我们应该重视占90分的阅读和写作,而不是只盯着30分的基础知识。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实践能力。
六、课改可以给枯燥的语文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
潍坊的课改经验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学习借鉴。他们对初中毕业生进行回访时发现,学生对初中语文的认同度很差,认为语文课没意思背诵太多死板,师生不互动课文枯燥有一句话一针见血地写出了语文课堂的弊病:一篇三分钟即可读完的课文要讲三节课,一本三天即可读完的课本要学半年针对这些问题,潍坊的做法是: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
这样,提高了课堂效率,节约出了宝贵的时间学生们大
量的阅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了,语文的成绩更好了,关键是,语文的素养提高了。聊城课改的经验也是围绕读写展开,提出了读书使人高尚,写作使人善良的口号。重新编排语文课:教材基础课,阅读课,阅读交流课,随笔交流指导课。(在听报告的时候,我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学校为学生配备了大量的图书,装备了阅览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起来。课改势在必行,观望只会耽误学生,并且让自己落后)
七、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教师的美丽在于激情。
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没有激情的教学兴味索然。26号下午的三节课,让我们惊叹于三位教师的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深厚而文学底蕴和澎湃的激情所折服。我的拙笔不能形容听课的感受,请大家在网上搜索乐陵陈万太视频和临沂二十中学刘晓凡,亲自感受他们的魅力。
我的体会总结为一句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可以是幸福的。
2021两个决议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三篇
今年秋天,我有幸来到了古城徐州,参加为期两天的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两天的时间虽然不长,我却受益良多。
于永正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教师。他幽默而又严谨,令人景仰却容易接近。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在教坛上勤恳耕耘
了几十年的老教师,更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治学君子。毕业十三年来,我一共现场听了于老师三次课。
第一次,记不清具体的年月了,在灌南,于老师上的是《小稻秧脱险记》。当时的我是一名新教师,是个彻底的门外汉(虽然现在我依然是门外汉),根本不知道如何上课,正为如何上语文课发愁呢,加上我实习阶段从未接触过语文课,所以更觉得无从下手,不知这简单的文章还能教给孩子什么。可是当我听了于老师给孩子们上的课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来语文课可以上的这么朴实自然、充满情趣!当他的学生一定很幸福吧!我也要当他这样的老师!
让孩子爱上语文,幸福快乐的上语文课!课后,我激动地跑到台上,拿着他的一本书请他给我签名,捧着这本心爱的书,我激动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更是把从于老师课堂上学来的招式如法炮制,用在我的课堂上,可是奇怪的是,效果却远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好,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不能进入情境。我反思,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只是看到了形,没有真正领会于永正老师的设计意图,所以只能东施效颦,难看是必然的。不管怎么说,这次的听课点燃了我对语文的激情。我期待着能再一次听到于永正老师的课。
几年后的海头小学,我再次有幸听到了于永正老师的课。那次他上的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相比第一次,经历了
十年的教学实践,我已少了最初的浮躁和狂热,多了几分沉静与思考。我不再着急记录他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而是思考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意图,并与自己平时的教学作对比,努力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比,真的比出了不少问题:学生的读写指导不够扎实,课堂上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对待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没有深入钻研,不能敏锐地捕捉并机智地解决课堂上的生成等等。想到这些,我不禁冷汗直冒,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课后,我买了一本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于老师提笔给我签下了大法无形大教无痕于永正书二0一0年春这几个字。
篇五:围绕两个决议
关于两个决议的心得体会
两个决议心得体会篇
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
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
主义的重大转变。
今天,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
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
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今天,党已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
一大执政党,正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愧
为伟大光荣正
确的党。
两个决议心得体会篇
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当好未来发展的奠基人、跨越转
型的开拓者、拼搏实干的赶路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要以“实干姿态”筑
起“事业高度”。将个人志向放到时代坐标之中,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人民幸福
的“大我”之中,勇挑时代重担,凝聚锐意进取的劲头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基层天地沉下身,在
事业上沉下心,推动干事创业取得新成效。要以“斗争姿态”答好“时代大考”。凝心聚力、无畏
无惧,树立“攻关”意识,坚定“斗争”之志,勇于面对大潮,敢于搏击风浪,把攻坚克难的集结
号吹得更加响亮。要以“奉献姿态”释放“为民温度”。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与群众架起“连心桥”,坚持问题导向,掌握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把群众
的事情认真办好,自觉担当起勤政为民的“服务员”。
篇六:围绕两个决议
两个决议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决议1:关于环境保护的决议
尊敬的主持人和各位与会代表:
我代表我所在的团队,非常荣幸能在此次会议上发言。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议题是环境保护,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都了解,目前地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森林砍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重视并着手解决的挑战。然而,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我们团队提出了以下几点决议:
第一,加强环境意识的普及教育。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让每一个人都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有做到全民参与,才能真正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
第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环境问题不分国界,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我们提议建立一个全球合作平台,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
第三,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尽管各国已经有了一些环境法规,但仍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我们呼吁各
国政府加强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第四,推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采取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的这些决议旨在通过普及环境教育、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解决环境问题。希望各位代表能够支持这些决议,并一起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而努力!
谢谢!
决议2:关于贫困问题的决议
尊敬的主持人和各位与会代表:
我代表我所在的团队,非常高兴能在此次会议上发言。今天我们将要讨论的议题是贫困问题。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在当今世界,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中。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尤为严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团队提出了以下几点决议:
第一,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政府和国际组织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帮助这些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医疗和就业水平。通过投资,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摆脱贫困的困扰。
第二,提供对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政府应该提供免费的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基本服务,并提供贫困人口基本的社会救助。只有通过这样的措施,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第三,改善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就业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就业机会的创造,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第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我们建议建立一个全球合作平台,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通过合作来推动贫困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的这些决议旨在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提供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改善就业机会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来解决贫困问题。希望各位代表能够支持这些决议,并一起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而努力!
谢谢!
篇七:围绕两个决议
学习“两个决议”专题宣讲报告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动员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共三次集中开展对党的历史的学习,分别是延安整风时期、改革开放之初和2021年。前两次对党的历史进行学习和总结形成了两个历史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称“第一个历史决议”)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称“第二个历史决议”)。
两个历史决议集中体现了党以实事求是为主线的唯物史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党的历史的一贯立场和态度——“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党史观贯穿于两个历史决议起草的全过程,两个历史决议的内容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党史观,并且两个历史决议都进一步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地位。
一、实事求是党史观贯穿两个历史决议起草全过程
两个历史决议起草建立在巩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两个历史决议的形成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并不是在事件刚刚结束时急于给事件下一个历史定论,而是在事件发生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对事件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发展,再来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在已有的比较巩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决定起草第一个历史决议之前,党的有关
历史文献的编辑出版初步统一了党内思想,为决议的起草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共中央编辑出版了《六大以来》《两条路线》,梳理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这十年的历史,初步总结历史经验,使正确路线同错误路线的对照非常明显,帮助犯错同志明白自身问题,改正错误。1941年,毛泽东要求王稼祥起草《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委员会领导路线的结论(草案)》,总结了1932-1935年党的路线,草案也为起草第一个历史决议奠定了基础。延安整风运动在党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统一了党内思想,为决议的起草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个历史决议也是经过了更长时间的理解、认识才开始起草的。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也提出,要科学评价一段历史,“需要做认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得更好”。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也引发了党内外对“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等的评价。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30年成就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我们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开始不谨慎了”,使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了挫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两个历史决议的起草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两个历史
决议的起草都是在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前面也提到,在延安整风确立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才转入对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的参与者,也是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的负责者——胡乔木,在同起草小组的多次谈话中强调决议的起草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合乎历史事实,“做些调查研究”“要查一查过去的文件”“要对历史负责,要把历史描述得很公正、很准确”,强调要保持客观的态度,要“冷静地客观地对待”历史,强调历史决议就是要对历史问题有一个科学的分析,答复历史问题,不然历史决议就失去了价值。
邓小平对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提出了三个指导性原则,其中第二条就指出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来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分析各种不同的情况”。邓小平一贯坚持实事求是、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对待历史问题,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决不能说一团漆黑”“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种实事求是的立场。”
两个历史决议的起草经过了长时间多次修改、讨论。第一个历史决议在王稼祥起草草案的基础上,又先后经过由任弼时、胡乔木和张闻天三个人重新起草或构思,又经他们反复讨论,反复修改。据胡乔木回忆,“讨论《决议》就在枣园,几乎天天开会,一般是开半天”“对决议稿逐章地讨论,逐段地讨论”“每一句话都经过斟酌,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段落,讨论得很仔细”。这种制定历史决议充分讨论,充分听取干部和群众意见,认真、谨慎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党历史上时间延续最长的一次会议——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一共开了11个月,其重要任务就是重新起草历史决议。
从1979年叶剑英国庆讲话开始酝酿,到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第二个历史决议耗时近两年,其间经过多次讨论、多次修改。《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中记载了许多胡乔木在各种讨论会就决议起草问题的发言以及同《历史决议》起草小组的谈话,在讲话中胡乔木总是倾向于提出问题让大家共同讨论,在讨论中,吸纳科学的好的意见再修改草稿,再讨论。最终修改好的草稿提交到中共中央之后,还要召开多次会议集体讨论,形成意见再次修改,再次讨论,如此反复直至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1981年5月,邓小平曾就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提到,“这个文件差不多起草了一年多了,经过不晓得多少稿,1980年10月四千人讨论,提了很多好的重要的意见;在四千人讨论和最近四十多位同志讨论的基础上,又进行修改,反复多次。”二、实事求是党史观贯穿两个历史决议内容的始终
坚持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问题,纠正历史错误,最终实现全党统一认识、团结一致、共同为所要进行的事业而奋斗,是两个历史决议起草的目的所在。因此,两个历史决议的内容充分贯彻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党史观。实事求是地评
价历史问题。第一个历史决议坚持了毛泽东强调的实事求是原则,坚持一分为二的历史辩证法,从正反两方面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时期这段历史。第一,一分为二地对这期间党的重要会议进行分析,在肯定其正确方面的同时也指出其缺点和错误;第二,对于党的历史上的历次路线错误也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出三次“左”倾路线的代表者也完成了一些正确的工作,如为农民分配土地、建立人民政权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等,并且从思想根源、社会根源等方面分析其错误原因;第三,在党的策略上也坚持一分为二的历史辩证法,如针对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在肯定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贫苦农民是正确的政策的同时,也指出其错误在于实行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左”政策。第二个历史决议在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以来的工作、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方面,都充分发扬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历史观。第一,把建国以来的历史划分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内乱时期、转折时期四个阶段,并从两方面辩证地分析各个阶段的成就与缺点,切实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第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并指出要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
实事求是地纠正错误。在党的早期历史上,习惯于把党内同志的错误简单地归结为路线错误,并且太过看重个人责任,容易由批判错误转为打击犯错者,甚至归结为犯错者个
人品质问题。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毛泽东批评上述做法,指出处理历史问题要在思想上完全弄清楚,主要是为了纠正错误,避免同类性质的错误再犯。因此,第一个历史决议在深刻分析党的历史上历次“左”倾错误根源的同时,也指明了纠正错误的方法,路线错误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避免错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消极影响,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探讨错误的原因和不良后果,最终实现团结全党同志,共同奋斗的目标。第二个历史决议正是秉持着“有错必纠”的原则,以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问题为目的。邓小平提出了“有错必纠”的重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地、干脆利落地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同时,第二个历史决议客观地指出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严重“左”倾错误,对一些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干部的打击、处理也是完全错误的,从根本上否定了“文革”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三、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地位是两个历史决议的重要贡献
两个历史决议的最重要贡献是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内的重要地位。第一个历史决议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第二个历史决议提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续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下。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因此,两个历史决议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同时,也就确立了实事求是精神的重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实事求是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二十周年时总结道,“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当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第一个历史决议在批判党内历次尤其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及其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对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第二个历史决议,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一说法,并且把实事求是放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首要位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习总书记动员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唯物史观这一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
历史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诚然,在今天看来,两个历史决议也存在一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地方,但是,我们仍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看待两个历史决议。历史决议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在七大上论述第一个《历史决议》的意义时提出,历史决议“是全党性质的,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负责”,但由于时代局限性整个历史叙述不可能完全正确,“如果二三十
年后看来,还是功大过小,就很好了”。
今天距离我们第二个历史决议发表又过去了40年,在这40年里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坚持实事求是的党史观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仅仅以两个历史决议为依据是不够的,还要注意结合党的重要会议以及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对党的历史问题及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化和发展,“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篇八:围绕两个决议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一
两个《决议》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和自我批评,通过学习,深刻感受到我们党之所以能,也是因为它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正是因为我们党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强大能力,敢于直面问题,坚持修正错误,才得以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有了100年的光辉历史。学史明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习党的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反思业务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二
通过学习两个《决议》,我个人体会与认识有:两个《决议》出台背景都是处于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开启一段伟大的新的征程并最终都取得历史性伟大成绩的关键时刻。我们党对待党内错误的态度与思路清晰明确,即不针对个人,而是寻找错误的思想根源,从而达到纠正错误、团结同志的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总是能从胜利不断走向新胜利的原因。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重新学习两个《决议》,我认为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
提到的,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开始下一个新的百年伟大征程,并成为今天我们党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的现实信仰,坚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并为之奋斗。作为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要明确我们的责任、明确党的核心,才能坚定不移在党的带领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同时,作为行业科技出版者,要明确我们的工作责任,就是围绕冶金行业未来智能化、低碳绿色发展主题,做好我们行业科技技术与知识传播的本职工作,而且一定要与时俱进,要利用新的数字化技术,在数字化信息服务上实现我们业务瓶颈的突破,成就出版社未来与国家复兴发展同步快速发展。按党的要求,发展的智慧来自人民群众、发展的力量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要与人民群众共享,实现制定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使冶金工业出版社越好。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三
通过对“两个决议”的出台背景、形成过程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对原文内容的认真学习,感悟到《决议》是我们党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经验做出的系统性总结,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既要学习其中的教训,又要在重大问题上跟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定理想信念和坚持实事求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应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增强看问题的能力和谋事情的脑力,真正做到为职工群众办
实事、办好事。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四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纵观我党历史上的几次“左”倾、右倾路线,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没有实事求是、没有将马列主义与当时的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没有密切联系群众,进而在不同时期出现了投降主义、机会主义、冒险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思想路线。这些错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越长,给革命带来的危害就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大,所犯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左”倾、右倾错误就越严重。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我党经过了自己的各种成功和挫折,《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达到了高度的巩固和统一,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对若干党内历史问题作出正式的结论,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在我们现实工作中,同样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才能保持正确的工作方法、创新的思维模式。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五
通过学习“两个决议”总结有三点体会:一是“两个决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依据。坚持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营销中心负责人,我将结合我社产品结构特点和所处行业情况,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深入分析的能力,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觉做到实事求是;二是关于群众路线。要为人民服务,依靠群众,也包括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尤其是对待身边的年轻人,需要努力促进提升其成长的质量和速度。作为党多年培养的干部,我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深化基础上,切实肩负起身上的担子,严守纪律,立足工作岗位,尽职尽责,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三是学习党史几个月来,感觉学习理解还有差距,还需要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今后的党史学习我将对照学习找差距,加强学习促提高,紧跟时代步伐,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六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两个《决议》原文的研读以及对历史资料的查阅,最深切的感受一是“反思”,二是“改革”。始终本着为过去负责的态度,直面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并对症下药,提出行之有效地克服错误的具体办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来看,要对多年的工作经历不断反思总结,不断自我提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总体规划,才能认清今后努力的方向,努力创造更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新业绩。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七
两个《决议》对历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结论,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树立正确党史观,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搞清楚党的历史“实事”基础上,探求党史发展的“是”,合乎实际地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中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从成功中寻求心理慰藉,更不是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从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作为党务工作者,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自身党性修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前方高高飘扬。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八
这两个历史决议是我们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历史文件,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牢牢把握树立正确党史观这个关键,要通过“两个历史决议”的学习,提高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提高克服困难、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深刻认识和理解“两个维护”,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继续推动出版社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推动出版社业务发展迈上新台阶。
篇九:围绕两个决议
关于四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市两个决议贯彻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根据常委会工作计划,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主任的带领下,于2005年11月先后到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密州街办等部门和单位,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召开专题座谈会、察看现场和资料等形式,对2001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第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和《关于诸城市2001-2005年依法治市规划的决议》以下简称两个决议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两个决议的基本情况
2001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两个决议以来,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领导监督下,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强化领导,完善措施入手,认真贯彻执行了两个决议,普法依法治市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措施,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推进机制
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两个决议后,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打好基础,抓好保障作为落实两个决议的首要工作来做实、做好。
全市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围绕贯彻执行两个决议,进一步健全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机制,建立了规章制度。
市普法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制定了普法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各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作出了相应决议、决定,制定完善规划,定期调度检查;全市建立了市六大班子领导成员包乡镇、乡镇党委政府成员包片、片长包村、村干部包户的普法责任机制,把学法、用法情况与所属单位及干部的政绩挂钩,并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定期进行通报。
市直各部门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制定了配套制度,并将责任落实到科室及下属单位和人员,为普法依法治市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创新普法形式,突出宣传重点,全市普法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决议的要求,认真总结三五普法的经验,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的做法,创新普法形式,突出宣传重点,认真落实各项普法措施,使普法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是形式多样。
各部门各单位在采用设置宣传咨询站点、印发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办宣传栏、出动宣传车、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创新了一些生动有效的形式,如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汇演,组织开展十佳学法少年评选等活动,增强了普法效果。
特别是各单位各部门围绕平安诸城建设、农民减负、土地延包等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利用送法下乡、送法进村等形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集中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法律条文的重点讲解,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是重点突出。
本次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市委、市政府联合颁布了《进一步加强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全市公务员学法用法和考试考核工作意见》,共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3次,各类普法培训班27期,培训领导干部4000多人次;连续四年组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统一普法考试。
司法、行政执法部门都建立了学习培训、考试考核、持证上
岗等制度。
市政府为全市329所学校调整、充实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宣传。
5年来,全市法制副校长上法制课3000余次,受教育学生达40多万人次。
每年都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举办法律培训班,使他们学会依法经营。
五年来,全市共50多万人接受了普法教育,占普法对象总数的80以上,其中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青少年学生普及率达95,职工、农民普及率分别达80和76以上。
征订和编辑各类普法教材和资料15万余册,培训普法骨干2136人,各类普法宣传员、联络员、信息员3000多人。
通过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普法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今年潍坊市组织的四五普法检查验收中,我市的考核成绩在潍坊各县
市区名列前茅。
三深化依法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了依法治市进程
在贯彻实施两个决议的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坚持城乡一体推进,农村重点抓村、城市重点抓居,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要求,将工作重心向基层转移,以依法治村、治社区、治厂、治校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在农村积极实施法德结合,文明治村工程,以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为突破口,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探索法德结合、治校育人新思路,加大了依法治校、依法施教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了教学、教育、后勤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法律素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根据常委会工作计划,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主任的带领下,于2005年11月先后到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密州街办等部门和单位,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召开专题座谈会、察看现场和资料等形式,对2001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第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和《关于诸城市2001-2005年依法治市规划的决议》以下简称两个决议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两个决议的基本情况
2001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两个决议以来,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领导监督下,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强化领导,完善措施入手,认真贯彻执行了两个决议,普法依法治市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措施,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推进机制
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两个决议后,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打好基础,抓好保障作为落实两个决议的首要工作来做实、做好。
全市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围绕贯彻执行两个决议,进一步健全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机制,建立了规章制度。
市普法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制定了普法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各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作出了相应决议、决定,制定完善规划,定期调度检查;全市建立了市六大班子领导成员包乡镇、乡镇党委政府成员包片、片长包村、村干部包户的普法责任机制,把学法、用法情况与所属单位及干部的政绩挂钩,并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定期进行通报。
市直各部门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制定了配套制度,并将责任落实到
科室及下属单位和人员,为普法依法治市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创新普法形式,突出宣传重点,全市普法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决议的要求,认真总结三五普法的经验,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的做法,创新普法形式,突出宣传重点,认真落实各项普法措施,使普法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是形式多样。
各部门各单位在采用设置宣传咨询站点、印发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办宣传栏、出动宣传车、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创新了一些生动有效的形式,如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汇演,组织开展十佳学法少年评选等活动,增强了普法效果。
特别是各单位各部门围绕平安诸城建设、农民减负、土地延包等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利用送法下乡、送法进村等形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集中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法律条文的重点讲解,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是重点突出。
本次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市委、市政府联合颁布了《进一步加强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全市公务员学法用法和考试考核工作意见》,共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3次,各类普法培训班27期,培训领导干部4000多人次;连续四年组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统一普法考试。
司法、行政执法部门都建立了学习培训、考试考核、持证上岗等制度。
市政府为全市329所学校调整、充实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宣传。
5年来,全市法制副校长上法制课3000余次,受教
育学生达40多万人次。
每年都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举办法律培训班,使他们学会依法经营。
五年来,全市共50多万人接受了普法教育,占普法对象总数的80以上,其中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青少年学生普及率达95,职工、农民普及率分别达80和76以上。
征订和编辑各类普法教材和资料15万余册,培训普法骨干2136人,各类普法宣传员、联络员、信息员3000多人。
通过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普法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今年潍坊市组织的四五普法检查验收中,我市的考核成绩在潍坊各县市区名列前茅。
三深化依法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了依法治市进程
在贯彻实施两个决议的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坚持城乡一体推进,农村重点抓村、城市重点抓居,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要求,将工作重心向基层转移,以依法治村、治社区、治厂、治校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在农村积极实施法德结合,文明治村工程,以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为突破口,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探索法德结合、治校育人新思路,加大了依法治校、依法施教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了教学、教育、后勤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法律素人的人格尊严。
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制、错案
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完善检查、考核和评议机制,坚决查处各种有法不依、执法犯法等行为。
积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办案质量,保证公正司法。
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
抓好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
基层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办案技能培训,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四强化基础,完善体系,全面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要按照建设平安诸城的总体部署,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重心下移,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
深入开展社区依法治理工作。
在农村大力推行民主化、法制化管理,做到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加大对各类犯罪活动打击力度,依法严惩黑恶势力和杀人、抢劫等恶性刑事犯罪。
对市场经济秩序和治安不好的重点地区、领域、场所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特别是网吧、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
巩固、完善、提高148法律服务功能。
在基层普遍建立调解中心,加大对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的排查调处力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为全市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荐访问:围绕两个决议 决议 围绕 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