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调查报告10篇

来源: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3-04-01 19:25:08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调查报告10篇,供大家参考。

农业调查报告10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整理的农业调查报告(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农业工作总结报告汇报 篇一

第三季度,我队在县农业局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法,服务三农,在农药、化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措施

(一)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为切实加强农业执法人员培训,做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组织执法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留岗,否则待岗学习。通过学习培训,合格率达到了100%,加强了执法队伍的法制建设,提高了执法水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执法工作的需要。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建立健全了执法岗位责任制和两错责任追究制及廉洁从政制度、报告制度、备案制度、文明执法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并且实行岗位责任制,专人专责,划分区域,派专人分包重点乡镇,并且经常联系沟通,将本区域内日常工作互相交流,重大案件及时上报,做到了点面结合,不留死角。要求执法人员签定责任状,对因工作不到位,出现问题的将严厉追究执法人员责任。

二 重点工作

突出抓好重点市场、重点季节、重点环节的查处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对规模较大的农资批发市场坚持长期监管,对各乡镇小经营门市进行拉网式检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同时,认真完成局交办的项目建设任务。

(一)、加大标签查处力度,确保标签规范。

7月份组织全队职工对全县范围内的农药经营门市进行标签抽查,并及时整理上报。共抽查标签262个,对不合格的22个农资品种进行了登记保存,劝退、责令改正了8个品种,禁止经营13个品种。

(二)加强市场监管。

坚持“高毒农药全面查,农药标签重点查,产品质量经常查”的指导思想,在用药高峰期,集中查处五种违法行为:即生产、经营未经登记和假冒登记的农药产品、制售假劣及禁用农药、标签不规范的农药产品。结合市场检查,以除草剂为重点对标签不合格的常规农药产品、以肥代药的生长调节剂进行查处,并严厉查处含有五种有机磷的复配农药及高剧毒农药和杀鼠剂,加强蔬菜农药残留监管,确保农民用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对在低毒农药特别是蔬菜用药中掺杂高毒农药和国家禁、限用农药的,一经查实,依法严肃处理。第三季度,共出动执法人员100人次,车辆50辆次,查获不合格农药0。8吨,查处违法案件48起,其中修改标签内容案件21起,无农药登记证号案件2起,以肥充药案件12起,无证经营案件14起,共处罚款6万元,有效打击了不合格农药经营行为。

农业的调查报告 篇二

一、农业农村概况

全市农村有75个镇1262个村。2001年末,全市乡镇人口304.7万,其中农业人口259万,占全市总人口37.86%;耕地面积122704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拥有耕地0.05公顷,林地和水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逐步从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6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农民纯收入6840元,同比增长9.2%,8.9%,6.1%。农产品种植结构逐步向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发展。全年花卉种植产值达8.39亿元,增长9.6%,目前花卉苗木已成为农业的新增长点。全年蔬菜总产量34.2万吨,增长4.1%;水果总产量43.1万吨,增长23.3%。生猪出栏量196.5万头,,增长1.8%;牛奶总产量4.74万吨,增长14.3%,水产品总产量34.6万吨,增长3.1%。

二、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外向型农业企业286家,其中,外资出口企业(包括“三资”企业)226家,内资出口企业60家。经营范围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加工各个行业。企业大致分为“种养出口”和“加工出口”两种类型。与传统农业企业相比较,这些出口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广泛的信息渠道和销售网络,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管理规范,引进的技术和经营的品种新颖独特,是当地农业的亮点。部分企业规模较大、产业化程度较高、辐射面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这些龙头企业在拓展自营业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和国内外各种销售渠道,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种畜,技术指导,开展产品加工、销售,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缓解了个体农户产品销路不畅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全市20家大型出口企业带动的农户达132800户,带动农户增收额为77282万元。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6640户,平均每户增收5819元。而非出口型龙头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5600户,平均每户增收849元。相比之下,外向型农业明显优于非外向型农业。平均每家多带动农户1040户,多增收4970元。农产品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

在政府扶持下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副产品出口呈逐年稳步攀升趋势。2000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总值为80386万美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79年增长16倍,占全市农业产值的1/3。排除突发性因素造成的影响,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率为19.5%。2001年,按照国家海关总署和农业部的要求,农产品出口开始采用WTO统计口径+水海产品。按新口径统计我市农产品出口为4.33亿美元。

目前农业出口仍以传统初级产品为主,加工产品为辅。2001年,种养业产品出口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值的60.75%其中,园艺产品占26.35%;禽畜类产品占20.64%;水海产品占13.77%;深加工农产品占出口总值的39.25%。产品出口到129个国家和地区。从出口市场份额看,亚洲地区占76.4%;美洲9.52%。欧洲7.93%,非洲4.61%;大洋洲仅为2.04%。继日本之后,美国已跃升为我市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二大伙伴,仅次于香港。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后的新形势,外向型农业企业正加入主动调整的行列。企业对国际标准由过去的“惧怕—彷徨”转向“主动研究—科技应对”,朝着农业国际化的目标迈进。在出口门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努力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国际市场需求。99年,欧盟大幅度提高花卉检疫标准,要求每100克介质不能超过20条有害线虫,使我市盆景出口受到严重打击,花都金星园艺公司一度中断了欧洲的盆景出口业务。现在,该企业已找到应对措施,通过高温灭菌法对泥土消毒,并用药物喷洒植株,有效解决了线虫问题,恢复了盆景出口。xx菜场也从肥、土、水、病虫害控制等方面入手,用生物技术开路,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使蔬菜通过欧盟、美国,尤其是日本的苛刻检查,产品远销欧美、亚洲和大洋洲。荔枝出口过去一直受保鲜条件制约,令果农望洋兴叹,现在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加工设备,采用定温杀虫,低温处理,恒温储运技术,使我市5%的鲜荔枝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各国。对于今年即将放开的港澳冰鲜家禽市场,我市一些大型家禽出口企业也提前作好了准备。由于冰鲜市场的放开会影响毛鸡的出口数量,江村、火村等大型家禽出口企业正在向屠宰、分割加工、冷冻、熟食方向发展。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95年,我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可谓凤毛麟角,种植业仅有“花都菜”一家注册了商标,近两年,各地农产品注册商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名优农产品商标已达102个,还有大批企业正在筹划注册具有本企业特征和产品特色的商标。

、主要做法及经验

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农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9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作出扶持20个龙头企业和兴办10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分所有制,只要有实力、有带动能力,经考评合格,就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各区、县级市也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按三个1:1配套,即:市政府投入,地方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仅99-2000年两年,全市各级投入扶持龙头企业和现代化建设的资金达5.2亿元。加入世贸后,按照WTO的有关文件要求,调整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将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环保配套、科研开发、市场信息等方面。目前我市重点扶持的20家农业龙头企业当中,有13家是农业出口创汇企业,其中4家是外资企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养殖技术和产品档次,使农产品出口品种、数量、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同时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商品基地,促进了区域布局的优化。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优质谷、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种子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七大主导产业,着力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大力培育和树创农业品牌,建立了一批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发展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适度调减粮食、糖蔗种植面积,扩大花卉、蔬菜和水产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使全市农业的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到50%,畜牧水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到49%。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积极引进优新品种,加快优良种苗的繁育,从源头上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79年至今,我市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优良品种,其中花卉2500种,蔬菜2000多种,水果300多种,禽畜品种30多种,食用水产品种58种,林木35种,其他农作物180种。优良种苗的引进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适销对路品种。二是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把科研体制改革与推广农业科技紧密结合起来,使新品种、新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农户的种养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从99年开始,市政府投入2000万元建成了广州农业信息网,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极大地增强了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农业信息网开通运行至今,已发布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供求、价格、科技、市场研究分析等信息近40万条;2001年底开通运行广州农业电子商务网后,更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交易渠道。近期举办的“第二届网上荔枝节”,开发了荔枝生产、购销、消费的综合信息平台,直接为荔枝销售寻求国内外市场,有效地解决了荔枝丰收后可能出现的“果贱伤农”问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95年,我市就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监测中心,建立了6个市级检测站,形成了全市无公害蔬菜监测网络,实行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全过程的检测监控,并逐步建立了蔬菜残留农药抽检制度,每年抽检..cn蔬菜样品5万多个。98年又成立了市农业标准化监测中心,市财政投入上千万元,配置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并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对全市菜、畜、禽、果、鱼、奶、食用菌七大类上市农产品开展安全卫生质量普查。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先后建立了种子种苗、蔬菜、花卉、饲料、肉类、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环境等各类监测机构。同时建立健全了市动物检疫监督所,进一步完善了动植物检疫监测网络。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走向世界的前景,市政府已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我市农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今后工作中,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仍将是我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第五,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优势。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我市农业企业积极参加全国性农业博览会、商品交易会,参加省市、全国性的评比、评奖活动,争取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努力创造名牌产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我市农副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创造品牌效应。迄今为止,已先后有60多种农产品获国家、农业部、省市级名优产品称号,41家企业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证书,11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合格证书。还有102种名优产品注册了商标。名牌产品的示范效应和知名度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贸易的繁荣。

第六,扩大对外宣传,加强招商引资。省市政府近年来多次举办农业招商会、项目洽谈会和各种形式的展销会、博览会;各级地方政府也利用地理资源优势适时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丰收喜庆活动,扩大农业对外影响,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2000年我市农业对外招商局洽谈会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客商前来洽谈。签约27项,合同利用外资85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00多万美元。

截至2001年,全市农业利用外资项目累计达253个,合同利用外资4.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8亿美元。来我市投资农业的国家、地区和国际金融组织已扩大到21个。

在招商方式上,我市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吸引外资。具体做法是:

1、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2、加强对外联络,为基层穿针引线;

3、以友荐商,以商引商;

4、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做专题和专版报导,宣传投资政策、投资环境;

5、制作农业VCD光碟,投资指南和招商项目册;

6、在网上发布招商洽谈信息,吸引海内外客商前来参观、洽谈。通过广泛招商引资,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的资金缺口问题,对开发当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存在问题

我市外向型农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亦存在着不足和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问题将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导致我市农产品出口下滑的趋势。目前我市外向型农业面临着以下困难:

1、出口产品价值偏低,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出口主要是鲜活、初级产品,产值相对较低。加上全球气候偏暖,产量上升,竞争加大,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了创汇收入。今年荔枝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但价格却大幅下跌,优质荔枝糯米糍、桂味下降至3元/公斤左右;蔬菜批发价约1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8.6%,社会零售价约2.3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2%;瘦肉型肉猪7.2元/公斤,同比下降8.6%;白鸡均价6.45元/公斤,同比下降5.14%。牛奶价格也有所下降。上半年,农产品价格整体下降,使农民种养收入减少,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此外,加工产品出口比重偏低,附加值低,也是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2、技术壁垒越来越高。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修改农产品准入标准,提高技术壁垒,使我市大宗出口产品禽畜、蔬菜、花卉盆景等受到严峻挑战。自从欧洲提高盆景检疫标准后,我市盆景出口大幅下滑;禽畜出口因海外媒体大幅渲染禽畜疾病,造成消费者恐慌,出口数量减少。水产品出口香港,过去凭收货人认可书放行,但2001年5月1日起,香港采用欧盟水产品进口标准,大幅提升技术检测指标,仅抗生素、细菌检测两项,就有95%的产品不合格。最近,蜂蜜产品也因欧盟10倍提升药物残留检测指标而遭遇出口困难的尴尬局面。由于提高农产品准入条件符合消费者愿望,又能有效限制进口,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求助于技术壁垒,在本国农产品丰盛时,提高检测指标,遇到农产品短缺时,才对检测指标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据增城汉华菜场反映,蔬菜出口日本,要通过的检测指标多达43项。这种情况表明:改善生产环境,严格控制种子、土壤、水肥、药物残留等,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3、保鲜储运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出口主要依赖亚洲市场,拓展远洋市场的障碍之一是保鲜、包装、储运不过关。据了解,蔬菜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因腐烂造成成本上升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且损失比例由收货方自报,增加了出口的难度;荔枝保鲜技术虽有突破,但成本较高,35天的保鲜期对远洋运输仍显仓促,不能解决大批量出口问题。只有进一步降低成本、延长保鲜期,解决保鲜储运和农药残留问题,才能使我市拳头产品有更大的出口创汇空间。

4、出口主体实力不强。农业“三资企业”和私企出口在广东是异军突起,占农产品出口的52.16%,而在广州仅占30.7%,总体实力相对较弱。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自己出口的原因是:缺资金、缺外贸人才、缺市场、缺信息,出口量小,没有形成规模,无法“走出去”竞争,因此,只能较多地依赖外贸公司代理出口。

五、设想与建议

我国加入世贸后,一方面,按照市场互换原理,近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将对我国农产品提供市场和准入机会;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趋利避害,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农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从源头上控制和确保农产品质量。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稳定和扶持传统出口产品发展的同时,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优良种苗的繁育、开发工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具地方特色的优、稀、特、品种,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2、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出口主要实行产地检验与口岸查验相结合的检疫制度,因此,生产基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就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出口质量就没有保证。个体农户因资金技术有限,很难对种养产品实行严格的技术监控和生产设备更新;一些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也未达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要求,这是造成农产品出口质量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政府有必要安排基地标准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配备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加强基地标准化建设,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来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基地示范效应带动农户朝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尽快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农产品出口屡遭国际市场“红牌”的事实表明,在卫生安全技术方面,我们有不少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已有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不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形势。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制定各行业农产品品质标准,加强对生产过程各项指标的监控,尤其是产品上市质量监控,以国际化标准来规范出口企业的生产行为。鼓励企业和农户采用中草药、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实现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生产,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政策资金适当向出口企业倾斜。出口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国际销售网络和产品竞争优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国内农产品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出口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外向带动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对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政策资金上适当向出口企业倾斜,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导向性指引,它肯定和鼓励农业朝国际化标准迈进,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为广大分散的个体农户树立了一批以质量效益取胜的先进典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出口基地专项资金,对出口创汇在200万美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在基地环保卫生设施建设、出口技术环节攻关、出口市场开拓、外贸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重点扶持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形成梯队出口的强大后劲。利用外向型农业企业的市场效应、科技效应和管理示范效应带动我市农业跨上新台阶。

6、加强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扶持,提高产品附加值。对有潜力走向国际市场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加强保鲜加工处理,解决大批产品短期集中上市问题。大力发展冷冻加工、脱水处理、生物发酵和真空包装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难点技术攻关,改善加工储运条件滞后的局面。把水海产品深加工项目列入“十五”开发计划,增加创汇品种和创汇值。

7、发挥企业、农业信息网和行业协会的市场开拓功能。政府应支持龙头企业在本市、国内和境外建立直销连锁分店和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利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优势,及时向生产出口企业和农户发布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信息;此外,行业协会自行解决行业问题和开拓市场的功能不可忽视。行业协会可直接向各级政府部门反映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可对外抗议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壁垒,传播企业的呼声。政府有必要引导和发展行业协会,利用协会纵横沟通的业务网和行业信息去拓展海外市场,缓解企业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

8、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出口方面成绩突出的农业企业和个人经营者给予政策扶持,在财政、贷款、技术咨询和服务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在农产品出口创汇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9、加强农业外经协调和服务工作。要从提高农产品档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局出发,安排一定的专项工作经费投入农业外经贸工作,以便农业外经部门能够及时收集企业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情况,会同市外经贸局、工商局、海关、动物检验检疫部门,做出恰当的情况分析预测,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同时方便联络各国商会,开展贸易交流合作,协调指导全市农业外经贸工作的开展。

在为企业服务方面,农业外经部门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对企业咨询的外经贸业务,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明确的口头和书面答复;

2、在农业信息网、《农村》上公布申办自营进出口权、多次往返证和欧盟认证的有关条件、程序,协助企业获得出口资格;

3、与农业信息中心合作,定期从互联网上摘录国际市场信息、科技动态信息,汇集到广州农业信息网上公布,并做好我市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的网站汇集链接工作;

4、研究和逐步建立农产品进出口预警体系,重点对我市农产品进出口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出口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加强对农产品出口国家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政策、市场供求情况、检疫制度变化的跟踪研究,预测对我市农产品生产贸易的远近影响,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5、组织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招商会博览会,推介农业,增加合作和贸易机会。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三

一、种苗生产供应的特点

(一)种苗生产供应品种、树种多。据统计,今年用于各项造林绿化树种有30多个,特别是一些城市绿化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增幅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城市绿化建设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绿化树种、园林观赏苗木的培育力度,种苗生产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二)苗木质量大幅度提高,杜绝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各项工程造林一、二级苗木使用率达95%以上,实现了二级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标。

(三)苗木供过于求形势依然严峻。经树种、品种结构调整后,今春可供应苗木2800多万株,供应总量比上年春季减少近200万株,苗木剩余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杨树、山杏、刺槐等常规树种苗木剩余量减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全县种苗质量管理,寻求种苗的销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培育,努力解决种苗供过于求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成为制约我县种苗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种苗生产供应与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衔接,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生产的盲目性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苗木生产结构性过剩,区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的准备只能依照历年经验进行预测和估算,与生产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部分林农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增加造林计划的想法,种苗产业的规模及种植结构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

(二)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缺乏,供应压力增加。当前,随着各林业重点工程逐步进入攻坚阶段,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恶劣,造林难度增加,各工程对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树种种苗在当前的种苗生产供应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种使用率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苗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良种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门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良种种苗价格高于普通种苗),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选用普通种子和普通苗木,良种使用率难以提高。

(四)长途调运的苗木质量堪优。立足本县域,“就地育苗、就近供应”是搞好苗木生产供应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适地适树和造林苗木质量的重要措施。长途调运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伤了当地林农育苗生产积极性。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种苗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是继续加强种苗信息调度工作,以信息引导市场,制定科学规划,提前安排年度计划,超前发展林木种苗生产,努力提供品种对路的良种壮苗,减少种苗生产供应的经济损失;要加强造林部门和种苗管理部门的协调,造林规划早制定,任务早下达,种苗早准备,通过调控和信息引导,保持种苗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种对路,避免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同时,要根据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面向大林业、大市场,生态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绿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大力研究和推广抗性树种、品种,培育良种壮苗,发展容器育苗,调整造林绿化苗木的生产结构。在苗木生产供应上,立足苗木自给,支持和鼓励容器苗生产企业扩大容器苗生产规模,加大生产力度,尽量满足林业重点工程和城市绿化,特别要加快选择、引进和改良培育适宜我县恶劣自然条件的抗逆性针阔叶树种、草种,速生丰产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绿化美化树种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励对抗性树种、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引进优良树种、抗性树种品种,着力解决当前种苗生产中树种、品种结构矛盾。

农业工作总结报告汇报 篇四

20__年,是__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全市农业系统准确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总要求,积极回应泉城市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进一步理顺了发展思路、目标定位和建设重点,确立了建设都市精致农业的中心任务,纵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向好的发展势头,各项任务目标全面完成。回顾去年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明显特点:

一是农业结构明显优化。

认真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不断完善“高标准粮田建设+绿色集成技术推广+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建成12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和10个万亩玉米绿色高产创建示范片,打赢了30年不遇的小麦条锈病歼灭战,粮食总产258。4万吨,再获丰收;超额完成“粮改饲”国家级试点任务,面积达8万亩;加快推进杂粮提质增效及甘薯脱毒工程,杂粮基地发展到15万亩,脱毒甘薯增产超两成。市里成立了市长挂帅的市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菜篮子直通车开进70个社区,蔬菜种植面积、总产稳定在140万亩和630万吨;水产养殖总产值达10亿元,肉蛋奶总产量达99万余吨,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等高效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面启动农产品追溯、农资监管、监测数据三大平台建设,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25个、总量达1135个,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经营方式明显转变。

深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20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95:1;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6334家和2410家,分别比上年增加400家和397家;都市农业园区发展到255家,首批31家现代农业综合体运行良好。创新粮食“3+10”托管服务模式,在商河、济阳、章丘打造了1.5万亩全程托管服务示范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230家,资产总额达41亿元、经营总面积达16万亩。“章丘大葱”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个农产品荣获20__年全国农交会、绿博会金奖。

三是绿色效益明显提升。

大力推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__模式,在商河、平阴、南山新建3个万亩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市示范区面积达到8万亩,实现节药30%、废弃物综合处理率超过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6%,近五年来首次实现全市零焚烧点通报。完成畜禽禁养、限养和适养“三区”划定搬迁工作,共搬迁畜禽养殖场1700余家,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3个,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5。5%。推进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标准化建设,向社会公布了10家定点屠宰企业。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9万余亩。创新开展“放鱼养水”提升水域生态行动,在小清河等城市水系中放流苗种547万余尾,在水体污染治理中发挥了清洁、涵养的独特作用。

四是基础支撑明显增强。

打造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高地,在商河县建成全国首家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全市畜禽良种化率超过90%。建成全国蔬菜投入品测评中心,我市成为全国蔬菜嫁接苗研发生产中心,蔬菜年育苗能力达到7亿株。实施科技创新和双推项目43项,续建农业科技示范培训中心15处。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55万千瓦,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面积进一步扩大。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十大平台”建设,建成了一批全自动植保监测站、智慧植保平台、物联网应用基地,扶持打造了8个现代农业体验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万余人次,完成培训任务量位居全省前列。

五是改革活力明显释放。

深化农村产权市场“三台共建”模式,累计成交项目700余宗、金额10亿元,土地经营权颁证面积达到10万余亩;创新推出“经营权+”价值评估模式,放大经营权可抵押价值和授信额度,累计为350余个涉农项目发放抵押担保贷款2亿元,农地抵押面积超过5万亩,抵押大棚1800余个,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5.5个百分点。启动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设置、股权量化压茬推进,基本完成天桥区、平阴县62个村的省级试点和235个村的市级试点任务,246个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农业的调查报告 篇五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如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是我们急需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市下大力气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道整治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三义寨、柳园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通许、尉氏县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和赵口引黄灌区骨干工程维修,对贾鲁河、涡河等流经市内的主要河道进行了清淤治理。据统计,全市共有机电井8.5万眼,井灌面积可达43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483.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2%。旱涝保收面积3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59.3%。

2、耕地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沃土工程的实施,一大批先进适用土壤肥料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培肥了土壤,提升了地力,耕地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有效提高了作物品质,粮食总产和单产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以来,市属五县相继承担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累计投入补贴资金890万元,完成了2万多个土样的采集与测试,落实万亩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10个,改造中低产田110万亩,提高土壤有机质0.02%,推广配方施肥面积689万亩次。通过项目实施,市县两级土肥队伍得到了加强,技术手段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市、县都建有土肥测试中心,都能独立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

3、农畜产品质检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市两级(市、县农产品质检中心)三层(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质检体系已基本形成。共建成市级检测机构1个,县级监测中心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站4个。市农产品质检中心被农业部授权为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被省中心授权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机构。同时,市级蔬菜、果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已经启动。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已通过省级验收,并投入运行,年承检能力可达到畜产品1000个指标、兽药和饲料产品1000批次以上,畜产品、兽药、饲料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可检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和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我市的农畜产品的安全水平和竞争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4、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升。新增大型农机具867台,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机6000多台,农机总动力达616万千瓦。在农业机械拥有量增加的同时,全市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进一步增加,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率达到70%。全年完成机耕面积542万亩,机收面积426万亩,其中联合收割面积423.79万亩,完成机脱小麦占全市麦播总面积的96%以上。

5、农村社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一是加强了农村“水、气、路、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6.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3.2万座,全市农村沼气池已达8万多座;实施“村村通”和电网改造工程,农村道路建设和电网建设深入推进,基本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路通电。二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已建成11个农业信息网站,32个信息服务平台,58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已实现了村村通电话,1628个村能够上网查找信息,约占全市行政村数的70%,电信、网络已成为农民获得农业信息和服务的重要途径。

农业的调查报告 篇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已经逐步从原来的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这四大要素构成了农产品消费时尚,绿色、有机食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绿色消费已成为国际性的消费潮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正是符合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消费趋势,适应新阶段和入世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因此,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生态优势,调整种植结构,转变管理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着眼于绿色化消费,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不仅有助于应对国际市场农产品技术壁垒,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有助于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一、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目标

绿色有机农业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是对以前所有农业模式的总结和提高,体现了人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体现了消费者利益和生产者利益的统一。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三个确保、一个提高”:一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有机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合理控制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的全程控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二是确保生态安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循环通常情况下总是平衡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环境平衡,通常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绿色有机农业通过优化农业环境、强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间的能量自然转移,确保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既是绿色有机农业的追求目标,也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重要因子,生态安全一旦破坏,其危害是长期的、根本性的、巨大的。三是确保资源安全。农业的资源安全主要是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安全问题。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要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农产品,就必然需要确保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维护好气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条件的经营管理水平。四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尽管目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在逐渐降低,但由于农业连接的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而且农业担负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物的生产,因此,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绿色有机农业能够提高农产品加工和国际流通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二、我市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优势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地处半岛中北端,濒临渤、黄二海,总面积1128.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9.8公里,人口45万。气候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7℃,平均地温15℃,历年平均降水量634.6毫米,年平均日照量2814小时,无霜期平均206天,相对湿度65%,年均风速5.2米/秒。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潮土和褐土,土质以轻壤、中壤为主,透性良好。土壤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1.05%,全氮0.062%,速效氮90mg/kg,速效磷32mg/kg,速效钾115mg/kg。气候环境条件适宜于苹果、葡萄、梨、大樱桃、桃等多种北方品系果树的生长发育,苹果、葡萄驰名中外。尤其是葡萄,无论是栽培技术、种植管理技术还是葡萄酒的营销管理,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已经是一枝独秀。而苹果的栽培面积在全市种植业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并且是目前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束怀瑞教授提出了“模式”的概念,他认为:苹果产业的高投入、高技术、高亩产、高质量、高价格、高效益,是苹果中最突出的亮点。

(二)雄厚的产业基础。通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农产品加工业越来越发达,种养基地标准化水平越来越高,产业化生产体系也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苹果、葡萄与葡萄酒、畜牧、水产为主的四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先后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市)、中国食品工业强市、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单位和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市、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先进集体、省首届“十大(农业)产业集群”、“省县域经济十大高效农业聚集园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全市现有苹果栽培面积30万亩,年产各类苹果80多万吨,其中,优质红富士苹果面积26万亩,年产量65万吨。年出口苹果15万吨,创汇1.2亿美元。葡萄种植面积15.2万亩,年产葡萄20多万吨,国内最著名的葡萄酒三大巨头中粮长城、天津王朝、张裕均在建有葡萄酒厂或葡萄种植基地。是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拥有完备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全市形成了以肉食鸡生产为支柱,以猪、牛、羊、蛋鸡生产为基础,以兔、貂、鹿生产为辅助的良好畜牧业格局。特别是肉食鸡产业成为畜牧业的“拳头”产业,已达到年出栏肉食鸡6000万只的规模,年出口创汇超过1500万美元。的海岸线长59.8公里,刺参、鲍鱼自然分布面积2万多亩,是我国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基地。全市拥有以京鲁渔业为龙头的水产冷藏加工企业30多家,年加工水产品30多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58亿元。

(三)标准化、规模化的基地优势。以葡萄酒、果品、畜牧、水产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基地”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基地建设路子。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速度,更加强调质量,要求新建基地全部达到“十有”标准,即有生产规程、有生产档案、有产品品牌、有检测设备、有包装标识、有龙头依托、有管理责任人、有技术负责人、有质量安全追溯、有微机联网。在标准化基地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广“五统一”管理制度: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和统一收获时间。早在2002年,就被认定为全国葡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省苹果标准化示范区;2004年,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果品)生产示范基地县;2008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到目前,全市果品基地面积达到45万亩,其中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果品)基地30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省级苹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16万亩。健全、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和管理制度,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组织化的生产优势。自2000年开始,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探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的路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兴办了供应、加工、销售、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努力使农民分享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真正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联心联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了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到目前,全市共有合作经济组织72个,拥有社员2.4万户,资产总额50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808万元,入股资金720万元。合作社年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带动基地12万亩,带动农户7万户。按照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现已形成了一个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的加工产业体系,具有很强的集群化加工优势。目前,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业187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和骨干企业发展到50家,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加工产品涵盖了果品、葡萄酒、速冻保鲜蔬菜、肉奶制品、水产制品、调理食品等。全市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形成了苹果产业有园艺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有长城、畜牧产业有民和牧业、水产品养殖加工产业有京鲁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四大龙头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生产标准、质量监测、监督管理、示范推广等体系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巩固。检测监管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大部分市场只对蔬菜进行快速检测,检测水平低、检测比例少,检测装备和检测设置点难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安全需求。二是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仍不高。从种养环节看,应用先进技术的标准化种养还不普及;从加工环节看,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还不多。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档次还不够高,辐射面不大、市场占有率不高。三是影响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质量安全因素仍然存在。放心农资营销体系建设不规范,无证经营现象泛滥。一些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和摊主,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按制度、规范、标准进行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不按“施药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采收农产品,产品质量存在隐患;有的企业违反规定在农产品产地及河道流域排放污染物,使农业生产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传统的高残留高毒素农药仍将持续影响土壤环境。四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市60%的苹果园出现果园密闭、树龄老化等现象,为实现高产而不断增加的化肥用量也导致果品质量、个头及口感下降。五是高质量产品市场认可度不高。由于认识程度和公信力等原因,市场上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还没有成为畅销产品。尽管消费者渴望吃到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但怕受骗上当花“冤枉钱”。市场上有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只能按普通产品价格标准,走普通产品销售渠道,影响了企业供应优质产品的积极性。

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适应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要求,提升绿色有机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层次,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绿色农业所涉及的农业、环保、科技、工商、食品卫生、外贸等部门应协作配合,及时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支持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合力,推动绿色农产品这一新兴事业健康成长和迅速壮大。同时,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牵头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同时履行市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镇街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全市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和政策规章。

(二)调整农业发展思路。我市农业种植业中苹果面积最大,而且是目前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可以说是养家糊口的根本。2010年,省出台了《省果业振兴规划》,今年,市又出台了《市水果产业振兴规划》,这为我市实现苹果产业升级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全力争取并充分利用上级的优惠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在巩固葡萄标准化管理优势的同时,将打造绿色有机农业的另一个支撑点放在苹果产业上,做到一手抓葡萄、一手抓苹果。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大力推行苹果栽培新模式—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加大密植园改造力度,完成我市苹果产业的升级改造,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筛选有经济实力的果品生产加工企业,选择地力条件好、管理技术高的基地,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一批高质量的苹果,在果面贴上绿色农业协会徽标和“绿色”字样,打造高档苹果。制作苹果生产和管理宣传影像资料,组织企业到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较有影响力的大市场和家乐福、沃尔玛等大超市进行“苹果—产区品牌推介会”,进行高端市场的苹果促销活动。

(三)加大监管力度。一是完善监测体系,整合检测资源,完善配套必要的仪器设备,搞好检验检测人员培训,强化检验检测手段,扩大农产品检测面,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公开、透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为社会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二是把农产品产地环境控制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建立包括食品添加剂使用、饲料及添加剂使用、农药使用、肥料使用、兽药使用、渔药使用和产品包装等方面的农业投入品使用准则体系。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议在大型超市和市、市(县)两级批发市场逐步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三是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积极推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等相对封闭的农资配送体系,净化投入品市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四)强化对绿色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普及绿色有机农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对绿色有机农业的认知水平,畅通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渠道。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鼓励各类企业创立名牌,增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密切跟踪绿色有机农产品国际标准的变化,加强国际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针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建立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应对。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当地实际,建立诸如劳动密集型和劳动技术密集型的绿色农业的创汇基地,以质优价廉物美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五)加大对优质有机肥料的推广力度。沼液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作为提高食品质量的重要原料,其利用将是大势所趋,其价值将不断提高。充分发挥我市独有的户用沼气项目和工程沼气项目资源,一方面在政策上对沼液沼渣的生产和利用给予扶持,扶持的对象范围从生产沼液沼渣产品的养殖户和企业,扩大到使用沼液沼渣的种植户。另一方面在技术上加以引导,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项目,加大对沼液沼渣的推广力度,尤其是民和大型沼气发电工程所产生的沼渣、沼液,其生产过程固定,营养成分含量稳定,可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沼液沼渣利用率。

(六)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尽快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争取早日实现对农村地区土壤、大气、水、声环境、辐射环境质量,以及固体废弃物、工业污染物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全方位监测和管理。加强平畅河、战山河、黄水河等重点生态区的生态建设,修复植被,治理污染和水土流矢,做好有害生物防治,提高生态质量。加强农田防护林网、镇村绿化美化综合治理工程,发挥好林业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开展植树造林,有计划调整林种、树种结构,维护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稳定并不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

(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供绿色产品,是一项任务艰巨、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增加投入是绿色农业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加大对上级资金、政策争取力度,积极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绿色有机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市财政在稳定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和建设规划,设立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一是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扶持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建设,鼓励引导绿色农业协会、合作社、生产企业、经销商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二是检验检测配套资金,作为农业投入品抽测和农产品例行监测的化验经费。三是绿色农业宣传经费,用于加强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印制明白纸和宣传手册。

农业农村调查报告 篇七

一、基本情况

二郎镇xx村地处合川市西北部,属龙多山台地区域,离二郎场镇4公里,耕地面积1336亩,其中,田520亩,土812亩,全村现有农业人口1513人,劳动力774人,20xx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11.7万元,其中,纯农业收入93.3万元,占总收入的44%,农民人均纯收入173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低199元,低10.3%。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二、影响xx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从xx村农业生产总体情况来看,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自然灾害是影响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如:20xx年龙多山台地的遭遇春旱连伏旱灾害导致该村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玉米、水稻收成只有正常年景的四成左右。就其原因主要是该村水利设施不健全,仅有的一座水库(渣口子水库),至今没有排灌渠道,受益的只有6社部分农田,而其它5个社遇天旱连吃水都很困难,农田灌溉只有靠自然雨水。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2140亩,玉米、水稻、红苕等粮食作物占95%以上,蔬菜、水果等多经作物极少,且品种老化、分布零星,质量低、效益差;二是养殖业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传统的猪、鸭养殖由于品种改良跟不上,集约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再加上农民对“市场”知识了解不多,生产带有盲目性,有时还倒亏。如:今年xx村大部分农户养殖的“花边鸭”,由于品质差,目前市场价仅2。5元/斤,不够饲料成本。

3、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一是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生产效益低,严重地影响了该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低效益,严重挫伤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导致该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据调查统计,全村774个劳动力长期外出的达174人,占总劳动力的22.5%,举家外出的有20余户,其结果是导致部份土地搁荒,耕作粗放,农业税费收不起来等一列问题;二是基层组织对农民增收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究怎样带领农民群众致富,怎样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不多;三是由于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农业一般意义上的增产并不能使农民增收。如,今年该村鸭的养殖比去年有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市场价格低迷,不仅没增收,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4、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大部农民连基本的农技知识都不懂,更谈不上科学种田。如,该村今年大面积的玉米、水稻发生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很少有农户懂得防治。对于养殖方面的知识懂得更少,疫病防治,饲料配制一点不懂,依然是传统饲养,靠运气,以致常出现“买得多活得少,老本全蚀光”的现象。

三、xx村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要加快水利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渣口子水库,尽快将排灌渠道修通,同时加强小型水利设施的修建,如,水池、小塘堰等,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交通、信息网络建设,主要是加强村级公路的养护和全村闭路电视网络的建设。

2、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根据该村地理位置和交通、土壤构成情况,建议:一是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品质的调优,要充分利用龙多山台地独特的地域优势,种植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大力发展绿豆、高粮等小杂粮;二是适当发展优质果树,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二社、三社、六社发展以早熟为主的伏淡水果;三是实现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商品化。充分利用二郎“鸭乡”这品牌,做大、做强鸭产业,实现规模养殖,在品种上要进一步优化,选择适销对路、品质好的品种,饲养水平要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3、实行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xx村目前的状况来看,土地合理流转程度低,虽然有部分的土地无人耕种,但要扩大生产土地又集中不起来。实行土地合理流转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在加大业主引进的同时,村社一定要花大力气进行土地合理流转,实行以“业主制”为主的规模种、养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4、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从这次调查的情况看,农民对农村实用技术需求迫切,百分之九十的群众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特别是养殖业技术的培训。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将先进、实用的技术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到农民手中。同时,要不断引导农民开展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可以通过开办村夜校、村图书馆、培训会的形式,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实用的农业技术。

关于农业调研报告 篇八

一、充分认识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造就第一范文网一批知名度广、影响力大的农业名牌产品,是抢占农村经济发展制高点,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进程,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粗放农业转变为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必然要求。r /> 第一、发展品牌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性”,形成优势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发展品牌农业能充分体现农产品生产地区第一范文网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市场销路,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品牌意识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方便,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第四,创建品牌、树立品牌有利于维护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使农业科技人员的智力劳动得到承认,从而进一步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力。

二、我县品牌农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品牌农业发展现状:

××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岸,是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面积1971平方公里,人口79万,辖21个乡镇,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交通优越、资源生态一流、特色产业蓬勃的鲜明特点。境内有59.84万亩山,91万亩水,82.62万亩耕地,号称“三山三水三份田,一份道路和庄园”,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湖山壮美秀丽,气候四季宜人,森林覆盖率25.6%,具有一流的青山、一流的绿水、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尤其是面积达32万亩的全国最大县域内湖——军山湖,更是××得天独厚的资源财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被誉为××的北部明珠和绿色聚宝盆。我县现有绿色食品a标志一个:雨飞牌第一范文网纯天然饮用矿泉水;有机产品AA标志十四个:永湖牌黑芝麻、军山湖牌翘嘴、鳊鱼、鲤鱼、鲫鱼、中华绒螯蟹、鳙鱼、草鱼、鳜鱼、黄颡鱼、银鱼、河蚌、清虾、甲鱼;十二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蒸谷米生产基地、江西省鄱湖实业有限公司藜蒿基地、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养殖基地、江西省××县皖赣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军山湖东港湖汊鱼蟹养殖基地、江西省××县青岚湖水产养殖基地、××县衙前菌菇基地、××县南台蔬菜基地、××县淑萍大棚蔬菜基地、南昌市马兰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生猪基地、××县新辉煌养殖场生猪基地、江西省国恩宾馆生猪基地、××县茅岗春风良种场基地;三个无公害产品认证:清水大闸蟹、黄颡鱼、鳙鱼:五个典型的“一品”村:温圳镇湖南朱家村养鸡专业村、衙前乡贯坑村第一范文网菌菇种植专业村、泉岭乡仓头村甲鱼养殖专业村、前坊镇茅岗焦家养猪专业村、三里乡爱国村网箱养鳝专业村;九个农副产品基地:生态畜牧小区、河蟹养殖基地、珍珠养殖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双低油菜生产基地、黑芝麻生产基地、果业生产基地、油茶生产基地、药材生产基地;三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米加工—中粮江西米业、粮食加工—××县粮友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加工—××县食用菌开发责任有限公司。

目前,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大米生产能力居亚洲之首,公司已获得“省级龙头企业”、“优秀农业龙头企业”证书,并被iso9001haccp管理体系认证,生产的“金地牌”蒸谷米远销国内外; “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书和“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等称号;“香庐峰”牌菌菇是“江西省知名品牌”,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证书;“贤湖牌”大米、黑芝麻也是闻名遐迩、响誉中外的绿色食品。××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国淡水渔业重点县”、“国家河蟹生产出口基地”、“特色农业国家绿色食品(黑芝麻)标准化生产基地”、“江西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南昌市都市型农业绿色环保生物食品生产基地”、“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通过包装和品牌宣传,我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历史悠远、具有传统特色的传统农业品牌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和消费者所熟知和了解,农业品 牌效益逐步显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发展品牌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业创牌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农产品品牌较为混杂,存在“小、散、弱”现象,管理难度大。

二是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求精求高意识不强。不少农副产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级加工品阶段,加

工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一些传统食品守旧有余,创新不足,影响了产品和品牌的生命力。

三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即使是获得注册的品牌农产品,其生产、加工等各环节仍是常规生产、传统做法。

四是对名牌产品广告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名牌不名,品牌作用难以发挥。

五是农民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产品流通渠道单一。

三、发展品牌农业的对策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服务、完善创牌体系。

1、转变政府职能,为品牌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县里要成立专门机构,认真制定××县农业品牌发展规划,督促有关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各类经纪人和生产基地共同把培植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工作落到实处。各类农村投资项目的安排、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等,都要与品牌农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并加大扶持力度。要安排专项经费,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的有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对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成功的企业,应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企业适当的奖励。对农产品注册商标及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的费用均应给予适当补助或扶持。

2、加快引导步伐,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尤其要尊重农户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下,正确引导,加强管理,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发展品牌农业的合力,为名牌农产品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发改委、农业、财政、税务、工商、技术质量监督、环保、卫生防疫、金融等相关部门,要及时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尤其在税收、信贷、商标注册及各种管理费用收取上给予农业龙头企业一定的倾斜,为企业提供宽松环境,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围绕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1、突出区域布局。根据我县农业经济布局,要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复布局,该调整的立即调整,该优化的马上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把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以科学布局来实现产业开发的规模效应。

2、发展特色农业名牌产品。发展农业特色名牌产品必须紧紧围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立足资源、区域优势,培育特色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着力提高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科技水平、品牌知名度,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名牌产品。

3、要切实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区域性合作组织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加强粮食、水果、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相关部门要将生产基地建立与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并予以重点支持。

(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塑造力度。

我县著名的农产品种类很多,且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很有地方特色,但就是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形不成影响,其原因就是品牌不响,名气不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对名牌农产品的“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社会影响。二是积极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开展节假日促销宣传;三是举办名牌农产品文化节活动等,把名牌农产品的名声做大、做响、做强。在宣传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从注册商标,到产品包装全过程都要注重品位、档次和预期效果,不断扩大××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培训引导,抓好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1、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的宣传引导和培训教育力度,促使其充分认识到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掌握技术,改变原有粗放管理和生产方式,自觉地走农业创品牌之路。

2、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技术标准作为技术依据,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建立农产品检测监督网络,使产品品种标准、质量分级、专用标准,生产技术规程、药物残留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大力开发好绿色资源,建好绿色基地,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

(五)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开拓营销市场。

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网络,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营销活动,搞活农产品流通,不断扩大我县名牌农产品的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营销管理,积极开展市场调研,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和决策,确定企业的营销策略和发展规划;二是抓好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四是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品、技术、价格信息服务。

农业工作总结报告 篇九

20__年我市农业和畜牧业局农业产业化工作在省农委、白山市农委和我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带动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强化服务“三农”意识,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发展特色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各项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

一、20__年农业产业化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依托资源优势,我市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游”八大产业板块,突出打造蔬菜、瓜果产业带;菌食、林蛙、绿色食品产业带;人参、中药材、特色养殖产业带和休闲农业产业带等4个特色产业带。白山市给我市下达的指标为新增特色种植面积1.06万亩,我市已落实14641亩(其中,调减籽粒玉米0.93万亩),其中,农田地栽参3894亩、中药材2423亩、蒲公英1522亩、蓝莓1398亩、其它5404亩。重点打造一个特色产业园区我市通林菌业有限公司。

(二)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__年新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户,白山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户。重点抓了2个项目,其中,葵花药业集团(吉林)临江有限公司新建年产一亿支刺乌养心口服液(一期)项目和我市长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我市佛库伦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兴)年产21万吨天然饮用水。

(三)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更好地发挥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优势资源,特聘请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对我市农业产业及旅游资源进行调研,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总体规划,规划正在编制中。同时,积极发展星级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带动作用,新申报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国家级1家,省级休闲旅游示范企业2家。

二、20__年重点工作安排

20__年我市按照省、白山市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四条特色产业带”的总体布局,加强产业整合、资源整合和空间整合,深入推进区域、产业、产品的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加大食用菌产业推进力度。依托通林菌业,引导70个行政村大力发展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每村发展10万袋以上。加大农田地栽参推进力度。重点建设了两个农田地栽参示范基地,计划发展农田地栽参20__亩以上。加大棚膜经济推进力度,年发展棚膜300亩以上。加大地方名优特产的推进力度,建设15亩桦树晚李标准化示范园。

二是推进品牌建设。以“推动临江产品向临江品牌转变”为方向,遵循市场为主、政府推动、各方参与的原则,按照“定位、塑造、宣传、监管、保护”的思路,重点培育大米、人参、梅花鹿、中药材、果蔬等品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商标注册与品牌创建。对荣获国家、省级名牌及其它名牌产品的企业予以一定数额的一次性奖励,并将此项列入市财政预算。同时,利用媒体广告以及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的整合宣传。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经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农村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贾沙乡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三三一”发展思路及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贾沙乡共有11个村委会,全乡总人口2135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38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1.4%。十一五期间,乡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路子,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全乡耕地面积27111亩,农作物播种面积66465亩。推广种植杂交水稻6395亩,杂交包谷15468亩。粮食总产量11526吨。全乡有经济林果16271.9亩,完成荒山造林18430.3亩;生猪存栏23649头,出栏27686头;羊存栏3926头,出栏2966头;牛存栏8825头,出栏1224头;家禽存栏25493只,出栏34667只。肉类总产量2864吨。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烟叶”为主导产业,其他产业并存的农业发展格局。20xx全年,贾沙共有7个村委会,30个村民组种植烤烟,种烟户数402户,栽种烟叶3000亩,计划交售烟叶9260担,实际交售烟叶10267.2担,比计划数超1007.2担,完成任务数的110.8%,烟农总收入715.4万元,实现税收160余万元。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为保证全乡农田用水,每年投入沟渠修复资金对农田水沟进行修复,确保了6946亩农田用水,做到满栽满播,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解决了陆车冲、五台坡、波罗克、白路脚、茂株柏、丫洒底等多个自然村的自来水,改善了饮水条件,解决农村饮水困难5000余人。其次,加强烟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期完成了普洒河5840米的烟区配套改造工程。投资1.5万元,修复民云、丫洒底烟区管网3000余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大力开展“技能型、职业型、创业型”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的技能,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00余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余人次,提高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贾沙乡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乡镇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贾沙乡早在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贾沙乡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且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种植业中以烟叶为主,占农业生产总值的75%以上。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核桃、洋芋等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5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紧紧围绕“狠抓交通、水利、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种养殖、矿产、旅游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思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扎实推进贾沙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明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现代农业要求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论、先进的管理理论指导农业。特别是要超越农业和农村工作层面,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贾沙乡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强化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建立以工补农的新机制。将先进工业发展理念、资金装备于农业,从而推进农业的发展。

(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广烟叶种植技术。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优质、高效的要求,突出抓好烟叶产业化建设。

1、坚持控制总量。坚持“控制总量、适度从紧”的方针不动摇,科学安排生产量,做到既完成计划任务,又优化结构,烟叶种植不失控。

2、坚持需求导向。根据工业需求,围绕知名品牌发展需要,适当扩大生产量,实现总量供给与需求平衡,确保结构总体平衡,提高烟叶配置效率。

3、坚持服务烟农。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烟农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烟农意愿,算清烟叶种植成本和收益,合理补贴,充分调动烟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坚持合理留叶。围绕“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目标,大力推行烟叶标准化生产,待条件成熟时,可进行招商引资,建立烟叶复烤厂,逐步让烟叶产业规模化和工业化,最终形成烟叶商品化。同时,合理确定留叶数,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气候,遵循烟株生长发育规律,细化封顶留叶技术措施,在合理留叶基础上,在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前提下,统一清除不适用两片脚叶和一片顶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可用性。

5、坚持统一组织。以村组或田块为单位,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方法、统一流程、统一标准、适度集中、定点处理,确保不适用烟叶“变废为宝”,确保不造成环境污染,积极探索田间消化鲜烟叶综合利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主干排水沟道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渠节水改造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快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组组通公路的目标,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建设一批玉米等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对现有酒厂进行重组改造,重点扶持、提升产品质量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提高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五)依托温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

充分发挥温泉地热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整理民间文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鼓励民间资本踊跃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开放性、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推荐访问:调查报告 农业 农业调查报告10篇 农业工作总结报告汇报 农业工作总结报告汇报材料
上一篇:2023年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报告4篇(完整)
下一篇: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3篇(全文)

Copyright @ 2020 - 2024 才豪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才豪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0012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