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部部长周济谈高考改革实录7篇(2023年)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6-28 18:15:03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教育部部长周济谈高考改革实录7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海边观潮头--从高考改革谈如何加强作文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海边观潮头--从高考改革谈如何加强作文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
肖保全
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在广东省进行高考“3+X”试点工作,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到了1999年年底,北京、上海等省市又宣布2000年普通高校增加春季招生考试。教育部“3+X”试点工作和部分省市“两考两招”工作无疑是高考制度的重大改革,广大考生及其家长对此非常关注,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疑虑:高考到底会向什么方面发展,考生应该如何适应改革后的高考制度?
1998年,上海《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七所大学,举办了“新概念作文竞赛”,通过初赛和复赛,一批出类拔萃的青少年学生脱颖而出,一批在竞赛中成绩突出的学生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名牌高校录取。《中国青年报》在1999年8月还专门发了《一篇作文上大学》的报道。1999年底,《中国青年报》又联合顶新国际集团,要联办顶新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尽管这项赛事刚刚开始,其竞赛结果及结果的应用尚不清楚,但毫无疑问,这项赛事无形中又扩大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影响,重新引起人们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思考与评说。
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面对目前的形势,做好日常学习中的作文训练,又如何备战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呢?下面,这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从高考形式与内容的改革看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高考形式的改革。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科目一直固定了20多年,理工科考“语文 、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文史科考“语文 、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在考试科目上形成了多年的一贯制,广大考生及其家长似乎也习惯了,大家就在这种模式中一年一年地学,一年一年地考;一茬人一茬人地学,一茬人一茬人地考,大家觉得这已经成了常规,成了常理。而到了1999年,教育部宣布要在部分省市进行高考考试科目“3+X”试点工作。“3+X”,把“语、数、外”作为基础学科,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这非常清楚,广大考生及其家长觉得这看得见,摸得着,心里比较踏实。而对于“X”,心里就没底了。“X”!它到底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学,如何考?一时间,不少人都有不少的疑惑。“3+X”试点方案,过去从来没有过,大家没有经验,自然心里没有底。但“3+X”的试点方案又恰恰给高校在发现和选拔人才上更大的灵活性,也提高了选拔的准确性。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层次、特点的要求,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种或综合科目中自主确定考试一门或几门。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可以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或专科综合。“3+X”无疑是选人制度上的一个改革,同时也给广大考生提了一个醒:知识面要宽,相关专业的知识要掌握,不能剑走偏锋,偏科发展,在全面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事实上,在“3+X”以前的高考录取实行标准分数就是国家教委要求考生均衡发展的一个手段,只不过未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罢了。
“3+X”试点方案实行一年,北京、上海等省市又变原来的“一考一招”为“两考两招”,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每年在秋季7月7、8、9日全国统一考试外,北京、安徽在1月19日、20日、21日,上海在1月24、25日部分高校试行春季招考,学生将有多种选择机会,可以有多种发展方向,这也为中学办出特色和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对于高校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高校“学分制”的真正、全面实施。
无论“3+X”试点方案,还是“两招两考”,都在强调考生要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培养,这无疑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广大考生努力的一个方向。那么,作文作为高考语文科目中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要从应付考试,猜题、押题中解脱出来,注意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应变能力的培养。
(二)高考作文特点的变化。
1998年,我在准备《备战高考作文》的讲座中,把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7年的21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历届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和特点:⑴贴近社会。作文题目离不开主流,离不开政治,离不开社会,大多与当前或一个时期以来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关,并且一些年份的题目,在新闻媒体中已经做过广泛的报道、评论;⑵贴近学生。作文题目充分照顾全局,让广大考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赛,每一个考生拿到题目,都觉得题目明白,主题清楚,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可较客观地反映他们的观察、记叙、描写、抒情能力,绝少闷题、晕题,让人不知所云的现象。198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的主题是关于环保问题,即有专家提出了异议:在偏僻的山区、不发达地区,环保问题尚不十分突出,乡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学生在认知和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大家的起跑线、竞争条件就不太一样,对这一年的作文题目的公正、公平性提出了质疑;⑶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分析、思维、判断及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能较好地避免猜题、押题现象的出现。它有利于学生审题,也有利于考出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至于见到题目一筹莫展。若不限定题目、范围,会给批阅作文带来难度。材料作文增加了考生作文的可比性,给阅卷教师在阅卷过程中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做到公平、公正判卷。
这些规律和特点,无疑给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竞争的条件,同时也引导广大考生要关心政治,关心社会,注意人格修养,懂得观察生活,懂得如何做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式的相对固定,在教学中也随之出现了教条和僵化。教师总是喜欢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时间长了,学生写出的只能是新的“八股文”,不能写自己的真实体验,抒个人的真实情感,有时只能说假话或者套话。生活中,我们写《我的母亲》,无一例外都是写自己的母亲多么慈祥,多么勤劳,我们多么爱我们的母亲,连用的形容词都大致相近,我们已在无形的熏陶中学会了排除个人的经验而服从公共套路。
走公共套路,在考试中很难取得理想的分数。过去,我在作文教学中,一直要求学生在考试作文中要创新,要在“规范”的范围内、前提下,独树一帜,别出心裁,让阅卷老师感觉耳目一新。但在写作中,许多学生不是不愿意创新,大家也非常愿意跳出平常的圈子,写一篇不同凡响的文章。关键是观念陈旧、思路狭窄、材料匮乏,导致文章平淡、乏味,主题雷同。 我们拿1998年的高考作文情况为例,看看专家是如何评说的:
1998年的高考作文为: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
[要求]:
⑴把不选的题目划去。也可两个都划去,另拟一个适合表现你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题目。
⑵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
⑶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⑷不少于600字。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本来,只要选准和写好造成困难、压力和脆弱的事件,具体刻画和分析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转变,写出真情实感,就可以了。实在的,这样的作文并不难。
但根据1998年河南省高考年报介绍,一本30份的卷子中竟有十多人举这样的例子:高考临近,父亲或者母亲或者自己最亲的人突然去世,给自己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心理一下子就要崩溃了。当然,我们不能妄然断定这些考生都是编造的,但这么多的情况都集中到一起,也有点太离谱了。而另据报载,有的考区,竟有高达20%(?)的考生“制造”了父母双亡、离异或自己有残疾而又奋斗不息的“事实”。
这些考生由于不能从自己的生活中去“选”取合情、合理的合适事件、情节,去表现自己战胜脆弱、追求坚韧的心路历程,只是一味编造、虚构,写出的文章就不真实、不感人,自然也不会有理想的成绩。而且,这种编造、虚构又会落入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的俗套,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则为: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⑴写作时可以大胆想像,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
⑵题目自拟。
⑶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⑷不少于800字。
将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前20多年的高考作文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作文题目都非常重视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和学生,尽量让考生有话说。但90年代以前更注重与社会现象联系。如1981年十年**刚结束,作文题就从珍惜培养人才的角度出了《毁树容易种树难》,1987年则根据全国刚刚结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给了一家学校办游泳训练班所产生的争论,训练后取得优异成绩的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情况写一通讯,再写一理论对实践指导意义的短文。而到了90年代,更重视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如辩证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等,同时内容也涉及到比如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更深的层次。
过去的高考作文题目本身就带着某种观点,尤其是某种政治观点,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发散思维,制约了考生展示自己的才华。1999年的作文题目,在观点上未给考生任何暗示与限制,考生可以自由想象,尽情发挥。
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及写作要求与1998年相比,有一些突出的变化。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在材料中已经对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作出了定论:不是脆弱,就是坚韧。《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就已经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价值取向。这实际上就是要把考生的思维与写作纳入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符合社会公共意志与规范的,几乎没有个人意志、想象、创造空间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强制性的。”(钱理群语)而且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要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而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只是就记忆移植的研究现状作一客观的表述,并且对人类记忆移植的未来的预测是“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成功做到的。”假如人类记忆移植成功后,又会引发你想些什么呢?给考生思维、想像的空间极大,没有定论,没有什么限制,也没有什么暗示,而且写作要求只对诗歌文体作了限制外,其他体裁未作限制。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一启封,许许多多的人都感叹作文题目出得巧、出得妙,而作为成人想的大多是人类记忆移植的种种益处,大同小异,成年人的世界太现实,掀不起思维、思想的风暴。而考生的答案则不同,简直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反映出当代中学生非常开阔、灵活、富于活力的思维、思想世界。他们谈记忆移植的益处、弊端,问题涉及伦理道德、政治观念、爱情生活,从地球到太空,从现在到未来,让我们想都不敢想、想都想不到。尽管在写作要求中未对小说、戏剧等体裁作限制,大量的作文实际上就是非常精彩的科幻小说,但以戏剧的形式来写作的文章范例还未见到,而“顶新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已经出现了以戏剧形式表达自己情志的作文《寻找戈多》,表现出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无限的创造力。事实表明,对中学生的限制越少,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高考作文题目上的趋势,只能是给中学生的限制越来越少,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1999年高考作文题目本身就有点新概念的味道!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有三个题目,但获奖的。篇目大都选择“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展开想像,其宽、其杂、其奇,从题目可见一斑:《苹果的想像和我的作文观》、《成佛的苹果》、《可爱的苹果》、《苹果的心》、《20世纪人类的聪明与愚蠢》、《祝福你,苹果》、《缺口》、《苹果的幽默》……这类应试的急救章,在没有任何限制、暗示的前提下,一些关于所有事物、观点、理念的文章,都不为过、不为错,关键在于你要赋于文章以主题、以意义,并以条理、有序的结构,巧妙的手法,自圆其说,自我完善,自我论证。新概念作文中,《苹果的幽默》、《杯中窥人》,非常典型。
刚刚公布的《高中语文(试验本)》、《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目录也印证了这一特点、这一趋势。新的语文教材注意文化熏陶,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标,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负责同志还指出,旧的教材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内容上还有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迹,实际教学中又往往把语文当成了“纯工具”,这实际上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相背而驰。
教育部在1999年年底宣布了2000年9月入学的高中学生不再使用沿用20年的现行语文教材,允许各学校自主选择新教材。2000年年初又宣布,从今年9月1日起,我国初中和小学起始年级的学生使用修订后的语、数、外新教材。
这一系列的举动,实际上将今后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披露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如此,北京四中语文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将这20多年高考作文规律归纳为: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教育界在高考作文题目方面做了很多探索。第一阶段是探讨‘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实际应用,像1978年作文题目考缩写,1979年考改写,都反映了当时的针对实际工作、生活需要的认识。但考缩写、改写也有问题,答卷基本上千文一面,要区别谁写得更好难度更大,这是始料不及的。”
“第二阶段是为便于考生个性发挥,恢复给材料命题作文。如1980年的《画蛋》有感,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这对应试教育中的猜题、压题、背范文是很有‘打击’效果的。但带来的新问题是考试评分误差大,这个问题到80年代中期尤为突出,同一份作文在全国各考点以可从一类文落到四类文。当时语文教育工作者反复考虑的问题是:1、怎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写作文有话可说;2、怎样减轻学生负担,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以利于学科改革;3、如何控制评分误差,以利于公平选拔人才。1988年还专门成立了控制评分误差课题组,我也参加了这个课题组,当时做过各种试验,但都不太成功。”
“第三阶段是90年代后进一步控制评分误差,作文变成一大一小两篇,短作文考查语文能力,长作文考查综合能力。但因时间紧,很多学生发挥不出自己的实力。”
“第四阶段应该从今年算起,重新恢复一篇大作文的考查办法。这是借鉴第二、三阶段的经验,对学生的限制很少,作文时间充裕,便于发挥学生创造力。而前面考查遣词造句能力的3个小题是20多年来第一次出现,它可以使大作文偏差很少。”
我们从历年高考的作文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就是高考作文的命题者给考生的限制越来越少,力图给考生越来越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和才华。
但就在专家、学者对高考作文题目作如此评价的今天,不少人对传统的阅卷方式仍然忧心忡忡。大家认为,虽然作文考察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但最终难免要用分数来衡量;尽管作文题目给考生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大,但传统的阅卷方式又使之局限在一个套路里:议论文论点一定要在文章开头,一目了然,便于阅卷,容易得分等等,以至于很多有想法的考生不敢在高考时创造,只能按部就班写一篇尽量能多得分的作文。
从“3+X”试点方案,到高考作文题目的规律,有一点是共同的、突出的:鼓励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才华,展示自己独有的能力,并尽可能利用有效的形式来进行考察。但是,高考作文题目与阅卷是一对矛盾,题目要求给考生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自由,而阅卷则是空间越大,可比性越小;自由越多,越难把握。那么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高考作文又如何发展呢?
二、关于高考语文试题的争论及趋势推测
自1997年年末肇始,整个中国的舆论界对中学语文教育投以了极大的关注,各种媒体纷纷采取各种形式予以评说、指摘、批判。
随着语文教学讨论的逐步深入,我们似乎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高考语文标准化考试是产生当前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症结所在。它捆住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手脚,窒息了语文教学的生机,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越来越走入死胡同。
于是,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议论又转到了高考语文标准化试题上。
1999年4月26日《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三位大学教授评1998年语文高考试卷》,其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对标准化试题给予了激烈的抨击。他说:我们今天高考的弊端与暴露的教育危机,并不在于对知识、能力的训练本身,而是我们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极端。一方面知识、能力的训练陷入了繁琐哲学,另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本的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格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教育,独立、自主精神的养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与控制受教育者的心灵的反面……
在语文教学模式的讨论中,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大学教授与中学教师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差异。大学教授重在理论、远景,中学教师重在实际,重在操作。大学教授为了人的发展、提高,中学教师则为了学生的出路、升学,出路、升学是发展的前提。
在对语文教学、高考语文试题的争论、评说的同时,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改革与探索。一些教师把语文教学改为“能力语文”、“报摘语文”、“自由语文”,语文课就是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各类文章、进行说不出文体的文章的写作,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发挥。如深圳中学语文教师薛安康,语文教学“重在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看《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读者》等报刊,写体育评论,写杂文,搞辩论赛,从来不布置命题作文。”后来,一些中学在语文期中、期末考试中干脆只考一篇作文,而上海市一个区在中招考试中语文也只考了一篇作文。为此,电视台曾采访该区的教委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讲:一篇作文,即考察了学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之后一、二、三、四……,一一陈述自己改革的理由。
这种一篇作文定胜负的调子也为不少的人所接受。但是作为决定学生命运的考试,一篇作文真的可以定胜负吗?
金无足赤。夸大任何一种方法的作用都会产生负效应。
即使在举办之初即宣布“优胜者,参加主办的大学在文科招生中予以重点关注”,赛事完毕,一些获奖者即被北大等名牌大学破格录取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办者也不得不承认,“大赛对普通学生而言可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优秀的人文学科的后备人才而言却有着毫无疑义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它也可以让高校以这种方式相对便捷地遴选自己所需要的优秀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倡议书》)
中国人本来就有将文学作为“修养”而非“技能”看待的倾向。这种倾向、观念,与爱因斯坦的观点有绝妙的相似之处。爱因斯坦说过:素质,就是在多年以后,将你所学的各种知识遗忘净尽后的能力。所以,有不少有识之士在“新概念”之后提出“新概念”始于旧概念,语文是一门靠积累的学科,它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从来没有空中楼阁,新概念不会横空出世,而是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新概念”作文大赛及“顶新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写出优秀文章的学生,表面上并看不出在语文基础知识、写作基本常识上进行训练的痕迹。但是,这些学生无疑在这方面都受到过非常严格、扎实的训练,有些可能是不自觉的、无形的训练。这些训练之于写作,犹如盐融于水,观之无形,察之无色,味在其中。
所以我们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还要多拿出点物理的时间和心理的空间,在欣赏、研究、创作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也获得能力的提高。
新概念作文大赛,上海地区获奖人数最多,这与该赛 事在上海举办有关,但与上海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严格的训练有关。同时,也与上海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有关。
从另一角度来看,“新概念”之类的作文竞赛,目的是为了选拔“精英人才”,而普通高考则是为高校挑选大量合格的学生,其参与人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卷子的审阅方式、认真程度也非常悬殊。1999年5月6日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张智乾在《中国青年报》撰文《难忘去年高考阅卷》,除了对阅卷者因观念陈旧、思想僵化而戴着有色眼镜,以固有的观念、模式去阅卷、判卷,而使一些本来语文基础较好、技能较强、具有灵活语文表达能力的考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进行抨击,对大部分考生表现出的造假虚构、矫柔造作,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众口一辞而觉得考生作文“语言乏味,面目可憎”外,着重披露了作文阅卷过程中因经费紧张、人手太少、任务太重,只得赶进度,匆匆为之。“尽管在批卷工作刚开始时,我们这些批卷人员相视而誓言:‘决不错过一个好学生。’但是那么多的考卷(将近50000份),那么短的时间(7天),却安排了那么少的判卷老师(只有100多人)!如果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考试也就罢了,可这是高考,决定考生一生命运的高考!四、五分钟批完一篇作文,批阅的决窍就是看头看尾看中间,兼看学生的字迹工整与否,然后凭一个感觉给分。每天批6个小时,后来脑袋木了,连感觉也迟钝了,就只能大抵上改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给个中不溜的分数,反正出不了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阅卷如进食。进食多了,即让是精馔,也会厌食;阅卷多了,即便是精彩的文章,也人倦怠的时候。读书,读读、想想、歇歇,不可能把大量的内容一下子读完,但阅卷是一项工作任务,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有间断。试想,这样的阅卷方法,这样的阅卷过程,一篇作文定胜负可以吗?更何况写作又带着极大的偶然性,是一个各种因素的综合过程,文章的题目、体裁,作者的经历、体验,创作的精神状态对文章的好坏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好坏的标准又因人而异,很难有一定之论。
写文章最拿手的似乎要数作家了。可作家也不是万能的,有写农业题材的、工业题材的,写小说的、写散文的、人物传记的……术业有专攻,各有所长,一个作家并不是样样精通,文章篇篇精彩。但是高考作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它不管你是擅长写什么题材。文学史上大煞风景的催租人敲门打断诗人思路的事件,说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一种灵感,一种激情,一旦打断或者本来就没有,创作起来也是非常艰难与艰涩的。《冷斋夜话》卷四载潘大临答谢逸书:“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事所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欣然起题于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转引自《钱锺书论学文选》)作家也一样常常有败笔,并非全部为得意之作。目前中国文坛因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岁月情缘》,倪萍的《日子》,杨澜的《凭海临风》而闹得沸沸扬扬。近日,赵忠祥又因《岁月情缘》的发行与《岁月随想》的评价,意欲与《北京青年报》公堂相见。就连曾公认是散文名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些文学评论者也认为,这篇文章斧凿的痕迹太重,缺乏自然随意的韵味。即使是大名鼎鼎的余秋雨,也有人在《中国青年》杂志上专门撰文为其“上课”。而到了2000年初,又有萧夏林在该刊撰文《警惕余秋雨》,对其《霜冷长河》展开猛烈的抨击。余秋雨,1992年出版《文化苦旅》,1998年出版《山居笔记》,1999年出版《霜冷长河》。在《文化苦旅》中,他与山雨风物历史精灵对话的文化散文文体,为当代中国散文提供了一种新的散文模式,并在上海《收获》杂志以专栏形式连续发表,以集团规模出去,不但填补了文化散文的空白,而且产生了轰动效应,一时好评如潮,甚至被散文界的一些人士称之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大师级散文家”。然而当其《霜冷长河》出版后,人们看到的是坚硬+模式的余秋雨,看到的是“注水”的文化散文。于是,作者提出警告:“昨日,天上飘着余秋雨;今日,地上流着余秋雨。/ 警惕余秋雨!”
而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作文只有一个题目,不管对你来说是否熟悉,是否有兴趣,是否具有这方面的体验,具有这方面的积累;不论你是否处在最好的创作状态,是否具有创作灵感,你都一定要写这个题目,写这篇文章。
由于文学创作、写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以一篇作文定优劣的作法存在着诸多不尽合理之处,再加上评价、判断的手段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完善,所以,高考语文只考一篇作文的日子离我们仍非常遥远。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高考语文在进行小的改革,加大作文份量之外,客观题、主观题并存,既考基础知识,又考作文的局面将继续保持下去。而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应该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作文写作的训练结合在一起,不能偏废,全面发展,以期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基本技能的综合,形成理想的写作能力,面对各式各样的考题、各种各样的文体,写出出色的文章来,取得让人满意的分数。
三、现对现实,如何做好写作训练
毫无疑问,“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出现,尤其是它的结果应用,让许许多多的中学生,还有他们的家长眼热心动,中学生写作热潮正在悄悄的到来,不论是自愿还是被迫,这股热潮都会悄悄来临。
那么,“新概念”可以代替常规的作文训练吗?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行动?
我以为,广大中学生尤其是优秀的中学生,大可以“两条腿”走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努力掌握基本技能,重视作文基础训练,提高写作能力;尽可能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类作文竞赛,积极参与,勇于竞争,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才能,增加受挑选、受关注的机会。
(一)加强常规写作训练。
在“新概念”作文大赛颁奖晚会上,王蒙先生说:“没有老概念,就没有新概念。”“新概念”作文由于没有课堂作文、高考作文的束缚和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灵活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教育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也有其必然的内在规律性,作文的写作训练就是 遵循教学规律让学生对写作的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使学生掌握观察、思辨、表达等多种能力。这些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是使学生能最终以无模式的形式畅所欲言的基础。也就是说“新概念”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横空出世,而是从必然走向自然,所以,在“新概念”的声音日益响起来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旧概念”的背景音乐,正是旧概念浑厚、深沉的合声,才衬托出“新概念”声音的优美、宏亮。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通过教师课堂的讲解来掌握,来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报刊、杂志、文学作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甚至通过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去接触、熟悉各种文学文本,了解各种信息,以增强自己的积累,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习惯,在默移默化、点点滴滴之间训练自己、提高自己。
在重视基础的积累上,广大中学生要充分重视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来开阔自己的眼界,使自己熟悉各种文学文本、热点问题,甚至社会言语习惯;通过阅读,使自己了解作家写作的方法,以期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帮助;通过阅读,锻炼记忆,积累写作的素材,使自己笔下流出的东西生动、鲜活、引人。
在1999年6月,我曾写过《井蛙的劝告》,劝告中学生及其家长,要丢掉***惯、老观念,让学生多看看课本、练习、试题等“正书”之外的“闲书”。在很多时候,是考试一过,“正书”就没用了,而恰恰是那些“闲书”是你终身受用的。
就在准备今天的讲稿的时候,我在写到关于催租人敲门打断诗人的灵感一节,诗人唯一的一句诗是什么,我怎么也想不起来。我想了两天,也未想起来。我问一个同事,同事说:你想了两天,没想起来;那我就是想十天,也想不起来。没有办法,我只有靠自己,再想,再找,终于在舒展编的《钱锺书论学文选》中找了出来。之所以找出来,还得益于我的阅读,我读过这个掌故,我在钱先生的书中读过这个掌故,于是就找出来了,于是我的稿子中就有了“满城风雨近重阳”的掌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咏诗也会吟”的古语,应该给我们以启示,唐诗读多了,读熟了,尚且会吟呢,何况一般的文章呢!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其中之一就是教师讲得太细、太死,而学生的阅读面太窄,阅读量太小。而就要面世、为2000年9月入学的高中生所使用的《高中语文(试验本)》即一改过去语文教材的结构体系,注重文学教育。大部分课文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季羡林的《世界散文精华序》到余秋雨的《道士塔》、从《西厢记》到《桃花扇》、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精品迭出,美不胜收。《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则完全打破现行教材的格局,将教材分为《古文读本》(高一)、《文学读本》(高二)、《文化读本》(高三)。
但教材无论如何改,怎样变,终不能囊括丰富多彩、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尽管处在新时代,使用新课本,还是要阅读、阅读、再阅读。
如果你读了《道士塔》,不读《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就不能了解余秋雨的全貌。课本以外,还是要读读其他书。
切记,通过阅读,我们要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基本常识,学习基本方法,积累基本素材,将知识、方法、技巧,转化为能力,服务我们自己,提高我们自己。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技能表现在语文科目,并不单单表现为写作能力,它还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辩能力,统筹运思能力,同一联想能力,对立联想能力等等,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才能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各种能力、素质的综合、有机结合。所以,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就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使自己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在投入地阅读之后,我们要问问自己,我有哪些收获?这篇文章妙在何处,好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运思他文章的?我会如何运思。文章中的材料我以后是否可以使用,如何用,类似的材料还有哪些,与其相反的材料有没有,有哪些等。
只有我们养成了会阅读,能理解,快速运思,筛选素材,合理使用材料,我们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我们在思考、分析之外,重要的是实践,要多写、多 练,在写作练习的过程中,要有不问收获、只管耕耘的韧劲,坚持不断,持之以恒。开始笔下可能会生硬、艰涩,写不出什么来。即使写出来,也只有短短的几句,不要紧,慢慢来,坚持下去,就会写出一 手精彩的文章。
在我们写作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我们不再视写作为 难事,为畏途之后,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把阅读过程中分析、思索的过程来一个逆转,运用在写作上,指导我们自己的写作:我要写什么,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分几个层次表达,每个层次、每个小论点用什么材料、事实来支持,这样,整个文章的结构成竹于胸,自然就会较好地表述于外。
通过一系列科学、实用的训练,我们把自己的写作过程由一个艰难生涩的过程,变为一个得心应手的过程;由于一个自由散漫、信马由缰的过程,变为一个自然理性、老马识途的过程,这样,我们的写作能力不敢说是炉火纯青,起码也算是游刃有余。写文章,参加竞赛,参加高考,自然不成问题。
3、重视社会生活体验。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曾告诫我们:课堂,决不仅仅在教室里,社会和生活是一个更大更丰富的课堂。我们要注重在社会和生活的大课堂里学习、体验,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外处留心皆学问”,做学问,必须留心。我们在讲历年高考作文题目特点时说:过去的作文题目与政治、与社会、与生活有关,是引导我们关心政治、关心社会、注意人格修养,懂得观察生活,懂得如何做人。尽管现在的高考作文题目有它自己的变化,给考生的约束限制少了,并不意味着考生就可以不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相反,在没有了暗示与限制后,考生自由发挥,自然表露,更容易考察一个考生的综合素质。“得意忘形”,老祖宗早就精当地总结了。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要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判断,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高尚的人,有理想、有报负的人。仅仅为了一己之利,决不会成大器,成大事业。“取乎其上,仅得其中;取乎其中,仅得其下。”如果只为蝇头小利,为着应付高考而学习,其结果决不会让人满意。而只有正直的人,有正义感的人、高尚的人,面对崇高、面对高尚才会感动,才会激动;面对罪恶、面对丑行才会愤怒,才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也只有激情之手,才能写出富有激情的诗章。正因如此,《我的1919》,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我很愤怒”的声音使许许多多有正义感、爱国的热血青年热血沸腾。
1999年上半年,受社会习惯的影响,我曾很消沉,很无助,但有一天,我看《湖南卫视新青年》,主持人问一登山运动员:登山,不能给你创造任何财富,也不能提供任何出名的机会,你为什么还要坚持登山呢?登山运动员回答:说一句笼统的话,就是因为山就在那里!山就在那里,使我非常震动,也非常感动。从此我又振作起来,读书、写作,参加社会活动。
但是,如果我内心没有想创业、想奋斗,心有不甘的思想准备,心如止水,任何语言恐怕都不会打动我、激动我、感动我。一个冷血动物,面对什么事情都会无动于衷,自然也写不出什么来。即让写出来了,也是矫柔造作,虚假作伪,是“文章硬如铁,读得满嘴血”。
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里,在生活里,做一个好人,一个高尚的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社会和生活就不会亏待你,终究会回报你,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之,我们在学习中要坚持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生活学,在学中练,练中精,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一个富有才华,富有情趣,富于正义的精灵。
(二)积极参加各类作文竞赛。
我曾与一个获河南省赛区奥赛物理一等奖、被北大附中录取,后被保送清华大学的学生的家长一起聊天,他说:我的孩子,主要得益于参加竞赛。
这位学生家长说:孩子参加竞赛,一可以开阔眼界,学习比一般学生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技巧。二是增加了许多的机会,许多的机遇。三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所以,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举办之初,人们有这样的疑问:今天,各种名目的作文比赛不少,特别是应届高中毕业生,面临“一分定终生”的高考,要写的命题作文更是不堪应付,为什么还要举办这样一次作文比赛?这些考生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
由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主办者在举办之初即承诺:“优胜者,参加主办的大学在文科招生中予以重点关注”,这样,“新概念”作文大赛实际上就是现行高考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对于中学生,尤其是优秀的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只要你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会受到相关部门、相关大学的关注,也就意味着你比一般中学生多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受挑选的机会。其他大赛也一样,尽管竞赛规则、结果运用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姚瑶在赛前也一定听过这样的教诲。所以,她在《苹果的幽默》中,“一个熟悉的苹果对我说:好好写。今年能得奖,明年就更有希望了。”姚瑶将人演变成了苹果,将苹果演变成了人。
正因如此,我觉得中学生,尤其是优秀的中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正规的作文大赛,展示自己的非凡才华。
参加“新概念”、“顶新杯”等正规的作文大赛,与参加一般的高考有诸多的不同:
1、尽管“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参与人数众多,但据主办者介绍,也只有4000多份应征文章,而1999年仅北京地区参加高考的人数即近50000人。由于应征作文卷相对较少,竞赛的评委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评阅参赛的试卷,把真正的优秀者挑选出来。
2、“新概念”、“顶新杯”一类的作文大赛,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商业特点,所以无论它的竞赛结果如何应用,其中一条,文章要公开发表、公开展示,最后甚至要结集出版。由于要公开,透明度高,所以评委在评选过程自然比高考作文评卷要细得多,要严得多,谨慎得多,决不会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这样,特别优秀的稿子决不会被忽视,评阅者也不敢去忽视。
3、正规的作文大赛,从发启事,到截止投稿,中间有相当的一段时间,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体验的主题,以自己擅长的体裁,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自己优秀、出色的一面,可以使你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构思、写作你的文章,然后加以修改、润色,真正展示出你的才能、才华,而不象高考作文属于急就章,构思的时间极短,几乎没有时间修改。
总之,优秀的中学生,有着一定的思想,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应该积极参加正规的作文大赛,这种活动有百利而无一害。
相信广大中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无论通过高考还是正规的作文大赛,都会取得满意的成绩,表现出非凡的才智,
祝福大家!
教育部部长周济谈高考改革实录 篇二
教育部部长周济谈高考改革(实录)
教育部部长周济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我们还要继续加强这个制度,并不断改革、改进
国新办副主任王国庆主持本次发布会,教育部部长周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就《-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有关情况共同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10:00准时开始。敬请关注。
[王国庆]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1月6日第一场记者招待会就是教育部周济部长给我们介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两个月之后,周济部长再次光临,我们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周部长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今天出席记者会的还有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先生。先请周济部长介绍一下情况。 [ 10:01]
[教育部部长 周济]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在这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的时节,很高兴又在这里同中外新闻界的朋友们见面。温家宝总理在刚刚闭幕的“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各位已经拿到手上的就是温总理所讲到的《行动计划》,去年12月30日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今年3月3日由国务院正式批转。 [ 10:03]
[周济] 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新一届政府直接领导教育部制定起草新一轮《行动计划》。这是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蓝图,凝聚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行动方向。简要归纳起来,就是坚持“一个宗旨”、实现“三大任务”和贯彻“八字方针”。 [ 10:03]
[周济] 坚持一个宗旨,就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系统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为教育界和全国人民所瞩目。 [ 10:04]
[周济] 实现三大任务,是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一是构建体系,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二是培养人才,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知识贡献,促进教育同科技和经济、同文化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知识贡献。 [ 10:04]
[周济] 通过实施《行动计划》,我们要为实现三大任务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基础。贯彻八字方针,就是“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一是巩固成果,我们要充分总结-《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实施以来教育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二是深化改革,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整体配套、重点推进;三是提高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 10:05]
[周济] 四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八字方针是贯穿于《行动计划》的一条主线。新一轮《行动计划》必须是一个总体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计划,主要包括了两大战略重点、六项重大工程和六个重要举措,共十四部分50条。其中,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是本届政府特别关心的问题,必须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 10:06]
[周济] 同时,我们还要以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此带动整个全面教育的发展。《行动计划》还围绕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校质量、毕业生就业、教育信息化和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六大重点工程。 [ 10:07]
[周济] 同时为了保证两个战略重点和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六项重要措施,包括依法治教、民办教育、对外开放、教育投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完善教育体系。这六大重点工程和六项重要举措,全面覆盖了20前教育系统必须做的主要工作。 [ 10:08]
[周济] 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我们衷心希望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和全面的支持,衷心希望社会各界包括新闻媒体对教育事业继续给予热情的关心、参与、支持和帮助。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有关问题。 [ 10:08]
[国外记者] 第一,关于中国文盲的问题。我有一个关于中国文盲的数字,请问中国政府在下一阶段对于扫盲教育有什么具体措施?第二,关于党的建设以及党在教育领域发展将起到什么作用? [ 10:11]
[周济] 中国政府在时,也就是跨世纪时向世界宣布,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两基”目标,所谓“两基”目标就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85%以上的地区人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数量降低到5%以下。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奠基工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 10:12]
[周济] 在世界上发展中人口大国当中,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方面,我们是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扫除文盲方面,还有着很多工作要做。其中特别注意到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之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东部教育和西部教育之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地区,现在文盲数还比较多,还没有达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10:13]
[周济] 因此,在新的《行动计划》里提出一个目标,年,在西部地区也要实现“两基”目标。就是说到2007年,我们在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一个非常光荣,同时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正在为这个努力继续作出不懈地努力。 [ 10:14]
[周济] 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工作,毛主席曾经说过,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在宪法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宪法规定,我国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开展我们的各项工作。 [ 10:15]
[周济] 因此,要想发展好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同时我们也认真进行了教育规律本身的研究,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同时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做好教育事业改革与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今后教育事业积极发展要认真做好的一项工作。在《行动计划》第13部分特别提到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工作。 [ 10:17]
[中央电视台记者] 周部长,我们在第一轮的《行动计划》中,中央财政包括地方财政对于行动经费方面的支持力度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是什么样的规模?新一轮《行动计划》在资金支持方面会有哪些发展?新的投入? [ 10:18]
[周济] 你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上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当中,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保证了《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上一届政府朱F基总理讲了,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上届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当时采用了一个政策,叫做增加一个百分点。 [ 10:21]
[周济] 就是各级政府在年初做财政预算时,在同级财政各行各业的投入方面,教育投入在整个财政比例当中增加一个百分点,中央政府带头做了,各级政府也都这样做了。经过努力,教育经费占整个GDP的比例,5年当中,从原来的2.45%增加到3.41%。同时,在这几年当中,我国GDP增长速度非常快,应该说在上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当中,教育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增加的是比较多的。 [ 10:22]
[周济] 当然,比起我们从事的伟大教育事业来说,比起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当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来说,这个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也是政府的决心,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所以本届政府以来,温家宝总理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教育是政府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来,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 10:23]
[周济] 怎么来实现这样一个任务呢?我们现在提出一个新的想法,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都非常支持这个想法。按照《教育法》,财政投入增长的速度应该高于各级政府同级财政增长的速度。我们提出来,不仅仅在预算时要高于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在决算时也要高于这个增长速度。 [ 10:25]
[周济] 考虑到这几年,特别是今后几年我国的经济还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也很快,只要我们坚持在决算时的“三个增长”,我们相信,一定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达到将来财政投入能够占到GDP4%的目标。这个想法得到了国务院,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制定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当中,每一部分实际上都是需要财政投入,而这些财政投入都得到了基本的保证。 [ 10:26]
[周济] 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这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财政保证,一定能够顺利实施。我们不仅在投入的总量上要不断增加,同时在投入的结构上,在这次《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方面也给予了考虑。在本届政府开始时,温家宝总理有一个要求,今后几年,教育和其他社会事业财政投入的增长主要用于农村。 [ 10:27]
[周济] 因此在这次《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当中坚决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在今后几年当中,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主要用于农村,大大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各类教育还要快速发展。第一,有比较大的存量。第二,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投入到教育当中,形成更多的社会投入进行教育。一方面希望政府加大投入,一方面,也希望社会力量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共同努力,把教育事业发展的更好。 [ 10:28]
[羊城晚报记者] 今年广东开始高考独立命题,教育部是否会制定一系列政策来监督和保障这项政策在地方省市的。执行?因为考生和家长都非常担心保密性和公正性的问题。您怎么看。 [ 10:29]
[周济] 高考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对待高考这个问题非常慎重。高考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第一,高考本身一定要体现公平性。所以对高考的安全性、公平性给予高度重视。第二,高考是一个指挥棒,我们要不断改进基础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实践证明,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还要继续加强这个制度。 [ 10:31]
[周济] 但是我们也发现,还要不断改革、改进这个制度。所以分省命题进行高考也是改进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省命题不是从今年开始的,上海十多年以前就开始试点,北京也开始试点,今年又推广到其他九个省市,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有11个省市进行分省命题。分省命题有优点,也会有弊病。优点在哪里呢?就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 10:33]
[周济] 大家知道,中国很大,中国的基础教育是由各个省分头负责,各个省对于本省的基础教育负有直接的、主要的责任。现在他们对于基础教育给予很大关注,如果他们能够参与到高考命题当中来,对于推进本省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极大地好处。今年做好这11个省市分省命题的工作,同时总结经验,继续向全国推广。 [ 10:35]
[周济] 任何事情有正反两个方面因素,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公正性、安全性,我们会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首先,全国考试大纲是一致的,基本标准一致。对于考题,我们也有一个组织互相研究切磋,基本方针也是一致的。我们给各个省更多的主动性,事实证明,现在题目出的是不错的。请大家放心,这个工作只会有利于基础教育,有利于高等教育,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加公平的机会进入高等教育,用更好的方式接受素质教育。 [ 10:36]
[中国新闻社记者] 第一,由于中国发展的客观原因,中西部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发展的情况。请问周部长,在促进中西部教育协调发展方面,教育部有什么相关的措施?第二,前一段时间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提出一份关于建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方面的提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第22条也提出相关的问题,中国教育部在建立高等教育甚至是一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方面会有什么相关的具体措施和计划? [ 10:38]
[周济] 2月26日在北京召开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陈至立国务委员做了重要讲话,对全国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计划进行了全面部署。在《行动计划》的第一部分明确提出来,到2007年底,力争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分别实现自己的“两基”目标。 [ 10:45]
[周济] “两基”目标作为西部大开发一项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实施,继续实施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两基”攻坚计划是本届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温家宝总理非常关心,多次指示我们要像当年抓“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一样把这件事情做好,它的意义非常重大。现在我们都在学习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城乡统筹、区域之间进行统筹,以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统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充分体现了“五个统筹”,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 10:46]
[周济] 虽然我们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很快,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现在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教育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正在扩大。因此,本届政府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必须下决心把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抓上去。 [ 10:47]
[周济] 所以采取了这样一个攻坚计划。这个攻坚计划集中了比较大的财力、精力,除了工资性转移支付以外,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教育给予了很大支持。到20,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承担了西部农村地区60%左右的投入,西部地区教师的工资78%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承担。除了工资转移支付还要继续提高以外,我们实施了寄宿学校工程、贫困教育工程和危旧房改造工程等。 [ 10:48]
[周济] 所以农村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每年都在100个亿以上,这也是空前的力度,表达了中央政府对于把西部的教育搞上去,特别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搞上去的决心。我们在《行动计划》中提出来,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千方百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师和校长的素质,经济发达地区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普九目标。 [ 10:49]
[周济]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进一步提高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我觉得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应该有一个充分地肯定。我在上次记者招待会时就说过,我跟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都有过交流,也参观过很多学校。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起码在本科生和硕士生教育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当然我们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基本估计,世界各国都是承认的。 [ 10:51]
[周济] 在过去几年当中,高等教育不仅数量有很快的发展,质量也是得到保证的。这一点,去年我们和世界上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新西兰等国都签署了学位互认条例,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一定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加强高等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教育改革工程。所以我们在六大工程当中,有一项工程共是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为质量工程。 [ 10:53]
[周济] 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从今年开始,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咨询机构,实行以五年为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评估的结果将向社会公布,得到社会的监督。 [ 10:54]
[周济] 关于质量问题应该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应该与时俱进。比如说现在高等教育数量发展很快,毛入学率达到了17%,当年1%、2%的精英高等教育和现在17%,下一步将到20%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有很大区别。 [ 10:56]
[周济] 再比如说,现在经济建设发展很快,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评估体系里明确提出,逐步建立与人才资格论证和职业准入资格挂钩的专业评估制度,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质量考虑。 [ 10:57]
[印度记者] 我知道您去年访问了印度,请问您对印度以及中国的教育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评价如何?尤其是在IT领域,因为中国和印度在IT领域都有着很强的实力。 [ 10:58]
[周济] 去年访问印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印是长期友好的邻邦,中印人民都是伟大的人民,中印教育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应该说中国和印度教育都有一个基本的国情,都是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在很多问题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我们互有优势和缺点,互相进行学习和交流。印度在IT行业的教育方面,特别是职业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建立了很好的交流机制,会加强长期的合作。 [ 11:02]
[人民日报记者] 刚才周部长介绍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的≤大一个特点是进一步增强了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用六大工程统领教育系统的主要工作。与培训工程、质量工程、就业工程相比,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是一个更宏观的工程。 [ 11:04]
[人民日报记者] 在这个工程当中,可操作性更难。昨天,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这个新的精神,教育部准备在教育素质工程方面采取哪些更有操作性的办法?中宣部和教育部将把每学年开学的9月份定为思想道德教育月,不知道是否有这个说法? [ 11:04]
[周济]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教育一代新人。现在学校里学习的这一代少年、青年,进入社会之后,他们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将在他们手上实现。因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教育一代什么样的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怎么样才能教育这一代新人?怎么教育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就是要通过素质教育。 [ 11:05]
[周济] 所以素质教育是统领整个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我们在这里特别提出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主要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对中小学生进一步加强德、智、体、美全面素质教育。这个问题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也是大家关心的热点,当然也是我们工作当中的难点。 [ 11:06]
[周济] 在智育方面,怎么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怎么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怎么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首位,同时加强学生的体育、美育,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确实都是很难的题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准备一个长期奋斗的思路。这个问题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是老师的愿望,是家长的愿望,也是学生的愿望。 [ 11:07]
[周济] 我们不要忘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怎么样动员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我想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很好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在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过程当中,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加快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同时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誉的工作,通过这样一些长期艰苦的努力,使这一代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 11:08]
[周济] 在这个问题上,教育战线的同志、家长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一般情况下,大家谈起德育认为是很重要的,但是做起来时就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最近中央发布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条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衷心拥护,这也充分说明大家真正认识到德育是最重要的,把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放在首位。在德育方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非常有力的措施,我们准备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 11:10]
[周济] 相信通过这样一个工作,能够使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很大的提高。对于年轻一代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的青年一代是充满希望的一代,这一点从去年在抗击“非典”斗争当中看得非常清楚,表现特别突出。外国教育家们都感到非常惊叹,从最关键、最危急的时候看到青少年一代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同战胜困难,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进一步锻炼、进一步承受起来,也充分说明我们青少年一代是充满希望的一代,对做好德育工作,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充满必胜信心。 [ 11:11]
[王国庆] 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11:12]
教育部部长撰文提出高考改革思路 篇三
教育部部长撰文提出高考改革五条思路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在《学习时报》发表《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一文,指出下一步高考改革的五条主要思路。
袁贵仁认为,高考改革一是按照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二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是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四是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是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的“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择机会。
考虑到高考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政策性强,袁贵仁提出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改革总体方案,指导改革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记者 安 坤)
来源:北京考试报
(高级英语教师阎淑英谈英语高考实录 篇四
高级英语教师阎淑英谈英语高考实录
主持人:欢迎阎老师。今天我们请到的是北京二十中高级英语教师阎淑英老师,请大家就高考的问题踊跃提问。
阎淑英老师:大家好。
八酒杯:请老师谈一下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谢谢。
阎淑英老师:阅读要通读一遍,要去索取主旨大意,或作者在说什么,作者的意图,第二遍要根据题的选项的内容去找有用的信息。
急先锋:老师,我的单选题错误率很高,该怎么办?
阎淑英老师:目前单项选择题在错误率很高的情况下,说明你的基础是很薄弱的,在学习过程中漏点很多,一时不可能做到全面的复习,只能通过做套题来查漏补缺,比如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倒装句有问题,可以到高二的书中查阅。
零下四度:老师今天离考试不远了,介绍一下怎么分配时间好吗?
阎淑英老师:其实在高考说明中有时间分配,除听力外,单选题在8-15分完成,完形填空在15-18分完成,改错在5-7分钟,写作25分钟左右,要留出5分钟以上的时间填涂答题卡,余下的时间用于检查。
逸水寒:老师,高考中语法占的分值多吗?
阎淑英老师:所谓的`语法就是15道选择,每题1分。从实际上讲所起的作用并非15分的作用,比如改错题的10分,如果语法功底好会理解的更好,完形填空正确率会更高,写作题与语法有关。
急先锋:老师,离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怎样提高英语作文水平?
阎淑英老师:最后分各种文体搞一些基本功训练,比如描述性文章主要用什么名式,记叙文主要抓住时间的顺序,其它应用文像书信的格式,常用句式,感谢信都可以做一些准备,主要是准备写作的方法、句式。
小茹:老师作完型时是否应先通读全文?
阎淑英老师:这是正确的方法。但是在通读的时候,通过语境把可以填上的空完成,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连贯了。同时也把没有完成的空作为问题读下去,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
言希:老师,做改错题有没有诀窍?
阎淑英老师:改错题主要根据自己的语法功底,主要在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以及非谓语动词的用法上,名词的单复数以及一些修饰语;冠词的用法,代词的人称、数与格;形容词与副词的混用及级的形式;介词的搭配;连词多用等。根据这些进行强化训练比较有效。
八酒杯:阅读理解每篇文章一般要花费多少时间 ?短期内如何提高?遇到生词怎么办?
阎淑英老师:要根据文章的长短、难度、词汇量来定。对于有些生词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根据构词法去判断,比如说词的前后缀词性不同但意义没变,有的变成反义词,总而言之例用构词法可以扩大词汇量。
寒水:请问如何提高完型填空的命中率,我其他题型成绩尚可,就是完型拉分,谢谢。
阎淑英老师:在客观完形填是难度最大的一个题型,既需要有闲熟的阅读能力又具备一些语法知识和词语的搭配
教育部部长周济谈高等教育发展和高考改革 篇五
教育部部长周济谈高等教育发展和高考改革
9月11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周济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在这次发布会上,周济介绍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式以及人们颇受关注的“高考改革”、“民办教育”、“素质教育”等相关话题。
将适时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征求社会意见在合适的时候,将把规划纲要的文本再一次公布,接受群众的批评、建议,大家一起共同讨论,制定一个更好的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的过程当中,高考改革方案也是其中一个内容,相信大家会更加关心,也会帮助我们一起把这个规划制定得更好……[全文]高考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指挥棒周济表示,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考试和人才选拔的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而高考改革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确实具有很重要的指挥棒的意义。它也是体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平的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全文]将认真研究民间高考改革方案9月11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教育部将认真研究、分析民间高考改革方案,吸取当中合理的部分,形成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改革方案……[全文]大学自主权或面临深层改革周济表示要辩证地来看大学自主权的问题。他说,“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我正好那时候当校长,后来我到教育部,我在地方上工作了一段时间,整个过程我都知道。我们看待过去的发展,看待过去30年的发展,看待过去60年的发展,一定要有辩证的`观点。” ……[全文]民办教育可能实施分类管理9月11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一个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要大力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引导和管理”……[全文]未来10年高教毛入学率增一成周济说,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在毛入学率是23.3%,即使不增长,今后10年,由于人口因素的变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概可以增加10%左右。今后一段时间,教育部估计每年高考的报名人数将稳定在1000万左右,多一点少一点都是正常幅度……[全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高考“改革”乃大势所趋 篇六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高考“改革”乃大势所趋
改革将如何进行?高考的指挥棒如何舞动?
中广网北京2月25日消息(记者刘玉蕾 实习记者刘璐)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年正式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为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让老百姓满意。
昨天(24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形势分析报告会上“不避讳,不绕弯”直面热点难点问题。从“入园难”到“择校热”,从“学生减负”到“高考改革”,从“职业教育”到“创新人才”,从“师德建设”到“教育投入”在8大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高考改革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孩子在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漫漫的寒窗苦读历程中,一切都是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在转。对于这样的现实,袁部长也坦言:高考,上连高等教育、下连基础教育。高考作为大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集中反映出上述这些问题。而处在改与不改的岔路口上,“改革”是大势所趋,其中他特别讲到:全国统一的高考并非中国一家所特有。
袁贵仁:美国的SAT考试被美国3000余所高校作为重要的录取依据,俄罗斯在反复试点的基础上在开始实行大学统一考试,韩国曾在40年间围绕高考统一或不统一变动了7次,1995年最终决定实施全国统一的升学能力考试。
针对如何缓解高考走“独木桥”的压力,袁部长给出的办法是:完善多种途径的升学考试。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一次考试未必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比如在美国,以哈佛为首的世界一流大学甄别人才的标准是“三合一”的:高考成绩+高中四年成绩+综合素质,不以考分为唯一标准,他们看重:活生生的人,而不只认干巴巴的分。近几年一直处于摸索状态的高考改革步伐也进一步加快,袁贵仁部长也明确给出了探索的方向。
袁贵仁:改进考试科目和内容,更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积极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人才选拔机制。
现在已有80所高等院校、120所高职院校开展自主招生考试,学校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招收彼此适合的学生;从开始到现在已有16个省份开始自主命题,各地结合自己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基础教育的特点组织考试,从内容、科目到形式高考都在发生变化。
在录取程序方面,目前正在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为高校选拔录取提供依据。
袁贵仁:不要简单地把高考、把考试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这并非是一对矛盾。一说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一说考试就说违背了素质教育,考试还是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习质量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推进素质教育不是要不要考得问题,而在于我们怎么考、考什么。
,中国将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考试招生改革方案,指导改革有序推进。高考改革进一步破冰指日可待。
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等问题同样备受关注。袁贵仁认为:这次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一个亮点就是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到达到4%。
袁部长说:首先是落实政策筹好钱,现在的关键是各级政府要切实把中央已经出台的筹措资金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年达到4%。
袁贵仁: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务院有关部委已密集出台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等7个政策措施。
近年来,教育投入中社会投入绝对数不断增加,但占总投入的比重却有所下降,袁部长表示说: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渠道。
同时,还要在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上想办法。比如在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时,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建立预算管理机制。
袁贵仁:推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实行直属高校总会计师由教育部直接委派,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化;成立国家教育经费监管中心,重点加强重大项目使用过程,审计和绩效考评,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肃查处腐败行为。
来源:中国广播网
(从高考命题的改革谈世界近代史教学 篇七
从高考命题的改革谈世界近代史教学
高考命题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客观的评价作用和积极的导向作用。自恢复高考至80年代,历史科高考命题 的主要特征是采取闭券式知识型考试。命题范围“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试题类型以填充、列举、解词 、问答题唱主角。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列举、解词和问答题虽有测试归纳、综合、分析的功能,但由于 评分时按点记分,不管概念的正确与混乱,观点的清晰与含糊,表达有无逻辑性,只要有一个知识点,就给分 数。结果也变成知识点的考查了。受高考命题的影响,在较长的时间里,中学历史教学“抓纲务本”照本宣科,师生追求单纯的知识记忆。 这与高校选拔、培养专业人才相矛盾,所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不断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命题的改 革。
进入90年代以来,高考命题的改革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切实加强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以世界近代史高考问答题为例,分析比较一下,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高考命题的趋势,也有助于把握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的方向。
1979年试题:“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如何?”1983年试题:“科学共产主义 理论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创立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答案基本上是教材原文 ,按点记分。考查的范围仅限于教材的一章。均是浅层次、低要求的叙述题,只考查了知识的记忆能力。
1989年试题:“根据美国独立后到内战前,内战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初期的主要史实,说明美国 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大国的?”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 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变化。”高考命题出现“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命题向考查思维能 力为主过渡,命题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进入90年代以来,在继续保持“大跨度、高概括”优点的同时,出现了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的问答题 ,如1991年试题“以英法关系”论证帕默斯顿名言的材料论证题。
近二年则进一步出现理论性问答题。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 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试题注重考查审题能力 和理解能力。考生由于审题能力差,不理解题中“19世纪70年代以前”和“据此”二字的暗示,把三次工业革 命的后果或工业革命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全答上了。命题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有很强的区分度。试 题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方面也颇具特色,试题范围涉及教材第七章至第十五章的重大历史事件;概念涉及对“ 世界政治领域的进步历史潮流”含义的理解及其与工业革命的因果联系。对考生的理论素养要求是很高的。
1994年试题:“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 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 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 历史的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这一命题是几年来对《历史科考试说明》能力 要求体现得最充分也是对史论要求最高的一次。不但要求考生知道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运用这些观 点去认识历史现象,并用史实论证、辨析观点的正误。试题在转述了马、恩预言及恩格斯修正自己预言的言论 ,接着一连三问,首先要求分析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性质,并根据这一分 析判断恩格斯的结论是否正确;第二、指出恩格斯观察历史主要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恩格斯修正原先 结论的根据;第三、要求对恩格斯修正原先结论认识的总结,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评论的对象又是 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恩的言论,渗透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教育及要求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这 正是我们在新在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所需要的。
上述分析表明:历史科高考命题改革,问答题已由一般──综合──情境──理论,这种发展向人们昭示 “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由以考查记忆能力为主发展到以考查思维能力为主”。这种变化是中学历史教学 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必然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高中世界近代史教学来说,以 下几方面尤为重要。
一、世界近代史教学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建立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体的历史系统,使学生在处理 具体问题时,能正确地在立体系统中实现知识定位和思维定向,从而有效地避免学生割裂历史联系,孤立地掌 握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现象。
世界近代史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至1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止,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发展史 。它以1871年巴黎公社为界,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工运史、民族解 放运动史三条互为因果的线索构成世界近代史的知识框架。另外,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争霸斗争及其经 济政治实力的消长,导致国际关系政治格局的变化。其知识结构从时序角度可划分为“两期”、“四段”:从 内容性质的角度可划为“四线”;从主线角度分析是英、美、法、俄、日、德、意七国发展史。可采用序言课 和图示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世界近代史的知识框架。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教学,要从宏观的角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客观的 全面的科学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成长,要肯定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进步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新生事物成长的曲折性;美国独立战争的正义性;法国资产 阶级革命的`人民性。正是由于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促成了工业革命的产生,促使资本主义飞跃发展,促使60年代 美国内战和俄、日、德、意资产阶级改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终于在世界范 围内胜利确立。这样分析有利于吸取资本主义进步的、合理的“一切文明成果”,发展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另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用社会主义 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的兴起是合乎规律性的历史过程。
同时,要着重揭露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掠夺罪行。资本帝国主义对亚、非、拉美地区的殖民掠夺和 奴役,造成亚、非、拉美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争夺殖民霸权和瓜分世界的斗争 ,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其次,要进行专题历史系统归纳、分析、比较,确定类似历史现象的同异点。
二、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紧扣教材,加强理论教学。1995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 说明》,在历史学科的九条能力要求中,对基本理论的考查要求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即“初步运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基本理论教 学,要紧扣教材,“寓论于史”,在“高、深、新”上下功夫,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要求回答“英 美法俄日德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分为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英美法通过暴力革命,俄日德意通过改良走 上资本主义道路。)止于此,只能说是知识的分析对比,如进而点明历史规律中“渐进与飞跃”构成历史多样 性的发展过程,就交给了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再如:“1794──18法国”一节教材,涉及马克思主义“个 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观点。依据教材逐项分析拿破仑上台的历史条件、政权的内政外交,得出拿破仑政权的 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实质的结论。这样讲解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但只能说是知识的分析综合。如转引 恩格斯的一段话:“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 ─这是一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交给学生议 论,教师点明:恩格斯的这段话提出了“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原则。”分析任 何历史人物都要从当时的时势或物质条件分析。这样,就把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思想方法交给了学生, 他们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正确的分析或解释了。平日备课如能深钻教材,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 要求。挖掘理论内涵,在理清史实的同时,提炼出该给学生讲述的一定广度深度的理论内容,追求“高、深、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其次,高考命题发展到以考查能力为主,并不意味着基础不重要的,相反,它比过去更为重要。因此,考 试说明九条能力要求,把再现重要史实的记忆能力放在首位。离开基础知识,能力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7篇《教育部部长周济谈高考改革实录》,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的价值所在。
推荐访问:教育部 高考 周济 教育部部长周济谈高考改革实录7篇 海边观潮的景象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