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总复习13篇(2023年)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7-14 12:50:02 点击:

高考总复习第1篇一、学习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考查的知识范围和对考生能力的要求。考试说明是根据现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制订的,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试说明中对考查的知识范围、各种能力、试卷题型和难易程度的控制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总复习13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总复习13篇

高考总复习 第1篇

一、学习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考查的知识范围和对考生能力的要求。

考试说明是根据现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制订的,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试说明中对考查的知识范围、各种能力、试卷题型和难易程度的控制等均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学习考试说明很容易了解考查的知识范围,凡是考试说明中未列入的知识点和实验,不会出现在考试题中,这一点要坚信。但是对每种知识考查的深浅程度,同学们却不易把握,由于受各种参考书的影响,一些用了许多时间去解偏题难题,复习效果并不好。因此大家在阅读考试说明时,一定要仔细领会其中含义,准确把握重点知识的深浅度。如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连接体的问题时,只限于各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情况,平时就没必要去解加速度不等的问题。同理,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不可能出现给电容器逐渐充电的电磁感应电路,也不需要判断内电路中各点电势的高低。有的同学担心高考时会出现一些难题,如平时不做大量的高难度的题,考试时会不会出现失误。其实,高考试题中易、中、难题的大致比例为3∶5∶2,个别试题稍难一些主要是为重点大学的重点科系选才用,对绝大多数同学能否考上没有影响。何况难题均是难在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解题技巧等方面,绝不会出现超过考试说明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把握好。

另外,不能把考试说明中的A、B两个层次与试题的易、中、难作简单对应。实际上A、B两个层次的知识标明了其在高中物理内容中的地位,B层次所列知识为高中物理的重点核心内容,学好它对学好其他知识有关键作用,当然是考查的重点,但具体考查这部分知识的试题不一定全是难题。正如全电路欧姆定律是B层次的重点知识,但1999年高考中的单项选择题(第2题)进行考查,属于易解类考题。

二、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掌握知识结构

对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内容,一定要全面复习,不能有任何疏漏,否则将会造成简易题失分,特别是非重点章节中的A层次知识,如交流电,光的干涉,原子和原子核等。

打好基础不是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而是要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对物理概念应该从定义式及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定理或定律的理解则应从其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物理实质、适用条件等作全面的分析。如电场强度是为了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而引入的物理量,其定义式是E=F/q,但E是描述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其大小与F、Q均无关,点电荷电场的量度式E=KQ r2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场强E可以表示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用电场线可以形象地表示出来。与E相关的量是电势U,然而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电势不一定为零,电势为零的地方场强也不一定为零。把公式变形为F=qE之后,可以用来计算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大小和方向,从而分析电场中的力学问题。

复习时还要从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抓住重点,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空间的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为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有机整体。

三、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培养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

复习课本知识时,应想到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在解题中的;而解决具体问题时,又要想一想用了哪些概念和公式,让知识和解决能力结合起来。例如一道选择题,一个点电荷从静电场中的A点移到B点,其电势能的变化为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点电荷一定沿等势面移动,B、两点的场强一定相等……要判断选项的正误,必须了解电场的特点,分析A选项时,对应的物理知识是电场力作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两点的位置有关,以及电场力作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所以A选项不准确;判断B选项则必须明确场强与电势的区别和联系,如前所述,电势相等的地方场强不一定相等。总复习时若能经常进行这类联想,解题能力定会提高。

遇到具体问题时,首先要仔细读懂题意,了解明显的和隐含的已知条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把文字、图象转化为形象的物理过程,想象出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物理模型。然后定性判断变化的趋势,确定解题方向,选择适当的规律和公式,再结合相关的条件进行具体的计算和解答。例:真空中两个点电荷P和Q相距L,质量分别是m和2m,若除库仑力以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当它们由静止开始运动时,P的加速度为a,经过一段时间后Q的加速度大小也变为a,此时Q的速度为v,求此时两电荷的间距和P的速度多大?通过仔细审题,可以想象为两个带电小球P、Q静止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均有加速度,由于Q的质量大于P的质量,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开始时Q的加速度一定小于a,则Q作加速度增大的运动,所以两球间的库仑力相互吸引力,显然由牛顿运动定律和库仑定律就可以求出两球的间距;若以两球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由于不受其他外力,系统动量守恒,所以用动量守恒定律即可求出P球的瞬时速度。

高考总复习 第2篇

仿写题属于表达应用能力层级(D级)的考查题目,它有如下一些特点:(1)具有开放性,它不规定答案,所答的内容符合题目要求就行;(2)具有综合性,涉及知识运用的方面很多,语法知识的运用,修辞知识的运用等;涉及能力考查的方面也很多,首先要理解所提供的语言环境的特点,弄清题目暗含的要求,其次要根据题目中显性的和隐性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内容,最后还要组织语言正确地表述出来。

一、类型讲解:

句子的仿写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是对考生语言表达的综合测试。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有比喻句、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等形式;从句式角度看有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转折句等形式,也就是侧重于整句。

嵌入式

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如:

例1:在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 ;

, 。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像,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参考答案:每一片树林里,都有森林的奥秘;每一块绿地里,都有草原的辽阔。(仿写出的句式结构与前面所给句式一致,构成排比,给2分。每句的内容具有小中见大的逻辑性,给2分。仿写出的句式结构与前面所给句式不完全一致,扣1分。语句生硬,不通顺,扣1分。)

续写式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如:

例2:根据语意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一-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快乐,快乐就像朝阳下跳跃的孩童,如朝霞似火。

对联式

例3: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翻阅忘晨昏(把"学问"当作动词) 知识贯中外 智慧包天下 才识贯中西(把"学问"当作名词)

命题式

例4:(04年江苏卷)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式仿写。如:

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4分)

[例句]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解析:仿句题是很能见考生功力的一种题型,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试卷,仿句题已经逐渐摆脱了那种为仿而仿的单纯文字游戏形式,不但考查考生语言能力,更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出题者以"粉笔"为例,抓住粉笔形与神之间的强烈反差,来展现考生平时司空见惯的微小事物身上所具备的深远精神,并要求考生将之迁移到同样熟悉的"橡皮"、"圆规"、"直尺"身上,写出富有创造性的答案。这类仿句短小精悍,于细微处见精神,要求考生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能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参考答案:

橡皮:把污浊清除了,自己却消瘦了。

橡皮:体积减小了,作业的正确率却提高了。

圆规:旅途弯曲了,人生的道路却圆满了。

直尺:重复着单调的劳动,却描绘出美丽的蓝图。

活动二:探究例题

一、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层次关系。

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规格。

训练1:模仿给出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造两个句子,使整个句式形成排比。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

[分析]这个句子第一分句与第二,三分句构成解说关系,第二和第三分句构成转折关系。第二分句中的"人比黄花瘦",第三分句中的"不肯过江东"分别照应第一分句中的"婉约"和"英气",且"婉约"与"英气"构成对立关系。

[参考答案]我喜欢豪放中透出婉丽的苏轼,虽然多是"大江东去"的豪迈,但也有"不思量,自难忘"的寸寸柔肠;我喜欢疾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

训练2:心正则笔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请对照画线部分;另举一例,要求句式相同,结构一致。

[分析]这个句子分别是朝代,人物,人物精神品格概括和人物的主要事迹;最后以反问形式点出该人物独具特色的一部作品。

[参考答案]①战国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伤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②唐代大诗人李白,意兴豪放,一生傲视权贵,不是写下了想象瑰丽,渴望自由的《梦游天姥吟留别》?③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片磁心,不指南方死不休,不是写下了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正气歌》?④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茅屋瓦舍,历十载批阅之苦,不是写下了气势恢弘、柔情万种的《红楼梦》?

二、分析修辞特点,把握隐含要求。

仿写前应充分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同时还应把握其隐含要求。运用比喻,须把握本体与喻体有本质区别且必须有相似点的原则。运用拟人应注意事物的本身的特征。运用对偶时应注意句子形式的相同外,还应使句意相同或相近。运用排比时应注意:a 排比成串,至少三个;b 构成排比的语句内容要相关,语气要一致;c 字数不一定相等。

训练3: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误例]真诚犹如一颗渺小的尘土,它带领我们漫游天际;真诚如同一道溪流,激情就是溪流中的鹅卵石。

[解析]运用比喻,喻体必须恰当;另外,从给定的两个句子来看,两个比喻句是并列关系,在每一个比喻句的内部,前后的语意又必须衔接。如将"人生"比作"爱出谜语的顽童",下面紧接着就是写出其"爱出难题"的特点;如将"人生"比作"旅行","理解是前进的火把",说出了理解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而误例中第一分句比喻不成立,忽略了比喻的可比性;第二分句比喻成立,但解释语不搭配,因而不合要求。

[参考答案]:真诚就像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好象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火。

三、分析句子的含义,把握意义指向。

由于仿照的语句大多是要求富有哲理的,或意蕴含蓄的,这就要求仿写时必须领会句子蕴含的微言大义,句子的话题及感情色彩等。

训练4:在下文横线上,根据提供的开头,仿照提供的句子,续写句子。

画家画花,独绘一枝,意在留些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任听众自去体味。诗人作诗, , , ;教师讲课 , , 。

[误例]诗人作诗,洋洋洒洒,感情挥洒淋漓尽致,让读者身临其境;教师讲课,循循善诱,讲解深人浅出,让学生如坐春风。

[解析]在给定的例句中,"画家画花""留些天地""音乐家演奏""无声胜有声",都体现了画画及演奏中的"空白艺术",这也是例句的主旨,所以下文中"诗人作诗""教师讲课"也必须遵循这个主旨,即应体现"作诗""讲深"中的空白艺术,而误例中忽略了这一点,所以是不合要求的。

[参考答案]诗人作诗,讲求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自去欣赏;教师讲课,言简意赅,故意引起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训练5:仿照下面画线句子,以"拒绝与追求"为活题,再补写三个句子,使之与画线句构成排比。

有拒绝才有追求,有追求才能坚持独立的自我。拒绝热闹,是为了追求宁静的生活;

① ;

② ;

③ 。

[误例]拒绝毒品,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拒绝平庸,是为了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拒绝贫困,是为了追求富裕的生活。

[解析]例句的主旨是"追求独立的自我"。即与众不同,超越世俗观念的内容,因此,被拒绝的应是世俗所追求的,所崇拜的。而误例拒绝的的东西均为"所有人"本应拒绝的,与"独立的自我"相矛盾,因此这样的仿写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拒绝华丽,是为了追求质朴的天性;拒绝时髦,是为了追求独立的个性;拒绝名利,是为了追求淡泊的心境。

总之,掌握了句式仿写的解题要领,再从自已平时在生活和书本中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库里,包括名言警句等,选择适合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想像,"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能使仿写的句子神采飞扬,使思维的火花尽情绽放。

活动三:小结探究体会

"句式仿写"就是根据给定的句式依照这些句式再写几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或组成与之前后呼应的排比句。这种题型既能留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又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深受命题者的青睐。那么,在高考中如何能取得"句式仿写"的满分呢?

●准确审题、有的放矢

审主旨内容

任何一句话或一段话都有一个中心,根据例句,审清仿句的内容主旨,做到内容一致。当然其中还涉及到感情一致、风格一致。如所给语句文采飞扬,充满褒扬之情,那么仿写的语句也应与之一致,否则就会显得不协调、不和谐,就会显得牛头不对马嘴。

审句式结构

这种题型大多要求句式一致,那就要看例句是何种句式:是复句还是单句。如是复句,仿句也应是复句,且假设、因果、递进、并列等复句关系也应一致;如是单句,仿句也应是单句,且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相一致。

审修辞格式

这种题型往往要做到修辞一致,这就要求考生对《考试说明》中提到的常用的八种修辞能正确理解,并能熟练运用。这八种修辞是比喻、比拟、排比、反问、对偶、借代、设问、夸张。如修辞使用不当,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明确思路:一定二仿三连

第一步:确定对象(如仿句的主语、喻体等)。

第二步:遣词仿写。

第三步:连贯语句。

● 检查验证、融会贯通

审视所仿写的句子,看它是否有语病,是否和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能否与原文语意相连、文脉相通、融为一体。

在考试中,如果能做到审题、解题、验证三者相结合,那么"句式仿写"这种题的解答就能万无一失了。

活动四:实战演练

(05年江苏卷)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5分)

溪流

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

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

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

是你欢快的旋律。示例:沙砾

没有金子夺目的光芒,也没有雨花石古朴的典雅,但风雨中那声声的沙沙,是你心曲的流淌 。星星没有太阳博大的恩泽,也没有月亮皎洁的神秘,但夜空中的那点闪闪,是你仅存的薄力 。蜡烛没有华灯炫目的瑰丽,也没有星光迷人的柔情,但烛光中的那点摇曳,是你人生不懈的追求。

析:①符合"没有,也没有,但是"的格式。②要有比较。③语句通顺

(06年江苏卷)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5分)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与团团圆圆。

示例:唯在春节,江南江北,共饮一杯美酒;或在端午,将一只只粽子,包成永恒不变的景仰怀念和殷切期望。

参考答案:唯在清明,江南江北,共披一蓑细雨;或在除夕,将一锅锅水饺,煮成万代永传的顺顺当当与和和美美。

唯在除夕,江南江北,共鸣一串爆竹;或在端午,将一只只粽子,煮成千年不变的香香甜甜与平平安安。

唯在重阳,江南江北,共品一块蒸糕;或在除夕,将一串串鞭炮,爆出千年不变的美美满满与平平安安。

易错点:"节日"与"节日的特征"不能对应。

(07年江苏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XX 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学校一次迎奥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5 分)

甲 20XX,我们将迎来一次体育的盛会,

乙 20XX,我们将迎来五洲的宾朋。

合 我们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甲 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乙 1 ,

甲 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

乙 2 ,

合 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甲 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

乙 3 ,

合 我们---有着相同的梦想追寻。

甲 我们都渴望和平与安宁,

乙 4 ,

甲 我们珍视友谊和荣誉,

乙 5 ,

甲 让我们的世界更完美,

乙 让我们梦想成真!

合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我们迎接奥运圣火在北京点亮。

解说: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评分标准:内容和上句相承,句式和上句相似,字数和上句相近。

示例: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化;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同一个太阳温暖着你我他;我们一样追求繁荣和幸福;我们珍惜爱和被爱。

(10年全国卷Ⅰ)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解析说明:仿例造句是 一个非常陈旧的题型,但是有其能够考查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能力而在高考中挺立不倒,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这类试题完成的时候,要求考生必须注意,答案必须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一般的学生在句式的仿写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在神似方面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分析示例所给的句子,我们会发现是一个由比喻句形成的排比句,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排比句内部关系,看看它们是层递还是平行排列,同时还要注意比喻的设喻的角度。例句分别从听觉、味觉和视觉角度进行设喻,并且形成了一个并列的句式。这样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造句就可以了。

答案示例:自信是一种绚丽但不繁杂的色彩;自信是一种响亮但不过早的声音;自信是一种清香但不腻人的味道。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成熟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调;熟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熟是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10年山东卷)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别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示例:在失意时,书是良师,读书使颓废的生活日渐昂扬。在得意时,书是诤友,读书使浮躁的心境平淡如水。

(10年辽宁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 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情谊就想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

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

参考答案:梦想就像一条河,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宽窄,而在于入海;思念就像一丝风,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冷暖,而在于连绵。

每写出一句给3分,其中比喻恰当给2分,句式相同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做这样的题,要找准句式,化仿句为填空,仔细申准题目的隐含条件,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反复斟酌修饰词语。

(10年四川卷)仿照给定的句子的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4分)

树是水土的卫士,让它绿化大地山川。

答案示例:水是生命的源泉,让他滋润世间万物。鸟是人类伙伴,让它自由飞翔蓝天。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注意要语意连贯,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表现环保主题。

(09年重庆卷)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 , ;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 。

答案示例:尊重别人所以不狂妄不狂妄所以有修养尊重自然所以不胡为不胡为所以有理性

(09年天津卷)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

旅途是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松间明月,石上清泉一路走来,尽收眼底;细细品味,意趣盎然。那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 , , 。置身于旭日清风的抚慰,流连于茂林修竹的环抱,静听鸟语,轻嗅花香,有何胸中块垒不可化解?有何尘世污秽不可荡涤?

(1)"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化用了唐朝诗人 《使至塞上》的诗句。(2)"茂林修竹"出自晋人王羲之的《 》

(3)仿照"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一句,在下面横线处将上文补写完整。

答案示例:(1)王维(2)兰亭集序 (3)句意通顺,比喻修辞示例:路边的小花,纤蕊若斯,带露绽开。

(10年浙江卷)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4分)

例1 墨:打底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例2 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

(2)舒:答案:尘:轻飘飘飞着的小土粒。人类啊,我本不是灾害,应该好好思考出生我的原因了。

舒:舍我其谁?伟大作家的豪言壮语。

活动五:小结解题体会

资料补充:

仿写四忌

在语言表达方面,我们要锻炼"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都是指操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技能。尤其是"仿用句式"更是熔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于一炉,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又促使学生在一定范围、对象、场合中去回忆、筛选日常观察积累的方方面面,仿照规格去炼字炼句,既合语法又工修辞,强化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但是由于仿写句子制约多,要求严,所以学生很容易走入误区,常犯有话题脱离、修辞不符、结构不一、色调不合等毛病,是为仿写四忌。

一忌话题脱离

话题, 一是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失之一词,谬以千里"。

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向。

例1 仿照下面排比句的句式,以"月亮"和"海鸥"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

月亮说:__________________;

海鸥说;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误例〕 月亮说:我放射的光芒最皎洁。海鸥说:我雄健的舞姿最美好。

〔分析〕在给定的例句中,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并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月亮"和"海鸥"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仿写时应以"心灵"和"人生"作为陈述对象。而误例中"月亮""海鸥"回答的是"光芒"和"舞姿",这样就和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不合, 这就是话题脱离。

〔参考答案〕月亮说:我坦荡的心灵最明亮;海鸥说:一生与风浪搏击最美好。

二忌结构不一

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预期,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

或常式或变式, 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 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规格。

例2 仿照例句的格式,任写一种事物。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 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老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误例〕父亲额头上淌着汗水,噢,那是辛勤的汗水,那难道不是父亲辛苦劳作的见证吗?

〔分析〕首先分析给定的结构形式, 然后确定内容。例句的结构格式是"事物+否定+想象", 并且最后一个分句用了比喻的形式,且有其象征的意义。

而误例中首先没有用否定形式,并且后一分句没有用比喻形式,再次后一分句用一反问句,也不符合例句中的陈述语气,因而仿写不符合要求。

〔参考答案〕教室前放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三忌修辞不符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修辞作为一种表达手段,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格,显然是不够的, 而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格,也正符合《考试说明》中提出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内容, 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向导作用。

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 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

例3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依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真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例〕真诚犹如一颗渺小的尘土,它带领我们漫游天际;真诚如同一道溪流,激情就是溪流中的鹅卵石。

〔分析〕运用比喻,喻体必须恰当; 另外,从给定的两个句子来看,两个比喻句是并列关系,在每一个比喻句的内部, 前后的语意又必须衔接。如将"人生"比作"爱出谜语的顽童"下面紧接着就写出其"爱出难题"的特点;如将"人生"比作"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说出了理解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而误例中的第一分句比喻不成立,忽略了比喻的可比性;第二分句比喻成立,但解释语不搭配,因而不合要求。

〔参考答案〕真诚就像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好象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

四忌色调不合

色调,即色彩和格调。

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 除此之外,仿写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求内容的哲理性和启发性。

相对于前三项要求而言, 这是一项比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学生正确运用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例4 仿照例句的格式,根据提供的开头,仿写句子。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例〕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哼哼嗡嗡,到处乱撞。

〔分析〕仿写的句子结构形式一致,属于假设关系的复句,并且也运用了比喻修辞格,点名了理想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但是整个句子缺乏美感,趣味不高,因而不合适。

〔参考例句〕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折翅的苍鹰,跌跌撞撞,缺少目标。

例5 仿照例句形式,重新写两个句子。

金钱,能买来佳肴,买不来好胃口;能买来书籍,买不来知识。

〔误例〕金钱,能买来佳人,买不来芳心;能买来婚姻,买不来幸福。

〔分析〕给定的例句的格式是"能买来买不来", 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并且前后两个分句的的事物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误例尽管格式一致,并且分句的事物之间有内在联系,但是整个句子立意格调不高,因此不合要求。

〔参考答案〕金钱,能买来玫瑰;买不来爱情;能买来贺卡,买不来友谊。


高考总复习 第3篇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20XX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高考总复习 第4篇

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__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

(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

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

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

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扶清灭洋”口号的盲目排外性。

“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 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3)三个层面: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高考总复习 第5篇

(一)文化专制政策

八股取士

目的: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

出题范围:四书、五经。

要求:不许发表个人见解,文章格式、内容有严格规定。

影响:束缚读书人的思想,扼制创新思维,科技发展落后。

文字狱

特征:文化专制政策。

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的统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后果:社会恐怖,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社会进步。

(二)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

背景: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尖锐,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来源: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佛教思想等。

内容:本体论——宇宙本原是“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道德行为的最后依据是动机,任何行为离开主体意识都不具有道德性质;“物”指“事”,是主体参与的伦理行为。

认识论——“致良知”(扩充和推行道德理性,使具体行为合乎道德规范)、“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评价: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①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工商业者力量的发展;君主专制加强,禁锢思想,吏治腐败;理学盛行,推崇孔子。

②重要思想家:

思想家

著作

观点

评价

思想共性

李贽

(自称异端)

《焚书》、《藏书》

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

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

以个性解放为核心,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抨击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法治”;“工商皆本”

有利于反君主专制

顾炎武

《日知当》、《天下郡国利病书》

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开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

认识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辩证法——静止相对的,运动绝对

启示人们的思维方法

③影响: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即批判理学的空谈、虚伪、教条,继承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三)科技

农学: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作者不仅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吸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徐光启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医学: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1)内容特点:

①药物内容丰富,数量多;增加新品种;配有插图;②药物分类先进: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③纠正前人很多错误;④涉猎多种学科;⑤文学色彩浓厚。

(2)影响及地位: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被译成多种文字。达尔文称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其科学性、文学性、实用性,在我国及世界广泛流传。

(3)评价李时珍: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开创药物分析新体系,被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其伟大的医学成就,成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四)文学

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背景

政治: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窒息了文学创作的生机,诗文等传统形式的创作沉寂萧条;

经济:城市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印刷术更加发达,有利于小说的传播。

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深刻;技艺纯熟。

成就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五)艺术

书法:明朝文征明擅长行书。

绘画:写意画(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戏曲:京剧

①京剧的形成

清前期,北京戏曲舞台活跃,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在“徽汉合流”基础上形成京剧。同光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②清朝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地方戏,如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高考总复习 第6篇

(一)思想

汉初的“无为而治”

背景:战争之后,经济残破。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治国原则:“无为而治”。

应用:休养生息政策。

儒学成为正统

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社会也潜伏危机;“有为”成为时代需要。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统治。他还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以儒家标准选拔人才,设“五经”博士,在中央设太学,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教授青年子弟。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科技

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数学

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汉朝史籍中提到“珠算”。

天文历法

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两汉时期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

农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在铁犁牛耕基本普及的条件下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总结。

医学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三)文学

出现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气度。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高考总复习 第7篇

一、常见物质的俗名及成分

硫酸盐类

(1)皓矾:ZnSO4·7H2O

(2)重晶石(钡餐):BaSO4

(3)绿矾:FeSO4·7H2O

(4)芒硝:Na2SO4·10H2O

(5)明矾:KAl(SO4)2·12H2O

(6)蓝矾(胆矾):CuSO4·5H2O

(7)熟石膏:2CaSO4·H2O

矿石类

(1)电石:CaC2

(2)磁铁矿石:Fe3O4

(3)赤铁矿石:Fe2O3

(4)石英:SiO2

(5)刚玉(蓝宝石,红宝石):Al2O3

气体类

(1)高炉煤气:CO、CO2等混合气体

(2)水煤气:CO、H2

(3)天然气(沼气):CH4

有机类

(1)福尔马林:35%~40%的HCHO水溶液

(2)蚁酸:HCOOH

(3)尿素:CO(NH2)2

(4)氯仿:CHCl3

(5)甘油:CH2OH—CHOH—CH2OH

(6)硬脂酸:C17H35COOH

(7)软脂酸:C15H31COOH

(8)油酸:C17H33COOH

(9)肥皂:C17H35COONa

(10)银氨溶液:Ag(NH3)2OH

(11)葡萄糖:C6H12O6

(12)蔗糖:C12H22O11

(13)淀粉:(C6H10O5)n

(14)石炭酸:苯酚

其他类

(1)石灰乳:Ca(OH)2

(2)铜绿:Cu2(OH)2CO3

(3)王水:浓盐酸、浓HNO3(按体积比3∶1混合)

(4)泡花碱:Na2SiO3

(5)小苏打:NaHCO3

(6)纯碱、苏打:Na2CO3

(7)大苏打:Na2S2O3·5H2O

(8)光卤石:MgCl2·6H2O

(9)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溶液

(10)漂白液:有效成分NaClO,非有效成分NaCl

(11)漂白粉:有效成分Ca(ClO)2,非有效成分CaCl2

(12)碱石灰:CaO、NaOH

二、物质的状态和颜色

固体物质

淡黄色:S、Na2O2、AgBr、三硝基甲苯

黄色:Au、AgI、Ag3PO4、FeS2

紫红色:Cu

红色:Cu2O

红棕色:红磷、Fe2O3

棕黄色:CuCl2、FeCl3

白色:P4、Fe(OH)2、无水CuSO4、AgCl、BaSO4、Al(OH)3、Mg(OH)2、BaCO3、CaCO3、Na2O、MgO、Al2O3

黑色:石墨、CuS、Cu2S、FeS、MnO2、FeO、Fe3O4、CuO、PbS、粉末状银和铁

棕褐色:Ag2O

紫黑色:I2

红褐色:Fe(OH)3

蓝色:CuSO4·5H2O、Cu(OH)2

绿色:FeSO4·7H2O、Cu2(OH)2CO3

银白色:块状铁、银、钠、钾

液体物质

蓝色:Cu2+、[Cu(H2O)4]2+、,遇I2的淀粉溶液

黄色:Fe3+、碘的水溶液、遇浓HNO3的蛋白质溶液、久置的浓硝酸、工业盐酸

紫红色:MnO4(-)、碘的CCl4溶液

红色:[Fe(SCN)n]3-n(n=1~6)

深红棕色:液溴

浅黄绿色:氯水

橙色:溴水

橙红色:溴的CCl4溶液

红褐色:Fe(OH)3胶体

褐色:碘的乙醇溶液

气体物质

淡黄绿色:F2

红棕色:NO2、溴蒸气

紫红色:碘蒸气

黄绿色:Cl2

无色:NH3、NO、N2O4、SO2、H2S、CH4、CH2===CH2等

三、特殊的物理性质

易液化的物质

常压下SO2(-10℃)、NH3(℃)、Cl2(℃)

熔点和沸点都很低,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晶体。

硫酸是一种无色透明、黏稠的油状液体,常用的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密度为·cm-3(物质的量浓度为·L-1),属高沸点、难挥发性酸。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若浓硫酸不慎溅到衣服或皮肤上,应先用湿布擦去,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单质溴易挥发,单质碘易升华

易潮解的物质

NaOH、MgCl2、

气体溶解性归纳

难溶于水:H2、N2、CO、NO、CH4、C2H4;微溶于水:O2、C2H2;较易溶于水:Cl2(1∶2)、H2S(1∶)、CO2(1∶1)、SO2(1∶40);极易溶于水:HF、HCl、HBr、HI、NH3等。

物质的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Cl、NH3、Cl2、SO2;

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四、常见物质的重要用途

①漂白剂②消毒剂

①杀菌消毒②制盐酸、漂白剂③制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多种农药

①焊接金属的保护气②填充灯泡③保存粮食作物④冷冻剂

①制导线电缆②食品饮料的包装③制多种合金④做机械零件、门窗等

①制Na2O2等②冶炼Ti等金属③电光源

④Na、K合金作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①冶炼铝②制作耐火材料

①化工原料②调味品③腌渍食品

①灭火剂②人工降雨③温室肥料

①治疗胃酸过多②发酵粉

①感光材料②人工降雨

①漂白剂②杀菌消毒

①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②火箭燃料

①制作各种模型②石膏绷带③调节水泥硬化速度

①制石英玻璃、石英钟表②光导纤维

①制硝酸、铵盐的主要原料②用于有机合成

③制冷剂

乙酸乙酯:①有机溶剂②制备饮料和糖果的香料

乙烯:①制塑料、合成纤维、有机溶剂等②植物生长调节剂(果实催熟)

甘油:①重要化工原料②护肤

五、常用的除杂方法

杂质转化法

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苯酚钠,利用苯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吸收洗涤法

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沉淀过滤法

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加热升华法

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

溶剂萃取法

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

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两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分馏、蒸馏法

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将萃取后的碘单质和苯分离可采用蒸馏法。

分液法

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渗析法

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综合法

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常见的环境污染

臭氧层空洞——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被氟里昂等氟氯烃破坏而减少或消失,使地球生物遭受紫外线的伤害。

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多,造成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加速了水的循环,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光化学烟雾——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氮的氧化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有毒的光化学烟雾.空气中氮的氧化物主要来自石油产品和煤燃烧的产物、汽车尾气以及制硝酸工厂的废气等。

赤潮——海水富营养化(含N、P、K等污水的任意排放)污染,使海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水华——淡水富营养化(含N、P、K等污水的任意排放)污染,使水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酸雨——空气中硫、氮的氧化物在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酸雾随雨水降下,其pH通常小于空气中S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含硫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的工业废气。

汽车尾气——主要是由汽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气态烃以及气缸中的空气在放电条件下产生的氮的氧化物等,它是城市大气污染或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室内污染——由化工产品如油漆、涂料、板材等释放出的甲醛(HCHO)气体;建筑材料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氡(Rn);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等。

食品污染——指蔬菜、粮食、副食品等在生产、贮存、运输、加工的过程中,农药、化肥、激素、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钠盐等)、色素、增白剂(“吊白块”、大苏打、漂粉精)、调味剂等,以及转基因技术的不恰当使用所造成的污染。

高考总复习 第8篇

做题速度慢的大部分原因:

1、题目不熟练

造成对题目不熟的原因大概有这么三个:对知识点本身不熟悉、解题思路不熟悉(思维不熟)、分析能力不足

2、能力不足

计算能力不足、写字速度慢、阅读速度慢、接受信息能力不足(即不了解题目表述涵义)

3、性格原因

马虎、粗心都可以归结于急躁,很多同学读题时快速读完却不了解其表达内容,或者是还没读完就开始写答案了,往往要反复回头,浪费时间。或者干脆做错。

4、做题习惯

很多同学拿到题闷头就做,事先考虑都不考虑,发现做错了才回头看。也有的同学看到题目不认识,就犹豫要不要先做,导致不知不觉的浪费时间。

训练方法:

1、做题训练

大家都知道利用做题来提高做题速度,但是却没有好好的规划。到了这个阶段,做难题意义已经不大。应该配合这阶段的冲刺,同时训练做题速度。

这里我建议同学们无论是出于冲刺角度还是做题速度训练角度,都用简单题和中等题来训练。并且顺序是从选择题开始,然后是简单、中等的解答题,而后是填空题,最后有时间了才去练习练习所谓的“最后一题”。

在选择题训练上,减少死记硬算,多加入思考的比重。处理选择题上,思维和技巧摆在第一位。要充分利用题目和选项之间的暗示,多比较少计算,多动脑少“动手”。如特殊值的代入、选项的代入,多用直接法(直接理解)、排除法(选项逆推)等,少从头到尾死算。选择题是只考虑结果而不考虑中间过程的题型,要始终本着“少算少错,多算多错”的道理,加大理解分析判断等比例做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也能大量缩短考试时间,即达到短期内提升成绩的目的,也达到提高做题速度的目的。

然后是中等题和简单题,我们要总结做题过程的思维和解答步骤,你会发现即使是不同的题型,在解题思路上有太多的相似点。把这些相似点总结出来,你会发现可以应用到各个题型。如理综的物理,几乎都是按照题目表述的步骤罗列表达式,然后联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如数学除了排列组合,其他题只要你能正确的用式子或未知数表达出题意,通过补充题目和所求差距,或寻找问题成立的前提条件(正向推导和逆向推导),都能够把试题拿下。

2、做题训练注意的几个问题

量大且持续时间长

这里说的不是总量,而是每一次训练的时候题量必须要够,连续做题的时间要长,而不能浅尝辄止。在训练及选题的过程中,最好要同科同类。

掐时间

每一道题或每一套题都掐好时间,前面刚开始做题的时候可以放慢一些,多训练解题思维。当你总结完解题思维后,要尽量缩短做题时间。然后通过做模拟卷的时候,至少缩短规定时间的10~30%左右(最后一道大题若不会做可留下相应时间)。当你能够稳固在这个时间段答题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太多问题了。

3、能力的训练方法

这里针对计算、写字慢、阅读有问题的同学。计算能力不足是由于逻辑推导能力不足所导致的,这一点在短时间内只能通过大量的计算推导来提高。在训练的时候同样多思考式子之间的转换与关联,多观察同样、不同的字母之间所代表的含义以及转换关系。至于写字速度慢,先弄清楚自己为什么写的慢,然后逐步加快即可。阅读慢或者记不住的同学,平时多朗诵,多读适中篇幅的一些文章或题目,逐渐加长即可。

4、性格

平时训练时一个字一个字的念题目(或默读),在做题的时候强迫自己规范好草稿。不要东一块、西一块的乱写,把草稿当作作业来写。如果好动的同学平时做题的时候可以强迫自己不断继续坚持做下去,短期内养成“稳当”的特点即可。

5、通过做题来养成正确的考试习惯

刚开始训练时,做题时要讲究一看二想三动四回顾。先看清题意,再思考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关联,然后才动手,最后总结。当你习惯了这些步骤后,就能快速答题了。切忌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解题思维之前,一拿到题就闷头做。当你掌握一定的思维和技巧,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思维时,才能一拿到题,就开始动手。

高考总复习 第9篇

1、汉藏之间自古就建立了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步辇图》(见下图)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关于《步辇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作品是唐代风俗画

②作者是阎立本

③作品画风奔放、水墨淋漓

④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细致、形象传神

①② ②④ ③④ 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绘画。《步辇图》是著名的人物画而不是风俗画,①错误。山水画重视泼墨,画出来的效果水墨淋漓,③错误。本题正确答案B。

答案:B。

2、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杜牧 孟浩然 杜甫 白居易

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白居易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生,二者都与题干时间不符,A、D两项错误;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与材料内容强调现实不符,B项错误;材料内容是史实的真实的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的特点,杜甫正是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C项正确。

答案:C

高考总复习 第10篇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高考总复习 第11篇

1、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卿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点。图片资料告诉我们进士出身分布广泛,但主要是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入仕人数有限。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并不完善,所以D项正确。科举取士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仅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反而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所以A、B、C三项错误。

答案:D。

3、“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这句话应出自(

秦始皇 北魏孝文帝 唐太宗 康熙帝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他实行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答案:C。

高考总复习 第12篇

(高中14篇,初中50篇,共64篇)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

7—9年级(50篇)

孔子语录 《论语》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曹刿论战 《左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出师表 诸葛亮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三峡 郦道元

马说 韩愈

陋室铭 刘禹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爱莲说 周敦颐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高考总复习 第13篇

01听力

高中英语听力测试部分在整套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要求大家从头到尾按顺序往下听,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选择,没有“回头看”的余地。因此大家学习一些应试技巧和解题的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听力应试技巧与策略

听前:略读题目,切入话题,划出重点,预测内容

听中:捕捉信息,速记要点,有的放矢,去伪存真

听后:连贯记忆,前后联系,综合考虑,一锤定音。

二.快速记录能力

心记:这种能力对于解决听力第1节的问题非常适用。

笔记:

1)运用速记符号例如:

↑up↓down←left→right=equal

2)发明并运用字母的缩写形式

Ex—expensive lg—large eq—earthquake

三.预测技巧

对话预测:在听取对话,尤其是Part1-5——Short Conversation时,考生可以按照下例wh-问题进行预测:

1)Who are the two speakers?

2)What i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3)When did they have the conversation?

4)Where did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5)Why do they have the conversation?

6)What did they plan to do?

语篇预测:了解讲话者已提供和未提供的信息

1)What facts did the speaker offer?

2)What facts did the speaker fail to offer?

依靠开篇句预测:英语听力的第一句话通常会透露整篇的主题,所以大家要善于抓住听力材料的首句信息。

例如:Americans have a popular saying “Time is money。”

从这一句开篇句我们可以预测的信息范围:

1)这是一篇关于时间的话题。

2)涉及对象是美国人。

四.听力特点及高分应试策略

话题广泛:购物、就餐、打电话、问路、看病、邀请、询问时间、谈论天气、假日活动、买票等,其内容包含新闻报道、社会生活、教育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科普知识、人物故事等。高中英语听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查大家对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

领略主旨大意,概括话题内容

这类试题在高中听力试题中约占2小题,它要求我们对听到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领会,抓住说话者究竟在说什么。任何一段对话或独白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有时主旨大意较明显,有时则需要归纳、概括。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at’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What’s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doing?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What is the dialogue/conversation about?

捕捉主要细节,确认具体事实

这类试题在高中听力试题中约占8小题。它要求我们听清、听懂与话题中心相关的具体信息,准确理解具体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价钱、数量、目的、原因、结果等。同时,还要求我们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比如数字运算、时间顺序、比较筛选、同义转换、因果关系等。理解具体信息有助于把握话题内容,领会说话者意图,这是听力考查的重点内容。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How does the man pay for the tickets?

What’s wrong with the girl?

When does the woman plan to arrive?

What’s the man’s house number?

How many hours does Tom sleep a day?

Why does the man thank the woma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推测谈话背景,辨认角色关系

这类试题在高中听力试题中约占5小题,要求我们从谈话或说话的话题和语气来推断出对话双方的职业身份,彼此之间的关系,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场合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Where is the woman speaking?

Where did the conversation most likely happen?

When does the dialogue take place?

Who do you think the woman probably is?

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领会弦外之音,揣摩观点意图

这类试题在高中听力试题中约占5小题,它要求我们从话语中听出其中可能有的“弦外之音”,也就是揣摩说话人的意图、观点或态度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speakers?

What can we know /learn about the woman?

What does the man mean?

What does the speakers want to tell us?

What is the probable result of the conversation?

五.常见高考听力考点归纳和总结

数字

许多听力材料中涉及数字,例如年代、日期、价格、数量等等,并且会以基数词、序数词、分数、小数、百分比等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大家辨别各种形式的数字,还要熟悉数字之间的关系。例如:减价:20%off,special offer,special price,25% discount,sale

原价:regular price,normal price

增长:10% increase in?1/3 climb in?

下降:23% fall % decrease in?

提示1:如对电话号码、门牌号、航班号、车牌号等,大家可采取听写记录所需数字。

提示2:对判断类数字题需要在听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数字中判断符合题意的数字。

提示3:对推断类数字题则通常涉及到简单的数学四则运算,需稍加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地点

地点型试题主要考查地点,该项内容的考查多为以where开头的特殊疑问句,如: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解这类试题时,我们需要有一些积累和推断。

提示1:熟悉、积累常用地名,如国家、首都、大城市、着名的标志性建筑以及山川河流的名称等

提示2:熟悉、积累与各个地点场所有关的单词、短语、句型和场景。

推断

推断型试题不仅包括推断数字和地点,还常考查学生对人物身份、关系,人物态度、情感以及事件原因的推断。一般来说,此类题通常出现在短对话中。

提示1:平时熟悉、积累不同人物身份及人物关系所对应的单词、短语、句型和场景,测试时根据对话内容所提供的称呼语、关键词,结合生活常识进行判断。

提示2:熟悉、积累不同语音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以及特定单词、短语和句型所表达的隐含信息,进行准确判断。

提示3:认真听清事件发生的全部过程及前因后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找出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

02阅读理解

通过详细分析历年高考英语试卷,我们可将阅读理解归纳为以下几种题型: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词义猜测题。英语阅读理解题的技巧与策略是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多需要具备的。

一、 主旨大意题

这类题在设题时常会用到title, subject, main idea, topic, theme等词。

归纳标题题

特点:短小精悍,一般多为一个短语;涵盖性强,一般能覆盖全文意思;精确性强,表达范围要恰当,不能随意改变语意程度或色彩。常见命题形式有:

What’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概括大意题

包括寻找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思想,常见命题形式有:

What is the general/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expresses the main idea?

What is the subject discussed in the text?

What’s the article mainly about ?

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文章多是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两种文体的结构可归纳为: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得出结论或者阐明观点。对于这类文章,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主题句具有简洁性、概括性的特点。主题句在文章中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位于段首:一般而言,以演绎法撰写的文章,主题句往往在文章的开头,即先点出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作具体的陈述。判断第一句是否为主题句,可具体分析段落的首句与第二,三句的关系;如果从第二句就开始对第一句进行说明,论述或描述,那第一句就是主题句。有些段落,在主题句后面有明显引出细节的信号词,如for example, an example of; first, second, next, last, finally; to begin with, also, besides; one, the other; some, others等。在阅读中应尽量利用上述信号词来确定主题句的位置。

位于段尾:有些文章会在开头列举事实, 然后通过论证阐述作者的核心论点。因此,如果第一句话不是概括性的或综合性的话,最好快速读一读段落的最后一个句子,看看它是否具备主题句的特征。如果它具备主題句的特征,段落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确定了。一般说来,当一种观点不易向人解释清楚或不易被人接受时,主题句便会到段落的末尾才出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引出结论的信号词。如so,therefore,thus,consequently;in conclusion,in short;in a word, to sum up等来确定主题句的位置在段尾。当无明显的此类信号时,学生可在段落的最后一句话前面添加一个引出结论的信号词,以确定其是否是主题句。

位于段中:有时段落是先介绍背景和细节,接着用一句综合或概括性的话概括前面所说的内容或事例,然后再围绕主题展开对有关问题的深入讨论。这种文章的主题句往往会在段落中间出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情况:先提出问题,然后给予回答,最后给予解释;或者,先提出问题,然后点出主题思想,最后给予解释。

首尾呼应:主题句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两个位置上先后出现,形成前呼后应的格局。这两个主题句叙说的是同一个内容,但用词不尽相同,这样不但强调了主题思想,而且显得灵活多变。这两个句子并非简单重复,后一个主题句或对该主题作最后的评述,或对要点作一概括,或使之引申留给读者去思考

无明确主题句:找关键词, 归纳总结。

注意

新题型中有一个选项是干扰项,解答此类题时同学易犯以下三种错误:

表述过于片面,只涵盖该段个别细节;

表述太过于笼统,已经超出该段的内容;

表述与段落内容无关,在段落中找不到相关依据

二、细节理解题

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数字等议论文中例证细节和定义类细节。这类题目的共同特点是:答案一般都能在文章中找到。当然,答案并不一定是文章中的原句,大家需要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自己组织语句回答问题。

事实细节题→寻读法

分为直接理解题和间接理解题,前者常用who, what, which, when, where, why和how提问,或判断正误;后者需与原文信息转换,表达上与原文有差异。常见命题形式有: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All the following are mentioned excep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entioned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right/false/wrong about…?

排列顺序题→首尾定位法

常出现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一般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常见命题形式有: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correct order of…?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path of signals described in Paragraph…?

图文匹配题→按图索骥理清线索

设题形式:给出图表,根据图表提问问题。

数字计算题→

可直接找到相关细节,但需经过计算方可找到答案。

三、推理判断题

主要考查大家对文章中隐含或深层的含意的理解能力。它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包括考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态度的判断,对修辞、语气、隐含意思等的理解。题干关键词:infer, indicate, imply/suggest, conclude,

细节推理判断题

一般可根据短文提供的信息或借助生活常识进行推理判断,常见命题形式有:

It can be inferred/ concluded from the text that

The author implies/ suggests

We may infer tha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implied but NOT stated?

预测推理判断题

根据语篇对文章接下来的内容或可能的结局进行猜测,常见命题形式有: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f/when…?

At the end of this passage, the writer might continue to write_____

推测文章来源或读者对象

常见命题形式有:

The passage is probably take out of_____

The passage would most likely be found in_____

Where does this text probably come from?

写作意图、目的、态度推断题

作者的语气态度往往不会直接写在文章里,只能通过细读文章,从作者的选词及其修饰手段中体会出来。

询问写作目的的题,选项里常出现的词是:explain, prove , persuade, advise, comment, praise, criticize, entertain, demonstrate, argue, tell, analyze等。

询问语气态度的题,选项里常出现的词是:neutral, sympathetic, satisfied, friendly, enthusiastic, subjective, objective, matter-of-fact, pessimistic, optimistic, critical, doubtful, hostile, indifferent, disappointed。

常见命题形式

The purpose of the text is_____

Wha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author writing the text? By mentioning…, the author aims to show that_____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What is the author’s opinion on…?

The author’s tone in this passage is

解答技巧

推断题是考查大家透过文章表面的文字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推理的能力。推理和判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切莫主观臆断。

①那些文章中直接陈述的内容不能选,要选择根据文章推理出来的选项。

②推理不是凭空猜测,而是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作出正确答案时一定要在文中找到依据或理由。

③要忠实于原文,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想法;不要脱离原文主观臆断。

四、词义猜测题

考点:

①猜测某个词、词组、句子的意义

②对文中的多义词或词组进行定义

③判断某个代词的指代的对象。常见命题形式有:

The underlined word/phrase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means

The word “it/they” in the last sentence refers

The word “…”probably means

The word “…”could best be replaced by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word “…” ?

解答技巧

通过因果关系猜词通过因果关系猜词

首先是找出生词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才能猜词。有时文章借助关联词表示前因后果。

例如:You shouldn"t have blamed him for that,for it wasn"t his 通过for引出的句子所表示的原因,可猜出blame的词义是"责备"。

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猜词

通过同义词猜词,一是要看由and或or连接的同义词词组,如happy and gay,即使我们不认识gay这个词,也可以知道它是愉快的意思;二是看在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中使用的同义词,如Man has known something about the plan ets Venus,Mars,and Jupiter with the help of 此句中的Venus、Mars、Jupiter均为生词,但只要知道plan ets就可猜出这几个词都属于"行星"这一义域。

通过反义词猜词,一是看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或副词,如but,while,however等;二是看与not搭配的或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如:He is so homely,not at all as handsome as his 根据not at 我们不难推测出homely的意思,即不英俊、不漂亮的意思。

通过构词法猜词

根据前缀、后缀、复合、派生等构词知识判断生词词义。如:She is unlikely to have stolen the

通过定义或释义关系来推测词义

例如:But sometimes,no rain falls for a long,long Then there is a dry period,or 从drought所在句子的上文我们得知很久不下雨,于是便有一段干旱的时期,即drought,由此可见drought意思为"久旱","旱灾"。而a dry period和drought是同义语。这种同义或释义关系常由is,or,that is,in other words,be called或破折号等来表示。

通过句法功能来推测词义

例如:Bananas,oranges,pineapples,coconuts and some other kind of fruit grow in warm 假如pineapples和coconuts是生词,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它们大致的意思。从句中不难看出pineapples,coconuts和bananas,oranges是同类关系,同属fruit类,因此它们是两样水果,准确地说,是菠萝和椰子。

通过描述猜词

描述即作者对该人或该物作出的外在相貌或内在特征的描写。例如:The penguin is a kind of sea bird living in the South It is fat and walks in a funny Although it cannot fly,it can swim in the icy water to catch the 从例句的描述中可以得知penguin是一种生活在南极的鸟类。后面更详尽地描述了该鸟类的生活习性。

根据常识猜词

如:The door was so low that he hit his head on the

Afraid of waking the baby up, she tiptoed out of the

03七选五

高中阅读理解信息匹配的7选5题型,主要考查大家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从题型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选项可分为:

主旨概括句

过渡性句子

注释性句子

其多余的两个干扰项也往往从这三方面进行设置,如主旨概括句或过于宽泛或以偏概全或偏离主题,过渡性句子不能反映文章的行文结构,注释性句子与上文脱节等。

高考英语阅读七选五题型要求大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上的联系,理解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对诸如连贯性、一致性等语段特征有较强的意识和熟练的把握,并具备运用语法知识分析理解长难句的能力。可以说,此题型是对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测试。

一、解题思路

1、理清句际间的关系

文章的内容是根据各层各段的大意有机地组合而成,各个层次,各个段落之间不管怎样错落有致,但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各句之间都有一定的语脉,从逻辑意义上来看,语段的句际关系可分为平列、顺序、层递、转折、总分、解释、因果等关系。

构成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有时可以包含一种以上的句际关系。

因此,理解阅读材料时一定要把握语脉,理清句际间的关系,进而理解语段或全文的内容。

2、找出句子之间的连接性的词语

文章的语句间的组合,除了从语句间的意义关系分析外,还可借助句子之间的连接性词语来把握,因为连接性词语能表明这个语段句与句之间、层与层之间的基本关系有:

承接关系

平列关系。如文中的选项 71,由 Second、Third 得知应选表示平列关系的句子 项。

转折关系。比如选项 75,与前句构成了转折关系,故应选 D 项答案。

层递关系。如 72 选项,与前句组合为层递关系,故应选包含 also 的 项句子。

解释关系,如 73 选项应选 选项,与 74 选项平等的,是一组祈示句,而非陈述句,故应选 项而非 B项。

二、解题步骤

1、通读全文

对文章进行快速浏览,寻找主题句,抓住文章结构及文章的写作内容。

在 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开始与结束段落,尤其是文章的首段及末段末句,因为“开门见山”与“结尾总结”的写作方式为常见的写作方式,首段的末句一般是是 全文的主题所在,说明本文将探讨哪些内容,并简要指出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时甚至会以提纲的形式进行呈现。首段的末句对于快速掌握文章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它是文章的主题句,就可以使读者迅速明确文章情节将如何展开,并对文章的写作主题有了整体的了解。如果末句不是主题句,则需要继续寻找。这时,可以考 虑文章的写作方式是否为“结尾总结”式,如两者均可排除,则需在文章中其他段落寻找主题句,但要注意,首段与末段的提示作用。

2、详读段落

在短时间内,找出每段写作内容的关键词。明确各段的主题句或主旨大意。

文章正文部分通常分为若干小段落。各段落会根据整体文章写作主题展开,对文章主体进行的不同方面的描述。找出各个小段落中的关键词,明确其描述内容,为整体试题的解决做好铺垫。阅读各个空的前后句,标记关键词

在阅读文章的开始部分、明确文章的基本话题以后,要阅读五个空各自的前后句,并将前后句中的解题线索,即关键词标记下来。关键词包括句中的核心名词或名词词组、专有名词、时间数字、代词、连词等。

重点阅读各个问题附近的句子,圈定线索词,然后从选项中寻找相关的特征词,以确定答案。做题时可以采用代入排除法。如果一题做不出或拿不准,可先放过,继续往下读,先做容易的能做出的题,直到读完整篇文章。至此,文章的要点和主旨、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应基本清楚了。

3、定位选项

明确各备选选项的含义,抓住其关键词语,根据文章整体结构与具体内容,将选项填入文中,填写时尤为注意各选项中出现的句子衔接手段及句中的衔接标志词。

在定位选项时,要特别注意空格上下段的写作内容,以及空格上段尾句和下段首句的结构和意义。将所选项放入空白处,看看是否与上下文构成语义及逻辑上的直接关系,是否符合该处语境。能否承接前后的写作线索。使文章无论内容还是衔接上都能做到通顺。

一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是有其写作的线索与思路的,在选项定位中,要尤其注意文章的写作线索,文章的写作思路的连贯使文章的每个段落、每个句子甚至每个短语均融为一体。如果带入选项后,发现文章写作线索中断或是前后矛盾,应更换其它选项。

4、通读复检

将所选答案代入文中,再次通读全文,重点考查逻辑关系和关联结构。

在完成选项定位后,应通读全文,检查文章内容是否完整,语义是否连贯合理、各段落内容是否紧扣主题,语篇结构是否通顺连贯、具有一致性、合乎逻辑,写作思路 是否清晰明了,格式以及用语是否恰当贴切,从而判断选择的答案是否正确。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对相近选项的对比分析,个别干扰项由于与某个正确选项的内容相 近具有很强的干扰性,这时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甄别,排除干扰,从而得出正确选项。

5、确定排除

研究多余选项,确定排除理由,最终确定答案。

尽管答案都已经确定,但是为了避免失误,对多余的选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它们和文章的主题和前后句意没有关联性之后,才是最终的结果。

推荐访问:高考 总复习 高考总复习13篇 高考总复习(合集13篇)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2023年门庭若市造句必备
下一篇:2023年度药店个人简历8篇

Copyright @ 2020 - 2025 才豪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才豪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0012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