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7篇
来源: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3-04-01 09:35:05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一
一、预习检测:
1、正字音
选贤与能()睦()鳏()恶()
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幼有所长()男有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有分:-废疾者:
货恶其弃于地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兴:
4、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5、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6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四、展示训练,评价推进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反思提升
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六、达标测试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废疾者(废疾:)女有归(归:)
谋闭而不兴(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大同(同:)
故外户而不闭(闭:)
3、写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家经典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5、翻译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知道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讨论: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指导朗诵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 总领全文
二. 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 总结全文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
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 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
2、听录音,注意难读字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4、围绕以下问题小声读课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
6、学生翻译全文
7、齐读课文,思考:(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
8、分析文章的结构
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拓展练习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 ”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五)课堂练习(字词句释为主,具体内容略)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四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就有对这样社会的描述,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为战国至汉初期间儒家思想和礼仪论著的选编。孔子弟子、再传弟子和后学撰著,汉初戴圣编写。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后人又有不同的分法。一、 学习文言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与能( )修睦( )男有分( )恶( )
2、 解释下列加红字的意思:
讲信修睦:培养。
故:所以。
不独亲其亲:(前一个)亲:以……为亲,意动用法;(后一个)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后一个)子:孩子,儿女;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
男有分:职业,职守。
女有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兴:发生,产生。
作:发生,兴起。
外户:外:从外面,这里方位名词活用做状语;户:关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4、 解释下列语句:
大道之行: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上得以实施并广泛开展。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情况(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独自享用。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人们财富、私有的概念很淡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搞阴谋的事就不会发生,盗窃作乱等行为也不会兴起。
二、理解课文内容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有分,女有归)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 文中是如何阐述解释"大同"社会的?全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阐述"大同"社会是分三个部分进行的,因此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是总提,以下分述: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
在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中突出"大同"社会的特点。
三、比较阅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把本文与前面学过的《桃花源记》比较起来进行阅读,感受一下两篇文章有和异同。(提示:从《大道之行也》中找出句子,在《桃花源记》中寻找与之对应的描写。)
中 考 解 析
1、(山西省)根据课文中的古诗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出有关句子,每处填写一句。
⑴.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⑶争渡,争渡, 。
⑷.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诗句、文言语句的默写
【分析】:前4道小题为一般性默写,根据前后句子补足原文,这类题难度较小。答题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所填内容是否完整,字数是否与原文一致;二要防止出现笔误,尤其是平时易写错的字,要特别留意,这样才能保证解题的准确。后3道小题为理解性默写,要求在全篇熟练背诵及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有关的句子。第⑺题特设情境,古今结合,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积累与灵活运用能力。
答案为:⑴.铁马冰河入梦来 ⑵.渭城朝雨浥轻尘 ⑶.惊起一滩鸥鹭 ⑷.枯藤老树昏鸦 ⑸.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河北省)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①《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文言语句的默写
【分析】:本题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考查识记能力,难度较大。不但要能熟练背诵课文,而且还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缺一不可。
答案为: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陕西省)按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①建国50多年来,我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正像毛泽东《沁园春·雪》里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诗句的默写
【分析】:①题不但考查学生的默写,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灵活运用。答案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题是从理解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背诵,题目中限定了默写的内容。答案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课 外 拓 展
读《礼记》选文
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吾苛政(6)。"夫子曰:"小子识之焉(7),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确,确实。(5)舅:丈夫的父亲。(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是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读解】
宁和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和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的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的魂不附体?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体感知:
1.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领全文。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5.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思考讨论:
1.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xx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作业设计: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思考讨论: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2.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思考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六、课外延伸:
比较──拓展课文。
1.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2.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六
语言运用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大道之行——
(2)选贤与能——
(3)讲信修睦——
(4)不独亲其亲——
(5)使老有所终——
(6)男有分,女有归——
(7)不必藏于己——
(8)谋闭而不兴——
(9)外户而不闭
(10)是谓大同——
2.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选贤与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 写出与加点词词义相同的成语。
(1)选贤与能——
(2)货恶其弃于地也——
(3)讲信修睦——
5.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6. 根据情景用下面的词语说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1)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安定、详和的社会中生活时的心情。
(2)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受挫折时的心情。
课内精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痰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 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不独子其子——
(2)壮有所用——
(3)矜、寡、孤、独、废疾者
(4)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7)外户而不闭——
(8)是谓大同——
8. 指出文中加点词统领的句子。
(1)故
(2)是故
9.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简答。
(1)课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2)课文说明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课外选读
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0焉。
(司马光)
【注释】①晒(shen3)微笑。②野宿:在郊外露宿。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上与群臣论止盗
(2)民之所以为盗者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故不暇顾廉耻耳
(5)轻徭薄赋
(6)安用重法邪
(7)自是数年之后
(8)路不拾遗
13.回答下列问题。
(1)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
(2)对“盗”的问题,“上”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
(3)“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4)“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5)“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思考探究
14.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兴与衰,好与坏,时常牵动着文人墨客——肩担道义者的心。你能说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点吗?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
推荐访问:之行 教案 大道 《大道之行也》教案7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