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1篇)

来源: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2-12-15 12:15:02 点击:

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1篇)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正确认识任务群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借助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让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1篇),供大家参考。

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1篇)

篇一: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正确认识任务群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借助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让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化。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提出的是语文课程内容而不是语文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是按照“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六个学习任务群来构建语文课程内容。这就将以前零碎的,模糊不清的语文教学内容有目的、条理地系统化、结构化。学习任务群就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种组织方式。这就相当于语文教材里把一篇又一篇的课文用一个又一个单元的形式来呈现。不同的是,教材整合的是课文内容,学习任务群整合的是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里六个“学习任务群”都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的,从四个学段细化了学习内容,并作出了教学提示。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内容的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学习方式,完成相应学习内容以达到学习目的。这是语文课堂内容实施的有效路径。这样的路径很类似于我们平时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要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样一种组织架构,有着什么意义呢?

  一、从关注学习内容走向关注学习任务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更加关注的知识教什么,知识怎么教的问题。而提出学习任务群后,教师的教学切入点将转向布置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到“学习任务”一个是静态的知识要素,即要掌握什么。另一个是产生具有生成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要求,即要解决什么问题。二则在本质上不同,传递出来的教学观念也不相同。

  二、从单元整体教学走向学习任务群教学

  不能把单元整体教学与学习任务群教学简单的划等号。单元整体教学就如同你拥有一套清水商品房,教学的过程就是竭力去装修它。在这个装修的过程中,你要考虑到单元这个整体,它的整体风格是什么样的?即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等。如何来有效落实厨房、客厅、卧室这些装修与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即如何让处理课后题、略读导读、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等的一致性问题。

  而学习任务群教学则是给了你一块地皮,教学的过程就是你可以在这块地皮上建高层,也可以建洋房,当然还可以建别墅。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你首先要考虑现有的条件,规划是建成哪种类型的房子?即考虑学习内容适用于哪个学习任务群?然后根据房子的不同类型进行选择合适的装修队进场?即要思考在这个学习任务群里适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最后在装修队的协助下完成整个建设任务。即老师参与学习任务的引导和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完成任务,而不是事必亲为。

  关注学习任务群,首先第一点就是要深度剖析如何设计语文学习任务?

  一、什么是学习任务

  我心里好像明白学习任务是什么,但想用自己的话来说又说不清楚,于是找了一些资料。

  崔允漷教授在《语文学习任务究竟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的梳理:

  他还指出了一些常用的错误的语文学习任务现象:

  他认为学习任务的一般标准是:

  二、什么是有价值的学习任务

  郑桂华教授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价值、结构与实施》一文中讲道:

  完成一项简单的学习活动,如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应算一项学习任务;

  而完成一系列复杂学习活动,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也可以叫“一项任务”。

  因此,按学习容量大小、涉及要素多寡并不能区分任务与非任务。任务的要素、容量不定,所用学习时间也就不能确定,一个学习任务可以用数分钟完成,也可以用几节课、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学习任务借用的是社会生活话语。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是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一项任务”的边界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把取一个快递,写一份读书小结,研制一种新产品等,视为一个任务,而“走一段路”“写一个小时作业”“上一天班”,则通常不被看作任务。

  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都是为满足生活需要,活动过程中,其行为主体、所从事内容、所达成的目标也融为一体;而后者只是从空间、时间、容量等外在尺度来描述一个活动,与生活意义不一定发生关联。

  由此可知,学习任务的边界和规模划分主要是依内在目标而定,而不以外在的时间或容量来划分。即围绕一个相对独立目标而组织起来的要素和活动,便属于一个任务。由于每次学习活动目标都是具体的,且还会根据学情作调整,因此学习任务的大小也是相对的、有弹性的,不宜在学习时间等方面作硬性规定。

  先引课标中的一段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再提出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有什么困难?

  一、观念的转变困难

  在大多数老师的心里,把知识教对还是根深蒂固的。而把知识教对的最快捷方式就是“我来讲给你听”,或者“我来读给你听”。因此,在老师心中,以“我”为主的本位意识相当厚重。

  而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建构课程内容,其目地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个比方,传统的教学是在陆地上教给学生游泳的方法,而现在的教学就是把学生放进水中去自主探寻游泳的本领。同样是教游泳,传统教学的教完了,学生会不会老师觉得无所谓,反正都不会下水去试一试。而现在的教学,如果学生真不会游泳,那就会在水中溺水而亡。因为现在已经把学生置于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之中。所以,老师们要切实转变自己的观念,把从“我教过”的教学观念,转移到“学生学会”的学习观念上来。

  二、课堂的把控困难

  以往的课堂教学,因为是教知识,所以答案相对唯一。所以,老师设计课只需要朝着这个唯一的答案上去靠,课堂的生长就显得很顺。就如同陆地上教游泳,把每个姿式示范了,在学生学生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每个姿式都朝示范的姿式纠正过来,看起来就非常的整齐,也很美观。但同样是那个问题,放到水中,能不能游泳,那不关老师的事,那是学生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本领。

  而现在的课把学生置于了真实的生活、社会场境之中。这个时候课堂的主体就变成了学生,学生因个体差异,就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样态。教师再也不能预估到那个唯一的标准答案,就不能很好地去设计前面的内容。但教师的教学依然存在,怎么样才能有效的把握这么丰富的课堂生成。这时候,学习任务群的出现就显得意义重大。仍然是在水中教游泳,老师就不再教统一的游泳姿式,而是给学生布置一个又一个任务。比如,先要学会憋气,给个时间限制20秒。有的不需要老师教就可以完成,那么这部分学生就可以增加挑战到30秒。这时可能会有一些学生完成,那么这时候就可以发挥这部分学生的作用,让他们总结自己经验,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别人。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就是观察、发现、引导不会的学生从老师身上,从同学身上,从其他的不同方面获取有意的方法,去完成这项任务。憋气完成之后,又可以给浮起来不沉下去的任务。一项又一项的任务,其实也是在教会学生游泳,不过更多的行为主体变为了学生自己的实践探索,而老师则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扶他们一把,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后又引导他们往下一项任务迈进。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推动者,不再拘泥于某一个知识点我教学教对,而是更多的体现在我的学生有没有学会。

  同样,在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的时候,你如果还是以原来的视角去关注某一个知识点教学教对,而不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者,那么你的课堂一定把控不了。

  

篇二: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一利用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其兴趣在体育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成功就是使得学生有成就感的方式这种成就感是学生在体育课堂和课外学习运动技能中得到提高如果一味的降低练习难度反而使得学生会对体育丧失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

  读崔允漷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崔允漷有效教学读后感_心得体会崔允漷有效教学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崔允漷有效教学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崔允t有效教学读后感读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这本书不能说读的很懂或则很细吧就先谈一下对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几点来谈谈。在体育课堂学习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后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体育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利用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其兴趣在体育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成功就是使得学生有成就感的方式,这种成就感是学生在体育课堂和课外学习运动技能中得到提高,如果一味的降低练习难度反而使得学生会对体育丧失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他们便有动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自然而然对体育产生兴趣。二、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育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要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当学生适应了一节课中的运动负荷之后就会体会到身体运动后的愉悦感,在学生平时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体育课适当的运动负荷是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好感的重要因素。三、利用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的认同感培养其兴趣教师或是学生对另一位学生的认同是对其继续学习的莫大鼓励,课堂上的一次良好表现,一次出色示范获得老师的肯定,在运动竞赛中出色的表现得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这些都是给学生的鼓舞,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四、营造和谐的人际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受到限制的,而体育课堂恰恰相反,给了大家一个相对交流自如的氛围,再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组织方法来设计课堂,有意识的增强和利用这种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加体会交流和合作的的乐趣,这既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第2篇:崔允漷有效教学读后感_心得体会崔允漷《有效教学》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崔允漷《有效教学》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如何基于教学目标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崔允漷《有效教学》读后感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刘达由于本人正在参与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市区教研合作项目的研究,因此最近的研究多在课堂教学评价的领域。前不久专门阅读了华东师大课程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的专著《有效教学》,我对于其中教学评价的内容作了重点学习,本文对其中的内容作了专门的摘引梳理,并就此表达若干个人的观点。一、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有效教学》崔允漷)。教学评价的上位概念是教育评价。世界范围内,新型的教育评价文化正在形成。这种评价文化有以下一些重要的前提假设:l教育评价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必须适合高质量的学习并用以促进这种学习,教育评价鼓励学生思考而不仅仅是记住或复述事实;l教育评价不是一种精确至上的科学,因为评价所涉及的领域和结构是多维度、复杂的。学生、学习结果、评价之间的互动是十分复杂的;l教育评价依赖于清晰的标准。应鼓励学生监控并反思自己的工作和表现,因此对标准的理解不应只是教师的事,也应当是学生的事。提供反馈是教育评价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强调的是掌握和进步,而不只是和其他学生的比较;l教育评价应引出学生的最佳表现。这需要具体的、学生经验范围内的任务,这些任务应当清楚地呈现、与学生当前所关注的内容相关;l在教育评价中决定分数的不是正确答案的数量,而是任务完成的整体质量。

  不是聚合多种复杂的数据形成单一的分数,而要借助于对成就的多维度描述。教师对自己学生的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部分,教师的课堂评价比大规模测

  验更重要。这种评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l价应能支持学生的学习并为之提供支架,应能评价多种情境中的表现;l要保证评价的教育性,元评价非常必要,教师的评价素养应该是教师专业

  素养中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专业的研究领域,其包括课堂观察、证据收集和评价反

  馈等多个方面。一般认为:听课过程是收集证据的过程,评课过程就是基于证据的推论.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教学后的研讨活动,而是应当设定一个研究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研究过程,并对于评价的内容开展教学反刍,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l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的改进为目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l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专业的思考——是一项专业研究活动;l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协商参与——避免单一主体评价造成的主观性;笔者认为,开展基于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评价,我们一定要注意摆脱四大误区:(1)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去专业化”。教学评价是一项设计具体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我们应避免陷入“指标过于原则”或者“方法过于繁琐”的误区。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应和学科教学的特点相结合,应当成为学科教学改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2)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唯专业化”。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科内容,评价不能成为对教师学科专业能力或绩效的总结性评价。作为一名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并不一定直接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学评价应当具有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功能,而不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下定论。课堂教学评价应提倡不同类型的个体,包括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学校领导、学科同行乃至学生等的共同参与,但不同个体需要对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基本要求、主要差异等事先形成共识,开展目标明确的评价活动。

  (3)课堂教学评价的手段“伪专业化”。课堂教学评价应基于课堂听评课的观察和分析,应着重进行基于课堂观察数据的理论思考,而不能仅停留于思辨。我们在认可“教无定法”的同时,也不能将课堂教学评价沦为展示演讲与口才的“辩论会”。只有加强相关的实证研究,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或者有意义的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建构,才能通过教学评价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教学评价的体系“过专业化”。科学的评价一定是基于大量的数据信息为基础的,而目前常见的听评课工具的设计往往只重形式,而忽略了可操作性。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平台,可以突出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技术特征和体现对评价的元认知特点。课堂教学评价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越准确、越翔实,作出的分析越深入、越客观,对教师带来的帮助也越大,但在一定条件下,我们

  应可以选用适切的评价方法来指导教学。为此,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我觉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结合一段时间的反思,我们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研究“基于教学目标分解的教学评价”主要研究新课程内容实施效果的课堂评价”;第二阶段,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研究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三阶段,研究“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达成度”,主要研究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果.崔教授的专著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是一本贴合教师实践经验的好书,除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读和反思的精彩论述,今后我还将不时重温,不断获取新的实践灵感。(本文作者为上海市普教系统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第3篇:崔允漷有效教学读后感崔允漷有效教学读后感读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这本书不能说读的很懂或则很细吧就先谈一下对自己

  感触比较深的几点来谈谈。在体育课堂学习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后学生

  的体育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体育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利用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其兴趣在体育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成功就是使得学生有成就感的方式,这种成就

  感是学生在体育课堂和课外学习运动技能中得到提高,如果一味的降低练习难度反而使得学生会对体育丧失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他们便有动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自然而然对体育产生兴趣。

  二、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育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要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当学生适应了一节课中的运动负荷之后就会体会到身体运动后的愉悦感,在学生平时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体育课适当的运动负荷是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好感的重要因素。三、利用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的认同感培养其兴趣教师或是学生对另一位学生的认同是对其继续学习的莫大鼓励,课堂上的一次良好表现,一次出色示范获得老师的肯定,在运动竞赛中出色的表现得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这些都是给学生的鼓舞,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四、营造和谐的人际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受到限制的,而体育课堂恰恰相反,给了大家一个相对交流自如的氛围,再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组织方法来设计课堂,有意识的增强和利用这种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加体会交流和合作的的乐趣,这既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篇三: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

  2022年7月12日,XX省教研大讲堂——小学数学“新课标新课堂”研讨活动——数学文化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研讨会如期进行。

  本次培训由XX省教研室主任XX主持,她从新课标中的数学文化、新方案与新课标中的教学方式、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数学文化教学研究回顾四个方面讲述,提出了4个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教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具体阐述了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发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数学品格的培养策略等内容。

  会议伊始,XX省教科院XX老师对数学文化与学习方式变革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引领解读,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基于数学文化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接着是XX团队展示他们的研究学习成果。分别观看了XX老师的《快乐的一天--认识时间》数学绘本课,XX老师的《绿萝的秘密--多面形面积》,王文君老师的数学主题阅读课《无可替代的百分数》,武聪霞老师的数学戏剧《八戒分碗》。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观摩的第一个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是XX老师的认识时间,赵老师首先让同学们阅读一个轻松有趣的绘本故事快

  乐的一天,讲述了小兔子一家人去游玩分别是什么时间。让学生自主绘制时间图,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每个同学展示完成后,会有展示的同学提问,是否有同学有不同意见,让同学们来进行纠错,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性。

  XX老师的一年级数学绘本课《快乐的一天--认识时间》,抓住本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利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对时间的学习,既丰富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学习新知的目的。

  这次线上培训,让我们感受了新课标引领下的精彩课堂,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在今后将潜心钻研、领会新课程标准,在不断思索中展现课堂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在认识时钟的活动中,以往我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这样的:教师拿出一面钟,让学生看看上面有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然后让学生看一个整点,观察时针和

  分针所在的位置,告诉学生这是几点钟。最后请学生拨整点钟。这样的教学活动,老师的主体地位是很明显的,学生是机械地学习。

  而在这次活动中,我以谜语引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诱发学生主动探索。材料有助于学生在探索、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钟面到底有什么?应该怎样排列?从而达到认识钟面、制作正确钟面的目标。在制作钟面的环节中,学生能充分调动已有经验,而教师引出的“顺时针”则适时地为学生提升经验。在认识整点的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尝试——讨论——观察——结果,这样的学习来获得答案,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以认识时间贯穿在一日生活记录里,体现了数教育目标之一: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如:知道7点要干什么等等。

  此次活动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了“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

  一堂课下来我收获颇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学生教师更要勤于动脑思考选择好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新课标,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只有起点,没有

  终点。教师们将沿着新课标指明的方向和路径前行,将数学学科独特育人价值落地于学科实践中,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新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小学义务教育英语新课标学习体会

  这是一次收获颇丰的培训,上午我们不仅从大方向把握了课标的整体方向,下午梅德明教授还详细讲解了英语2022版新课标,让我从中感悟很多,也收获很多。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心得体会:

  一.单元学习内容教师要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研读,研判和再加工,明确单元的主题意义和单元内容的中心思想,提炼单元内容蕴含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符合认知逻辑,满足学习需求。要建立单元内语篇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单元内容具有整体性框架,结构化特征和进阶性特点,既有关联又能自洽,同时也可以构成一个可教,可学,可测的完整教学单元。二.核心素养新课标中要求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浸入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以增加英语课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其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

  能力等方面,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课标强调有意义的语言学习,将主题和语篇置内,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意义探究为目的,将各要素建立起关联。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的主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再者,承载主题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的语篇也必不可少。这些语篇应取自真实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新课标也强调了英语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性,其中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新课标要求英语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比较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情怀。

  三.分级标准改变在旧课标中,英语课程分级为五个等级。新课标则调整为学段目标,各学段都设有相应的级别。值得注意的是,旧课标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英语能力没有明确要求,而新课标对低年级的学生有了明确的要求,设为“预备级”,同时,“一、二、三”出现了“+”级别,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扎实学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做一定的提升,满足“+”部分的能力需求。本次学习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后教学也

  更有依据性,课堂中我会依据新课标给学生更新,更科学的引导。

  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专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22年7月16日、7月17日,在XX实验学校建办公室进行了为期2天的数学新课标培训,由四位老师辛苦为我们讲解新版的课程标准。

  一、面对新课标,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2022年7月16日上午,XX老师为我们解读,新课标的出台是教学改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数学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学;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是新课标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课标,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目的性。二、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2022年7月16日下午,XX老师为我们解读,用更近于

  我们日常课堂的方式和视频,让我们对课标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样的激励办法,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2022年7月17日上午,吴存明老师为我们解读,通过吴老师的讲解,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标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就例如吴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劳劳抓住同学们的心思,利用之前学生所喜爱的电视剧片段,吸引同学们眼球,对我感触很深。这次课改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加自信心。再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节课时,事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整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浸入一种重要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

  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剪拼法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知。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四、灵活设计,追求效率2022年7月17日下午,卢清荣老师为我们解读了基于素养发展的作业设计。卢老师认为数学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包括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作业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手段,帮助学生巩固提升、拓展应用。第二点是诊断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的一种手段。可以帮我们诊断学习效果,发现学习问题,提供学情分析。总体来说,这次培训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方面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8月26日,有幸在线学习了崔允漷《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石芳《义务教育新课程解

  读》、马云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内容解读》等讲座。各位专家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把一本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深深地吸引了线下的每一位教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崔允漷谈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课程实施之教学建议这两方面的内容。

  数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即“三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11个方面,分别是: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崔允漷老师着重谈到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小学生侧重于对经验的感悟。我觉得这个恰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现规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也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状态按步进行,切不可揠苗助长。崔允漷老师讲座中讲到的,我们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三个方面: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这给我们制定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

  课程实施之教学建议方面马云鹏老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1、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和“四能”的关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

  2、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我们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应考虑整体与单元整体教学有什么关系?

  3、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授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重视设计合理问题。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问题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等学习过程,体会数学是认识、理解、表达真实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语言,增强认识真实世界、理解真实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如以主题活动开展的综合与实践常见的量方向与位置负数等,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意义。

  5、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的推进作用,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

  最后,各位专家老师给我们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研读课标,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技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明确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XX省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转变教学观念,用新标准、新内容、新理念、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暑假有幸参加了晋中市小学数学教师研修活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培训,国内知名教授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22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22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特别是史宁中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一、加强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只有真正的使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脑中、融入观念里,才能正确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二、提高研究数学知识内部联系的意识史宁中教授提到,学生有时做不对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于是新课标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从原来的2个学段分成3个学段,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加的细化,使得阶段性目标更加明确,这就需要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关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掌握。同时史宁中教授也建议教

  师要有各类层级的备课,比如:集体、学年、学段、学校数学教师备课。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可,也正如国外教育学家所说的,学生在中高年级能否顺利学习,依赖于他在低年级时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系统的研究课标中涉及的几大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内容,从每个领域中规范好教学的一致性,让学生在低段所学的知识在中段以及高段学习的知识里也应该解释的通。通过《课标》中的主题整合,不应只是关注“存在”,而应关注于“关系”,真正做到“研究对象”。

  三、反思教学中不科学、不规范的方面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教师不免会突然迸发新的意识,这些意识的萌芽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向《课标》靠拢的,都需要我们借助《课标》不断地审视。记得曾经听过吴正宪老师讲三角形的周长一课,她正是按照史宁中教授在会上提到的运用尺规作图将三条边首尾相连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的方法来上课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到了高段才使用的圆规,却在三年级的课堂里出现了,这新颖的方法加之学生的表现给了所有人眼前一亮的触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持随时审视的习惯,摒弃复杂的传授,将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才是今后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史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如何真正做到会教数学,应将成为

  我教学的必修课。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研读感悟

  炎炎夏日,丝毫不减弱我校教师对专业成长的渴求。这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聆听了多位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收获颇深。

  一、数学新课标有哪些变化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组成,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1.“数与代数”之变数与代数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大主题,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加强了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把负数、方程和反比例移到初中学习,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把一些常见量的学习内容移动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把百分数相关知识移动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2.“图形与几何”之变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第一学段变化不大,第二学段要求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可借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把三条边画到同一直线上,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一般性地理解

  图形的周长。第三学段要求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三角形,探索为什么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基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推导出相应的结论。总体来说,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环节理解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概率”之变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新课标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放到统计与概率里,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4.“综合与实践”之变新课标把部分学习内容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以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形式呈现,强调跨学科融合,与生活和传统文化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第一学段包含“数学游戏分享”、“欢乐购物街”、“时间在哪里”、“我的教室”、“身体上的尺子”、“数学连环画”六个主题活动,第二学段包含“年、月、日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故事”、“寻找‘宝藏’”、“度量衡的故事”四个主题活动,第三学段包含“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校园平面图”、“体育中的数学”这三个主题,还提出两个项目学习活动——“营养午餐”和“水是生命之源”。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

  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5.其他变化新课标由之前的三个学段变为四个学段,其中小学1-2年级一个学段,3-4年级一个学段,5-6年级一个学段,初中7-9年级一个学段。学段变化是为了更好的衔接知识点,凸显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新课标还增加了“学业质量”的内容。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各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表现、各学段课程目标及学业要求,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情况;新课标在小学注重符号意识、数感、量感、空间意识和几何直观,在低年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更具体,更侧重意识,高年级学段更侧重能力培养。二、我们如何应“变”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和“启智增慧”的作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结合我校“适子教

  育”的育人理念和“适子课堂”、“适子强师”等办学,教学中我们要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和理解数学,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德育素材,结合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爱科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教育家说过,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教师必须先成为学习者。新课标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需要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积极践行新课标,配合学校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扎实掌握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技术,利用好101教育PPT软件、粤教翔云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电子白板等设备和资源,尝试使用ArticulateStoryline等软件制作互动式微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为学科融合奠定技术基础,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准备。3.实现跨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新课标指出,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

  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数学主题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项目学习的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我校数学科组正积极研究有关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课题,探求跨学科融合的规律、途径、模式、策略,我们将结合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学习内容,从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选取适合跨学科学习的内容,按PBL任务法建构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模式。这一课题的研究,将对我校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积极投身教学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对新课标有了更为深刻

  的认识。身为一线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的步伐。我们应该不断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坚定地朝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语文新标准改变了2011版的目标结构安排,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完善了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按照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构建了课程总目标,分条表述,却又相互关联;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有机融合。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构建阶段目标,以学习为主线,核心素养浸入其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

  接下来,我将结合教学实际说一说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感受:

  一、整本书阅读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图书的特点和价值,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阅读目的,选择图书和适宜的版本,合理规划阅读时间。应创设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这学期开学我们学校就组织学生开展“我爱阅读”读书打卡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对按时参与打卡的同学进行阶段性的表彰,还开展了“我爱阅读”的讲故事比赛和班级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课前5分钟进行交流分享,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安排阅读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儿歌集、童话故事等浅易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表现英雄模范事迹的图书,如《小英雄雨来》、《雷锋的故事》等,讲述英雄模范的动人故事。阅读儿童文学名著,古今寓言、神话传

  说等,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反映传统的作品,如《可爱的》《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阅读文学、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如《寄小读者》、《十万个为什么》等,学习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与同学分享自己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

  二、跨学科学习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双减下,都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对作业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不再是单一的学科,应该是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我们学校通过三个课堂开展社团活动,作业设计也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比如,我校的经典诵读社团,既有背景音乐,又有动作,还可以加入一些情景剧的表演;手工社团不仅让学生动手制作,还要把所需要的材料、制作过程、制作感受记录下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业设计方面:一二年级无书面作业,老师就让学生以诗配画的形式,或者以歌曲或舞蹈的形式表现古诗的内容;

  三、四年级可以让学生学习写绿豆芽的观察日记,或者是思维导图;我们还注重劳动教育,让学生介绍家里的农具和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知识。

  以前我校不重视科学和道法这两门课程,一考试才发现了问题,随后老师通过上课、辅导学案、习题讲解等形式加强训练,学生的成绩提升得很快,而且这些成绩好的学生大多数是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可见学好语文是多么的重要。

  根据不同学段我们可以这样安排跨学科学习,第一学段(1-2年级)(1)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等主题,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2)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3)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学段(3-4年级)(1)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艺术节等校园活动。(2)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体验。(3)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

  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第三学段(5-6年级)(1)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参与学

  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绘画、刺绣、泥塑、民乐等相关文化活动,体验、感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2)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3)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个方面,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

  其实,“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师生来说是陌生的,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会结合农村的实际和当地的,科学地开展学习任务活动,不断地摸索形式多样的“整本书阅读”,让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

  这次的培训从新课标的解读入手,向各位老师阐述了新

  课标下的各项语文教学活动将如何开展,我感觉受益匪浅。其中有几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首先是教诗歌三部曲:一读,想想有什么;二读,想想是怎样的;三发挥想象,还可能有什么。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要达到作者和读者共同感受,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力,感知能力,五感一心,情景交融。感知能力形象思维伴随着联想活动展开,如何更好地去教好学生领悟教学内容,让学生去动脑,去想象,才能学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诗歌教学相比于课文教学,难度更加大,由于内容的深刻,让学生在理解方面也更加困难,但有了这些方法的指导,对于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即将教三年级的老师,作业也开始成为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此次培训中,XX老师风趣幽默地解读作文教学,也让我感触颇多,教师解读单元习作要求如何设计作文课:1、教材训练点;2、写作支撑点教师解读单元习作要求教给学生的写作所需知识能力方法策略,招数即无招,需“顺”。选取少数合适的习作方法,不贪多;3、教学着力点:关注如何教,当堂写发现学生困难,设计教学流程中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写作困难处,如写景作文,教认识顺序,排列景点,引用连接词串联。

  

  

篇四: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1.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2.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

  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

  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3.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4.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

  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8月26日,有幸在线学习了崔允漷《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石芳《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马云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内

  容解读》等讲座。各位专家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把一本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深深地吸引了线下的每一位教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崔允漷谈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课程实施之教学建议这两方面的内容。

  数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即“三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11个方面,分别是: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崔允漷老师着重谈到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小学生侧重于对经验的感悟。我觉得这个恰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现规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也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状态按步进行,切不可揠苗助长。崔允漷老师讲座中讲到的,我们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三个方面: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这给我们制定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

  

篇五: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感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既是在“双减”政策下的一场及时雨,也是一项挑战。对于新课标,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有期待,有迷茫,有困惑,2022年8月27日的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培训为我们进行了很好的答疑解惑。

  上午,由崔允漷博士带来《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主题讲座。崔博士从课程修订依据、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四大亮点、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四个方面对新版课标进行了详细解读。崔博士的解读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生活化的实例更帮助我们理解新课标。在这个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教育不能只使每个人有学上,更要使每个人上好学,要使教育适合每个人;“上海龙”、“北京凤”使我们意识到现在的教育确实需要改革,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核心素养,这是人民、是国家对教育的呼声。崔博士用大量实例使我们懂得,核心素养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用酒量、酒品、人品解读了学业质量的重要性及育人结果。从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三个方面解读了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崔博士重点解读了“大单元”教学的意义,介绍了单元学历案的结构及用途,使我对“大单元”教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下午,是由数学大咖马云鹏老师带来的主题讲座《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的特征与主要变化》。较之上午,马老师更是站在数学的角度,用数学人的思维和语言为我们解读数学课标。马老师用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三会”贯通始终,并详细解读了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具体表现,数学的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每一领域,马老师都结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词用具体课例进行解读。对于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马老师对于单元整体教学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详细解读。马老师带来了案例分析:单元整体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从单元整体分析、提炼核心概念、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针对关键内容的教学设计四个方面,为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为单元整体教学指明了方向。为期一天的培训结束了,虽紧张,但是却收获满满,通过此次培训,对于新版课标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于以后的教学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一、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核心。数学教学的关注重点的不再是以往的课本知识,而是学生的在学习时的一种体验。对于学习过程的注重使得学生在学习

  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兴趣出发,学习变得主动并且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生活即数学。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三、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模式多元化。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这些已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要模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自主模式“领悟”到数学知识,再通过自己所领悟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从而使得数学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每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篇六: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学习心得

  现在很多老师都在以自己的经验教学,而不是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教学变革做出适当的调整,现在小升初、中考乃至高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然而很多老师还是举步不前,特别是今年郑州市的小升初试题让很多老师、家长摸不着头脑,我们上了那么多补习班,做了那么多试题,怎么感觉一点用都没有呢?这说明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的评价已经不一致,甚至可以说严重脱节,学校今天请来专家给我们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培训我认为非常重要,他将引领我们改进我们的教学,学生的学习。

  那么,什么是教-学-评一致性呢?崔允漷教授概括出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三因素模型,即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和评-学一致性,其中学-教一致性是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的匹配程度;教-评一致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对学生的评价的匹配程度,评-学一致性是指学生的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的评价的匹配程度。在这个模型中,评价不是教或学之后再来评的环节,而是与教学和学习紧密的交缠在一起,评价持续地镶嵌在教学和学习的的各个过程之中。

  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教学是根据目标来展开的,学生学生向着目标学习,并争取达到李玉国校长提出的“大部分学生达成目标、一部分学生创造了目标之外的精彩”,我认为目标也要根据评价来设定,根据课程标准来设定。那么如何叙写目标也变得很关键,但是李玉国校长和张爱军博士对我们的培训时间有限,都只是粗略展示给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但是我了解到总体的要求是要可实施,可检测,不模糊,先要找到课程标准中的对应的点,再改动词,细化该节课的目标。张爱军博士还提出“三维目标是整个课程所应达成的目标,而不是一节课就必须达到三维目标,那也是不可能的,比如一节课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达到的,要通过整个课程持续熏陶”。就我理解而言,叙写目标是核心,不管做任何事,只要我们确定了正确的目标,坚持沿着目标前进就能成功,如果目标偏差很大,做再多努力也是南辕北辙。

  通过这次学习我的教学思想得到提升,意识到“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叙写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课堂评价一定要和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所有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评价、作业布置都要指向目标,这样才能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才能实现高效教学。

  

  

篇七: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读崔允漷《有效教学》有感

  扈加丽

  讨厌说教性的教材,初读崔允漷《有效教学》是有抵触情绪的,这本书是师范类学生的教科书,但是一旦开始阅读,就立刻被它吸引!甚至开始思考,为什么我当初上学的时候没有一本这样的教材,如果有这样的材料的话,这十几年的教学中会少走很多弯路,会让自己更早的成熟起来!即使是现在读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也可以更好的体会书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手段,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得到升华,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讲“什么是教学”,第一章“教学与教学理论”,第二章“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教学的基本问题”;第二单元讲的是“怎样教得有效”,第四章“教学准备”,第五章“主要教学行为”,第六章“辅助教学行为”,第七章“课堂管理行为”,第八章“教学评价”;第三单元讲的是“怎样教得更好”,第九章“教师、教学和研究”,第十章“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

  每个单元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而不至于去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一方面,在读书过程中有细节的指导意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学科的各个方面,但是,大部分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使用,缺乏科学性。或者应用已有课件加以改变更新,或者自己搜索材料加以组织,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有效教学》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导建议。

  1

  1、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特点和媒体的教学功能以及媒体使用的成本效益等因素,可以按照不同因素间的组合作出最佳选择。

  2、呈示视觉材料时,视觉材料的逼真程度已中等程度为佳,并不是越真越好;在视觉材料位置的摆放上应依据材料的重要程度,一次排在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位置。

  3、听觉材料要保证背景干净,声音、语音清晰;如果想让学生注意某一部分材料,就要有意识的改变它的音量或者语调。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时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师生间的最常用的互动过程。老师们在应用这一常见手段的时候,却很少注意到提问的内容与回答间隔时间的科学性的问题。

  教师的提问难度应针对不同年龄段而变化,同时关注到问题的清晰度,发问次数。根据研究报告,应该把候答时间增加至少3-4秒,而难度高的问题应增加到15秒。同时教师的叫答范围越广,教学效果越好。

  另一方面,在读书过程中也有理论性的收获。在书中,明确了什么是有效教学。我每天都在进行所谓的“教学”,可是还真的没有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是教学,怎样使教学更有效,想起来真的是不可思议。平时做的事情是怎样使学生考的最好,使3率指标最好。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

  2

  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四是关注结果。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落脚点在于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所获。教学必然是有意向性的行为,指向任务的达成,这就需要对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该书强调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品质和人格等。时下我们教育过分强调学生成长的外在因素,而不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因素,片面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模具化的千人一面教育。

  总之,这本书科学、有效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是一本值得细读、研究的好书。

  3

  

  

篇八: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有感

  花了两天半的时间,听完了课改中国行2022年暑期公益云端研修(一)9位专家的“学习新课标,聚焦语文任务群”讲座。受益良多,逐一述说。

  一、厘清概念——是什么自2022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召开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闻发布会以后,从上至下,在2022年上期,一边上课一边抽边角时间听了崔允漷、郭华、郑国民、吴欣歆四位专家的解读,当时听得很认真,还做了好多笔记,感觉对新课标的了解有一些了。然后就忙期末的复习了,放假后又忙家事了。一两个月没温习新课标,忘得差不多了。看到一些词语或短语,或者说一些教学概念,不知隶属于什么,也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边听讲座,一边查资料理清。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核心素养。“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课程目标学段要求。每个学段都从这四方面提出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这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学习任务群就是教学内容,又指新的教学方式。……

  今天,再次浏览了共109页的电子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对熟悉一些了。

  二、理解价值——为什么这9位专家的讲座都是聚焦语文任务群带领老师们学习新课标,语文任务群是语文课程改革新的突破,是语文课程教学新的探索。语文学习任务群是将静态的听说读写语文知识点学习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过程在综合性语文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任务群它是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进阶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领会学科知识,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正如魏教授所说:素养离不开知识、技能,但知识、技能的积累并不必然带来素养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是把知识、技能当作最终的学习目标还是把知识、技能当作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我们需要从“学习知识、技能”转向“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运用的“工具、资源”。除吴忠豪教授是总的解读语文学习任务群以外,其他的都是解读的某一个具体的任务群,从此任务群的价值理解、内容解读、实践举例、教学建议等多方面进行由浅入深的讲解,理论结合实际,非常接地气。让我们从理论到实践进一步领悟了任务群的价值。确实培训学习是一大福利。三、落地生根——怎么做

  “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先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概念,已进行了五年尝试。

  吴教授说,2022年课程标准将这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延伸到小学和初中,对初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是极大的挑战,需要教师边实践,边研究,既要转变教学观念,又要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要有一个相当长实践的适应过程。

  确实如此,前面说了学习任务群它是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进阶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领会学科知识,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对老师的挑战我边听讲座边想到以下几点:1.教材的统整问题。教材和课标要求有一些不匹配,目前还得依托统编教材进行任务群的学习,还需整体把握教材,统整教材。不然就会出现教学时间远远不够或任务群重叠现象等。2.时间的统整问题。一个是教学时间的统整,学习任务群的任务不轻,语文基础还务必落实,当然,领会语文知识是在运用语言实践中,与任务群的学习是有机整合的,但我仍然认为时间是个问题。二是学生学习时间的统整,从延时服务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很长,基本上是早出晚归,任务群的学习有些在学校是完不成的,需要走出学校。那么学生的时间怎么协调。3.团队的统整问题。一个任务群的设计,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需要设计进阶型的实践活动,需要研制持续性评价方案等等,以前我们是设计一堂课,一堂课和一个任务群的设计简直没法比。平时我们设计一堂好课,都需要团队的努力,现在要设计一个好的任务群,更需要强大的团队。有些路,你根本不可能一个人走。

  4.理论与实践的统整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践行理论。要想落地生根,在新课标正式实施初期,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呀。说到学习,又想到这次听讲座。

  几个任务群的讲座听下来,感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最难,听两个专家的讲座,特别是宋老师的讲座,好多新名词,感觉好高深,听不懂,更没法消化。什么逻辑起点、观念向度、整体构型,什么目的论、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价值论,什么,什么言意关系、文脉谱系、意脉谱系,什么选文以定篇、数理以举统,什么印欧语系思维、汉藏语系思维等等,感觉自己太肤浅,还需加倍学习。

  在听李祖文老师讲“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时,李老师说任务群让整本书阅读由无序逐步有序,由感性逐步理性,由独立逐步融合。听着李老师一步一步的讲解、举例,觉得是这么回事,很有同感。但李老师讲之前,我为什么总结提炼不出这些呢?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再反思,还有理论水平的欠缺等等。总之,还需多学习。

  同时,应努力追求有效学习,正如张祖庆老师所说:学习时应追根溯源——真的这样吗?学习时还应理性审视——还可以这样理解么?学习时还要自主建构——我还可以怎么做?要想真正的落地生根,最最重要的还是在自主建构后在实践中摸索、修正、更新。

  

  

篇九: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2化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一)

  一、课标的课程理念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核心素养在化学中的发展要求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反映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体现了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化学观念从化学学科的特征及内涵要素入手,可以概括为引导学生发展和建立物质观的变化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和分类观,能从元素的视角和微粒的视角来看待物质及其变化。科学思维的特征和它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就是模型认知、模型建构的思维方式,证据推理的思维,批判创新的思维品质,和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的一般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内涵要求不同的是,科学思维跟高中阶段学科特性素养具有一贯性,一致性,特别加强了通用的科学思维和思维方法培养的要求。

  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探究,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工程设计的探究实践,增加了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网络查询的方法获取、加工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简单的技术工程方法、设计、制作、使用相关模型作品的能力,利用社会调查实践提出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等。

  科学态度与责任包括对科学的态度和责任两部分,科学的态度即关心社会实际问题,能够自觉主动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包括要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要有遵守科学伦理和法律法规的意识,要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责任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如要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四方面是有机联系的,态度、责任和价值立场、化学观念是特征和基础,科学思维是核心和内涵,探究实践是表现和途径。

  三、核心素养的共性和统领性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要求,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阶段性和成长性,体现了与高中学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衔接关系,体现了科学领域素养的要求与科学课程、物理课程、生物学等课程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的框架保持一致,体现了科学共同素养的发展

  要求,还体现了跨领域和面向未来的共同信息素养发展要求。既重视本学科对学生发展的独特贡献,更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运营价值,是制定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统领并具体计划于五大学习内容主题的多维课程内容体系和学业要求之中,是贯穿课程系统各个方面的。

  2022化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二)

  2022版课程标准于2021年版的课程标准做比较。由第四部分变为第六部分,都是课程实施里的评价建议,但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只是讲了教学评价,而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评价建议里主要分为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增加了一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建议里分为四小点,第一评价方式丰富,运用多种形势进行评价,并匹配的有例子,更容易明白如何做,第二评价维度多元,特别关注核心素养,如通过叠放杯子总高度变化规律的探究来考察学生,第三评价主体多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第四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学段应以定性描述性评价方式为主,第二、第三学段应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四学段可以采用等级评价和分数制评价相结合。

  学业水平考试,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命题,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关注通性通法,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题目设置要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

  意义的问题,实现对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考试形式以纸笔测试为主,可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考试方式,并与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相结合。加强命题的标准化建设,逐渐完成题库建设,实现命题流程的标准化,建立试题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明确考查意图。根据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明确试卷和每道试题所要考查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设置合理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利于考查对数学概念、性质、关系、规律的理解、表达和应用,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避免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科学制定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对开放性、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合理设计多层次任务的评分标准。

  新课标标准的评价建议分层次的进行了讲解,学完之后感觉特别的充实,但是里面的东西还需要我细细品味,慢慢摸索,努力把课程标准里的新方法、新理念运用到课堂中去,让自己不断进步!

  2022化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三)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课程标准,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纲领性文件,引起各界关注。新方案中明确了培养目标,设置了九年贯通的课程,细化了实施要求,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教学、考试、命题等环节的指导,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划定了标准,提供了路径。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工作热情,提高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和教学素养,2022年8月26日,我们教师又在崔允漷、石芳、马云鹏等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学习,教授解读时理论结合例子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崔允漷博士的解读,谈一下我的收获。

  课程标准的四大亮点:两大突破(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两个推进(内容结构化,学科实践)。课程标准共有6个要素: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这六个要素就像六颗珍珠,要把它打造好,打造好之后,要把它穿成项链,那么这个关键的线就是核心素养。

  亮点一:核心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指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通过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关键能力是

  指能做成事,必备品格是指愿意并习惯做正确的事,正确的价值观是指寻求或坚持把事做正确。所以是从“双基”、能力到素养的一个提升过程,,这也是一个终极目标。

  亮点二:学业质量学业质量,课程标准2001版,2011版里都没有,这是新课程标准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则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学业质量不是知识点的成就表现,而是知识的综合运用,不只是纸笔考试成绩,更需要表现评价,不只是考试命题依据,也是作业、检测的依据。所以今年小学一二年级实行的无纸笔考试也是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亮点三: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科知识推崇学科结构化,活动经验也是重视活动结构,两种课程内容的观点都是倡导结构化。课程内容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也不是教师展开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学习经验结构化有两条路径三种策略,两种路径分别是横向结构化与纵向结构化,三种策略:一、横向结构化,组织者是真实活动,如跨学科主题学习,科学课程中的“水火箭”的制作。二、纵向结构化,

  自下而上,组织者是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如小学数学,从先整数后学小数、分数,三、纵向结构化自上而下,组织者是已学过的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如先学“能的形式”再学……

  亮点四:学科实践2001年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打破了“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教学上一个里程碑的进步,但同时也暴露了教学中的两大问题:虚探究、假探究。探究只流于形式,注重结果,没有进行实际的探究过程。这次的学科实践即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是指教学情境中运用某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语文实践,数学实践等。从育人的高度看,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发现学科的观念,思维与价值。以往我们是不是一直在用“不语言”的方法学习语言?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用“不艺术”的方法学艺术,用“不实验”的方法学习物理和化学?本次颁布的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突显综合学习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育人功效,是教育本身应对信息时代的必然反应。教师要遵循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的基本原则,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篇十: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2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通读《义务教育数学程标准(2022)》,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从“双基”、能力到核心素养,新标准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核心素养贯穿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让核心素养落地。素养目标的“三维叙写”——通过……理解……形成……,为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指导。

  此次标准中出现了关于“学业质量”的评价,并给出了具体要求。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绩综合表现,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并且也对每一个学段有具体的要求。

  一是课标将核心素养深化入学科的育人目标。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被细化到小学阶段的11个,初中阶段的9个心词关词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

  评的课程目标。二是课标以核心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

  内容更注意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综合与实践”部分课标最后还提供了对应学段可参考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更具有指导性。

  三是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课标的教学内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对于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这一改编明确的提出了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素养教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接下来的时间要加强新标准和新方案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好标准的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今年暑假我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为农村小学数学一线老师,如何落实2022版新课标教学理念,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结合我对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谈谈我对新课标指导下如何展开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引入数学绘本,营造真实有趣的教学环境。小学生的知识量、生活经验和阅历比较少,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去探索现实世界,需要创造真实有趣的教学环境,使小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代入感,可以针对教学主题需求,引入数学绘本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选择。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绘本故事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情景化、生动化。二、用好课前预习单,激发自主学习探究的内驱力。新课标要求教学从学生“学会(被动)”向“会学(主动)”转变,而预习是培养学生“会学”这一技能的重要手段。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可见,好的预习习惯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一份好的课前预习单,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游戏赋能课堂活动,让学习兴趣持久保鲜。孙晓天教授分享过这样的一个学校的宣传语:“来吧,来我们这里也是玩”。看到这样的学校,估计没有孩子是不喜欢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游戏,孩子总是乐此不疲的,而40分钟的课堂学习,孩子们的注意力会随着老师讲课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上课时间的长短而分散,适时的插入合适的游戏,最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四、发挥评价育人的导向,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针对一节好的数学课,其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一是课前评价,教师通过课前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不同特征,给予不同的、中肯的、实用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课中评价,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等表现,对于过程性的学习能力给予一定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参与;三是课后评价,结合课后的学习结果,设计创新性检测,采用多元的评价机制。同时,评价主体不仅仅限制于师生评价,鼓励并倡导学生间的评价、家长和孩子间的评价。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勤勉认真、不断创新实践,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而努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我利用暑假时间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学习,我对2022年数学新课标修订的背景和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程标准内容的变化和相应的教学建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意识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有: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在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核心素养有三点: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其实这三点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2022年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来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强调一个学生不仅要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特别是积累数学思维和做事情的经验。同时,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传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就把传统的“双基”拓展到“四基”,“两能”拓展到“四能”。

  “双基”“两能”是传统教育关注的结果性目标,而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过程性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需要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学会思考,只有自己参与做事情,才能学会做事情。孩子们长大后,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会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令他们受益终身。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一些基本活动经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方向和依据,明确教师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在备课工作中要对自己新学期所教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谱,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和深度,并在实际教学中严格执行,使孩子们真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近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公布,各地均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学习新课标的活动。经过对新课标的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读,我收获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标新旧交替,通过学习,我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22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最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11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二、理论与实践我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史宁中教授把专业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为我们讲解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变革。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

  “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我们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就把握了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去“学”。

  三、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今天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四、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经验的感悟等。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为培养国家所需的新时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22年8月26日我学习了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暑期《义务课程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线上培训会。虽然只有

  短短的一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生活即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教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分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的目标与追求。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场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三、教师必须转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学生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心得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价学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四、转变教学方法1.注重创设教学情境2.注重知识探索过程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教学。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8月26日,有幸在线学习了崔允漷《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石芳《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马云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内容解读》等讲座。各位专家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把一本新

  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深深地吸引了线下的每一位教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崔允漷谈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课程实施之教学建议这两方面的内容。

  数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即“三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11个方面,分别是: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崔允漷老师着重谈到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小学生侧重于对经验的感悟。我觉得这个恰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现规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也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状态按步进行,切不可揠苗助长。崔允漷老师讲座中讲到的,我们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三个方面: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这给我们制定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

  课程实施之教学建议方面马云鹏老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1、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和“四能”的

  关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2、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我们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应考虑整体与单元整体教学有什么关系?3、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式,改

  变单一授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重视设计合理问题。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问题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等学习过程,体会数学是认识、理解、表达真实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语言,增强认识真实世界、理解真实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如以主题活动开展的综合与实践常见的量方向与位置负数等,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意义。

  5、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的推进作用,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

  最后,各位专家老师给我们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研读课标,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技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今天的学

  习,使我明确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河南省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转变教学观念,用新标准、新内容、新理念、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暑假有幸参加了晋中市小学数学教师研修活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培训,国内知名教授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22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22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特别是史宁中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

  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一、加强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只有真正的使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脑中、融入观念里,才能正确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二、提高研究数学知识内部联系的意识史宁中教授提到,学生有时做不对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于是新课标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从原来的2个学段分成3个学段,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加的细化,使得阶段性目标更加明确,这就需要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关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掌握。同时史宁中教授也建议教师要有各类层级的备课,比如:集体、学年、学段、学校数学教师备课。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可,也正如国外教育学家所

  说的,学生在中高年级能否顺利学习,依赖于他在低年级时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系统的研究课标中涉及的几大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内容,从每个领域中规范好教学的一致性,让学生在低段所学的知识在中段以及高段学习的知识里也应该解释的通。通过《课标》中的主题整合,不应只是关注“存在”,而应关注于“关系”,真正做到“研究对象”。

  三、反思教学中不科学、不规范的方面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教师不免会突然迸发新的意识,这些意识的萌芽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向《课标》靠拢的,都需要我们借助《课标》不断地审视。记得曾经听过吴正宪老师讲三角形的周长一课,她正是按照史宁中教授在会上提到的运用尺规作图将三条边首尾相连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的方法来上课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到了高段才使用的圆规,却在三年级的课堂里出现了,这新颖的方法加之学生的表现给了所有人眼前一亮的触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持随时审视的习惯,摒弃复杂的传授,将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才是今后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史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如何真正做到会教数学,应将成为我教学的必修课。

  

  

篇十一: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8月26日,有幸在线学习了崔允漷《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石芳《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马云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内容解读》等讲座。各位专家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把一本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深深地吸引了线下的每一位教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崔允漷谈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课程实施之教学建议这两方面的内容。

  数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即“三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11个方面,分别是: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崔允漷老师着重谈到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小学生侧重于对经验的感悟。我觉得这个恰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现规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也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状

  态按步进行,切不可揠苗助长。崔允漷老师讲座中讲到的,我们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三个方面: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这给我们制定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

  课程实施之教学建议方面马云鹏老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1、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和“四能”的关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

  2、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我们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应考虑整体与单元整体教学有什么关系?

  3、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授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重视设计合理问题。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问题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等学习过程,体会数学是认识、理解、表达真实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语言,增强认识真实世界、理解真实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如以主题活动开展的综合与

  实践常见的量方向与位置负数等,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意义。

  5、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的推进作用,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

  最后,各位专家老师给我们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研读课标,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技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明确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河南省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转变教学观念,用新标准、新内容、新理念、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推荐访问:崔允漷教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 解读

上一篇: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心得体会(9篇)
下一篇:政法工作条例心得体会(4篇)

Copyright @ 2020 - 2025 才豪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才豪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0012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