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7篇
来源: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3-03-27 13:45:05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作者为纪昀,题目是编者加的。下面是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河中石兽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铭”的特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后两句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一种“躬行”。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自己练笔写作,是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年间人,清代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一)朗读,背诵课文。
(二)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临:靠近。河干:河岸 圮:倒塌。并:一起。沉没在河中。焉:于此,在那里。
译文: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阅:经过 岁:年。 募:募集 求:寻找。竟:最后。
译文: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以为:认为 棹:划船。曳:拖 数:几 迹:踪迹
译文: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乃:这 湮:埋没。颠:颠倒
译文:
5、众服为确论。
服:信服 为:认为是。确:正确
译文:
6、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凡是 当:应当
译文:
7、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盖:因为。啮:冲刷。倒掷:倾倒。
译文:
四、课堂总结
学习课内文言文要学会利用注释。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诵、背诵情况
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8、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是:像这样。已:停止。遂:于是。.溯(sù)流:逆流。固:固然。
译文: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如:按照。果:果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知:了解。其一:表面现象。其二:根本道理。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吗。
译文:
三、理解主题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河中石兽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因为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河中石兽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部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部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课时课型:
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学者。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听范读课文录音。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合作共赢
(1)学生齐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分小组解分段落解决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互相提问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及句子(被提问方答对问题,提问权交给该方,循环往复。)
文本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河中石兽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注释,初步疏通文言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2)体会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逐步养成“调查出结论、实践出真知”,切记遇事“主观臆断”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大意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
2.体会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预习检查,读准下列白色字的字音
纪昀( )圮( )棹()
湮()啮()河干( )
募金( )曳()铁钯()
木杮( )暴涨()携()
颠()掷()坎穴()
溯流()臆()断欤()
(三)读
1、学生自读,听出学生不会读的生字;
2、教师读,纠正学生的读音障碍;
3、播放朗读录音,注重思想感情;
4、学生自读,消除读音障碍;
5、学生在读,注意思想感情。
(四)作者、作品介绍: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五)翻译
原文(第一段):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钱财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终也没有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去了。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任何石兽的踪迹。
第二课时
(五)翻译
原文(第二段):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翻译: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是非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原文(第三段):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在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是非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是非吗?”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第三课时
(六)古今异义
(七)词类活用
(八)句式讲解
(九)一词多义
(十)赏析
1、总结寻找石兽的方法?究其原因?
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寻找石兽的寻找的位置、方法和结果。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四、小结
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里,居然逆流而上了,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悟出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优佳学案的内容。
河中石兽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
自主、朗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这个故事启发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学家一样的笑话。让我们一起走近文本吧!
一、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曳铁钯(yè)
为暴涨携之去(zhǎng)啮沙为坎穴(niè)
倒掷(zhì)溯流逆上(shuò)]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干:__
(2)山门圮于河。圮:
(3)阅十余岁。阅:______岁: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了解作者: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二、问题导学。
1.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三、达标训练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圮于河(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啮沙为坎穴(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干:__
(2)阅十余岁。阅:______岁:____
3.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________。字________。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补充:
河中石兽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
学生各抒己见。
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
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作者简介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
老师引导学生正音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5、师生解疑
三、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
2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找石兽。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问题探究:为什么 “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僧人只考虑了河流,忽略了石兽和沙的性质,讲师考虑了石兽的性质和沙的性质,却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虑了石兽的性质,沙的性质,河流的性质。所以最终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确的,找到了石兽。
师:好,现在回到我们上课前的那个问题,西双版纳那条河中的大石会在上游发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吗?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的说明,文中所记,确非虚言。这是现代版的“河中石兽”,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4、讨论:如果水中的石兽是这样(展示图片),那么,它向上游走的几率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如果是一块小石子呢?
学生讨论,口头回答上述问题
师: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反问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我们该怎么回答?
生:不可据理臆断。
5、谈启示:
(1)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
河中石兽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 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 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轶闻】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略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四、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 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2、 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推荐访问:教案 河中 河中石兽教案7篇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