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汇报(3篇)

来源: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2024-08-29 19:00:01 点击:

篇一:城镇化建设汇报

  

  XX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第一篇:XX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连珠山镇推进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我代表连珠山镇党委、镇政府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帮助我们研究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现将我镇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恳请各位领导能对我们工作给予帮助和支持。

  一、基本情况

  连珠山镇位于密山市西部,东与密山镇接,北与裴德镇为邻,西与黑台镇毗连,南隔穆棱河与档壁镇相望,全镇总面积228.74平方公里,镇城区面积5.3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镇城区东侧,距市政府仅10公里,是密山市重镇。连珠山镇下辖11个行政村,45个自然屯,共有人口33669人,其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有人口2874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7619人,非农业人口16000人。2010年,全镇农业总收入14.5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较上年增长了26%。几年来,镇党委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力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仅2010年,镇村环境卫生整治就投入资金144万元,镇村卫生环境大大改善。全镇共投资3.300万元修建硬质路面110公里,所辖1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其中,有4个村实现了户户通,并新砌明排7500延长米。2010年,总投资65.2万元,完成绿化面积636.3亩,植树10万余棵,栽种花苗20万株。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投入资金1100万元,对村里30.000亩水田进行改造,新挖壕10.0001延长米,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安装太阳能路灯45盏,新建太阳能取暖村部四个,建设户用沼气池260个。

  二、城镇化建设现状

  连珠山镇是

  2004年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六个部委公布的全国100个重点镇之一,也是密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距中俄边境口岸18公里,方虎公路和林东铁路横贯全镇,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是

  密山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城镇持续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连珠山镇建镇历史比较优久,从1947年“五机部领导的四七五兵工厂”建厂到1957年连珠山镇的正式成立,历经60多年的建设,各项设施已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发展很快,我们连珠山镇党委政府四次编制连珠山镇总体规划,2001年密山市对乡镇重新进行政区调整,将原连珠山乡合并于连珠山镇。并编制了新世纪连珠山城镇总体规划,为连珠山镇未来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

  连珠山镇城区占地面积19.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1平方公里。镇域城镇化水平为51.2%。2010年统计全镇居民住宅建筑总面积33.97万平方米,人均21.6平方米,一个占地五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花园式生活小区正在崛起;解放村农民集资楼正在建设中。城区主次干道16.4公里,11.6万平方米,其中,硬质路面9.27公里,8.12万平方米,占主次干道总面积70%。部分主次干道和巷道均为沙石路约30余公里,完好率达40%;城区给排水建设,实有供水主管道28.8公里、年实现供水146万立方米,城镇自来水入户率99%;排水设施暗排主管道10余公里,主干明排5公里,道路石砌明排2.7万延长米,下排水入户率达40%,高标准绿化了“两街一路”,新栽梧桐树600多棵,云杉树500多棵,水腊造型300余个,绿离造型10余处,街头绿地近万平方米。以“一街一路”为重点,长期美化花带近万延长米,建标准花坛20余个。镇内实有路灯205盏,主干路亮化率达100%,次干路40%,每年各主要街路都装有大量彩灯。全镇有专业环境保洁人员30余人,保洁面积近40余万平方米,专用清运车4台,年运输生活垃圾近万立方米,生活垃圾实行简易填埋处理,减少了对环境污染。高标准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给城镇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十二五期间,我镇计划新发村整体搬迁;解放村率先成为城镇化;实现保安与沙岗、发展与永新、东方红与新忠整体合并。

  三、存在的问题

  1、征地问题。尽管国家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但农民仍然存在严重的的依赖土地心里,“恋地”现象突出,这样就导致征地困难。

  2、资金问题。城镇化建设需要启动资金为先导,就目前我镇的经济状况看,村集体有积累的村仅有2、3个,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要依靠农民集资,一大部分农民目前仅限于温饱,无资金可集。

  3、手续问题。我镇大部分土地为集体耕地,而且用地审批手续繁琐,出现过多部门收费现象。解放村在办理土地征用审批手续时,仅部门就跑了20余家,办手续就办了近1年时间。

  四、下步工作打算

  实施城镇化建设对我镇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全面落实好城镇化建设各项任务。

  一、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第二篇:某市发展中心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在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建设卫星城市,推进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某市发展中心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把握发展趋势,遵循客观规律,把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作为加快中心镇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核心,把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中心镇培育的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心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快发展,促进城乡统筹,推动中心镇建设上新台阶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快中心镇建设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上接城市,下连农村的城乡节点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心镇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显现,部分中心镇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中心城区人口快速集聚,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小城市雏形。

  (一)统筹兼顾,完善政策,着力增强综合实力。为加快中心镇

  建设,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中心镇改革加快卫星城市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推进,中心镇体制优势进一步凸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09年底,全市17个省级中心镇的区域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平均每个中心镇5.9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长了13%;户籍人口98万,常住人口140万,分别占全市的1/5和1/6左右;财政总收入56.29亿元,平均每个镇达到3.3亿元。

  (二)产业引领,镇村联动,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大力培育“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打造具有特色的先进产业基地,推动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向中心镇工业园区集聚。注重发展专业市场、商贸、休闲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目前,块状经济、专业特色市场和服务业功能区已成为城镇与农村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做大做精农业产业基地,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09年全市中心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67.86亿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62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8%。

  (三)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在中心镇建设过程中,注重创新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中心镇发展,加快了城乡制度融合。积极开展村镇银行试点,目前我市3家村镇银行试点都落户在中心镇。加大土地要素保障力度,率先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建,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对各中心镇用地指标采取倾斜政策,每年安排500亩左右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中心镇的新农村建设和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市政府每年用于中心镇的工作资金从5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并明确基数外新增的大部分财力留镇用于发展,土地出让纯收益、城建配套费、教育费附加、市场管理费等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市以外,留镇部分应不低于80%等。完善中心镇社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逐步把相当于县一级

  政府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试点镇,优化内部行政职能设置,进一步增强中心镇发展动力。

  (四)夯实基础,优化环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伸,按照“分步实施,先急后缓”原则,重点在农村联网公路、危桥改造、大管网供水、自来水厂扩建以及污水处理等建设一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截止目前,17个中心镇建成农村联网公路110条,139.18公里,中心镇的班车通村率达到100%。另外,中心镇的污水处理率有了较大提高,余慈地区的6个中心镇以及慈城镇、溪口镇分别纳入所在城(市)区的污水处理管网,5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已在各中心镇全面推广实施。加大改善民生投入,充分运用农村现有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15个中心镇成为省级教育强镇,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和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100%;中心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8%以上,有92.1%的农民到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不到1公里,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90%的中心镇都修建了集体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村落文化宫”、“镇文化艺术中心”等设施,工作汇报《某市发展中心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五)超前谋划,准确定位,扎实启动卫星城建设。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强化中心镇在扩内需、保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心镇的自我发展活力、协调统筹动力、主要产业实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卫星城市建设试点。市发展卫星城市试点领导小组已审议通过了余姚泗门镇、慈溪观海卫镇、奉化溪口镇、宁海西店镇、象山石浦镇、江北慈城镇以及鄞州集士港镇的卫星城市试点方案。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试点,将这七个中心镇发展成为GDp达到60-1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10亿元、常住人口8-15万人、人均收入2-3万元、规划建成区面积8-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5%-70%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小城市,走符合***实际、具有***特点的新型城

  镇化道路。

  二、提升层次,促进转型升级,推进中心镇建设跨越式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为此,我们将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发展卫星城市试点,推进中心镇建设向卫星城市跨越式发展,实现由镇向城的历史转变。

  (一)抓规划引领建城市。按照卫星城市的定位,从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重新审视现有的规划体系,把建设卫星城市作为重点,加快修编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融合的规划体系,以规划引领卫星城市建设。

  (二)抓产业升级促发展。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卫星城试点镇集聚,不断提高试点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主导和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大都市圈发展带来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产业和特色三产。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互动和融合,加快形成与卫星城市功能吻合、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特色产业基地。

  (三)抓内部挖潜拓空间。健全集约节约用地机制,通过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建,挖掘住房用地潜力,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鼓励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鼓励通过闲置土地回购、建设标准厂房和土地综合开发等方式,盘活建设用地,培育试点镇土地自我平衡、自我统筹、挖掘发展空间的能力。利用盘活建设用地的出让收益、财政资金及各种资源和预期收益,取得质押抵押贷款,用于卫星城试点镇基础设施开发和发展公共服务。探索建立高素质人才的素质移民有序落户制度;完善大学生和各类优秀人才购买限价房政策,吸引大学生

  和各类优秀人才到卫星城市落户。

  (四)抓体制创新添活力。第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卫星城试点镇政府管理体制从传统的以“三农”工作为主向以统筹城乡、发展城市、管理城市为主的模式转变。按照依法委托、权责落实的要求,实现权力与责任相匹配,原则上赋予试点镇县一级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如规划实施权、投资审批权、土地出让权、城市综合执法权等权责,实现经济社会管理前移或下移;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允许试点镇在规定限额内,根据需要综合设置相应机构。理顺条块关系,对县直部门的派出机构和人员以属地管理为主,垂直管理部门的驻镇派出机构和人员要纳入试点镇的考核,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要书面征求所在镇的意见。第二,创新财政、金融体制机制。明确卫星城试点镇享有相当县一级财政权限,在一定时期内新增财力的地方可得部分主要分配给试点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除上交国家和省以外,全额返还试点镇,主要用于土地整理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试点镇设立相当于县级的分支机构,优先在试点镇设立村镇银行或分支机构网点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金融产品创新,增加对试点镇的信贷投放,结合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支持农户通过产权抵押贷款、小额贷款等方式融资。第三,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推进卫星城试点镇建立城投公司,搞活城投公司的经营机制加强投融资能力,加大对试点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加快卫星城市建设发展。

  (五)抓统筹城乡惠民生。通过土地整治,完善农田水利、交通等各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伸。推进聚居点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通过完善商贸市场、文化、体育等各种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农民的居住品质,并对周边起到一定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的统筹力度,集聚优质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探索公共服务政策的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建立本地城乡居民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优抚等配套制度改革,健全促进创业就业的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居民向卫星城市集中,农民向城市居民和产业工人转换。作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三篇: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6%,与工业化国家70%的城镇化水平还差20多个百分点。如何利用这个空间,是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所在。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农为本”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要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科学规划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调研论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现实状况和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才能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要有前瞻性,要具有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融性,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的协调性。可融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留有余地,区域协调性,就是要考虑一定半径之内区域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可融性和协调性将决定今后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未来农村城镇化道路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工业化前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贡献工业和城市,导致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势在必行。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欠账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并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既需要投入切实到位,也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和完善,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民生之本。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外,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还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五、要着力破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提高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土地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又一因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资金短缺问题,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

  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六、要协调做好三产之间的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为前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合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规划工业产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要积极做好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家庭现在已经到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空巢老人现象将在城乡普遍存在,农村老龄化现象使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和落实好城乡政策的衔接工作,保障城乡人员能够有保障的流动,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借鉴国内外解决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城镇进行试点,尽早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要想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加快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特别是要提高城镇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要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人口和就业、带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在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要优先倾斜。

  大力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县城和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吸纳人口和就业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

  跨区域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既不存在大城市成本高、交通、住房以及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压力大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明显的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道路、用水、用电条件,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增加对沼气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补贴,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必须坚决保护好耕地。城镇化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建设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所以,不论是推进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要保持土地利用规划、用地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努力提高现有建设用地使用效率,防止盲目圈占土地。要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定能够破解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江西坡镇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范文)

  江西坡镇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

  一、基本镇情

  江西坡镇地处乌蒙山麓,位于贵州西南部,黔西南州北部,普安县东部,素有普安“东大门”之称。北邻高棉乡,南靠地瓜镇,西接

  盘水镇,东与睛隆县沙子镇一河相隔。320国道自东向西横贯境内,达25公里,沪瑞高速公路8公里穿境而过,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0公里,距贵阳260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11.3平方公里,辖5村1社区,100个村民组,2010年底,全镇人口6890户2964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全镇有耕地面积22100亩,境内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平均海拨1000米,最高1854米,最低750米;无霜期32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降雨量在1500mm左右,全镇森林覆盖率为50.37%,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沪瑞高速公路和“晴兴”高速公路建设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绿色江西坡。全镇茶叶种植2.03万亩,蔬菜5000亩,水果1.3万亩,蔬菜、水果、茶叶等产业已形成支柱,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二、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为加快我镇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高城镇功能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我镇的城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镇区功能分区

  根据规划镇区功能分区的要求,镇区道路网络呈近于方格网布臵,南北以四条干路和去路连接各功能分区,东西以三条干路和支部连接各功能分区,使主要道路走向与主导客货保持一致和协调,达到快速、通畅、便捷的目的。我镇将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采取拓宽取直,降低坡度,改善线形的方法,增加道路的服务能力。

  2、市场建设。加大农贸市场建设面积,提高商业区铺面布局分区,以商品种类规范区域,尽量做到有种类就有商品,有商品就有铺面或摊位,提高市场的综合性、服务性,使本地产业向城镇区集中。2007年,我镇立足于江西坡镇集镇区实际情况,建设农贸市场,把新街、老街衔接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功能,该项目占地15610平方米,投资总额为251.3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资金200万元(省发改委己下达建设资金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1.32万元。项目建设内容:机械土方85000立方米,挡土墙7200立方米,回填土方7500立方米,200厚c20砼地坪15610平方米,排水暗沟210米。

  2009年,我镇抓住镇胜高速公路和正在开工建设的晴兴高速公路在茶场汇合立交建匝道的良好机遇,邀请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在丫口田组2平方公里的普安县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进行了前期规划,按照发展全县农特产品的要求,进行了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技术管理,让建成的市场不但能发展经济,繁荣经济,而且能带动县内其他乡镇和周边县市农业产业的发展,更能促进全镇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的建成,依托高速公路的快速运转,使贵阳、昆明两个省会城市的商品能在3个

  小时左右运到市场交易地点,批发到周边各县市,同时又把江西坡镇以及周边各县市的特色农产品组织到交易市场,批发往昆明、贵阳等城市,从而达到“连接大通道,开发大市场,促进大发展”的目的,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该项目《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已通过专家评审,镇人大主席团于2010年6月29日通过决议同意执行,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3月15日分别批准执行《普安县江西坡镇总体规划(2010~2030)》(普府函?2011?24号)和《普安县江西坡镇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普府函?2011?24号),目前,正在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新镇区内轻工业园区规划编制。

  3、镇区“整脏治乱”。招聘保洁人员3名,每天对镇区街道进行清扫,修建垃圾垃圾坑6个,购臵垃圾清运车1辆,对镇区内垃圾进行统一处理,并对路边摆摊设点、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进行整治,保证了镇区内街道整洁,大大改善了镇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4、环境保护。2008年,我镇积极努力,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造条件,争取到了省扶贫办、省环保局联合实施的“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合作示范项目”在我镇白石率先实施。该示范项目共有子项目32个,总投资268.58万元(省投入资金80万元,县整合资金188.58万元),其中环境项目12个127.61万元,相关发展项目14个130.97万元,能力建设项目6个10万元。项目覆盖新桥组、芭蕉关组、白石组、坑子组及1个龙滩自然村寨256户1078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项目已基本完成,对白石村的基础设施

  建设、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极大效益。

  5、新农村建设。我镇根据实际需要,总结中心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好的经验,努力搞好江西坡社区蒿枝坪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江西坡社区上下街道路硬化已开工建设,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6、移民搬迁及村内道路建设。我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实施了朗寨和龙滩54户265人的地质灾害点的移民搬迁工程,并配套进行了沼气池、水利工程、人饮工程等建设,同时,搞好村寨绿化,环境美化,实施村寨路面硬化工程、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实施建设了高潮村分水岭进组公路、高潮村王家院便民桥、细寨村朗寨活动场、许家院户间路面硬化、白石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合作示范项目、芭蕉关至汪家坝公路、把田至黄家院公路、红花湾至李家地公路、细寨村长岭组通组公路建设等项目已通过有关部门验收,红花湾至黄家院通组路维修正在实施,细寨村大脑包移民搬迁项目正编制方案,潘家田至养马寨至大坪公路建设正在实施。以上项目的实施,必将大大改善了受益村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加大对劳动就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文化水平,特别注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各种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针对劳动力素质低、无生产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提升城镇文化的推进和发展。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的工业。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应该向小城镇适度集中,以节约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积极创造条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农村城镇化的布局结构,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城镇产业聚集和要素聚集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和经济速度增长较快的优势,吸纳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与周边乡镇的竞

  争与联合,形成市场分工,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激活圈内经济活力。努力挖掘城镇发展潜力,提高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盘活种要素,达到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全面,环境优美,集聚力强,辐射面宽的效果。

  江西坡镇人民政府

  2011年4月13日

  第五篇:XX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汇报稿

  xx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汇报提纲

  xx市位于

  省

  处,现辖

  县

  市

  区和,全市有

  个建制镇、个乡、个街道办事处、个行政村、个自然村,总面积

  平方公里,总人口。近年来,xx市积极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以“明理诚信、善做善成”为城市精神,强力实施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四大一高”战略,全面开展城镇化进程三年大提速行动,统筹推进产业、人口和功能集聚,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2年底,全市城镇建成区总面积约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其中,中心城区建成面积

  平方公里,人口

  万人。

  一、主要做法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始终立足xx实际,结合本地特色,不断完善新型城镇体系,着力促进人口转移,增创新型城镇化优势,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打造新型城镇化模式。

  (一)科学规划,构建独具特色的城镇框架。坚持顶层设计,紧紧结合豫西地貌特点,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初步确定

  1了“两大三小”带状组团式城镇格局。在中心城区,形成以污水城区、开发区、商务中心区为“一大”和以八水县城、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为“一大”的“两大组团”;在各县城区,形成“以一二城区、二水市区和四水县城为主体的“三小组团”。污水区全区总面积

  平方公里,总人口

  万人,是目前xx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技术开

  发区位于中心城市以西,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已建成

  平方公里,总人口

  万人,是xx高新技术产业化先行区。xx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已经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这是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也是未来中心城区主体。xx中心商务区位于五原路以南、郑西高铁以北,约

  平方公里,以“打造高端服务平台、服务清河金三角”为目标,主要建设和发展国内一流的商务办公、金融会展、商贸流通、高端商住、文化休闲区,是连接污水城区、开发区、八水城区和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枢纽,是xx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八水城区框架拉开到

  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

  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

  %。通过以商务中心区为过度带连接中心城区两大组团,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总人口超过

  万,建成区总面积超过

  平方公里的中等现代化城市。东部一二城区组团,包含一水市和三水县城两部分。2006年,我们就提出了“一二对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壮

  2大能源、煤化工等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并编制了一二城区对接规划,城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对接已基本完成。西部二水城区组团,着力实施旧城改造和涧河亲水性绿化长廊,完善城市北区,发展城市东区,推进旧城改造,优化人居环境,使城市人口的聚集、产业的配套、设施的完善、功能的提升相互匹配、同步推进,建成区面积达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

  %。南部四水城区组团,按照“一体两翼六组团”的空间发展布局和旅游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生态宜居特色旅游新山城”。通过“两大三小”组团发展,力争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

  万人、城镇化率%,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达到

  万人、建成区

  平方公里。

  (二)注重内涵,提升城市整体建设品位。按照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集约高效、功能完善、个性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一是突出商务中心区建设。商务中心区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设计、空间发展研究规划编制已完成,发展规划在全省首批获得批复,控制性规划、市政专项规划基本完成。“路”(城市主干道)、“供”(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移”(高压电网迁移、燃气管线迁移、坟地迁移)、“点”(苍龙涧河治理、明珠广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强力推进,累计完成投资近

  亿元。入区落地项目

  个、签约投资

  亿元。目前,商务中心

  3区现代化城区框架已基本形成,正成为市区城市发展、产业聚集、农村人口转移示范区。二是突出特色商业区建设。污水、八水、三水、四水、一水、二水特色商业区共7家“两区”发展规划率先在全省获批。污水特色商业区,规划面积约2.45平方公里,以和平路为核心发展轴,建设南部城市休闲区、西部新型商业区和东部大众生活街区,规范提升清河路精品服饰街、和平路名品名店街、公园路休闲娱乐一条街、金渠路风情步行街、文明路特色商品街等特色街区,形成“一轴三区六街”的布局结构。八水特色商业区,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以打造集温泉度假、温泉文化体验、康体养生、商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清河“金三角”温泉特色文化商业中心。二水市特色商业区,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建设以现代主题商城(黄金、果品)和零售商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商业区。三是突出城市生态区建设。在城区西南部,规划建设了仙鹤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面积

  亩,其中陆地

  亩,水面、滩涂

  亩,核心景区包括双龙湖白仙鹤观赏区、陕州古城和沿黄生态林带三部分,是一处融生态、文化和人文地理于一体的自然山水景区。每年

  月至次年

  月,园区吸引数万只白仙鹤来这里栖息越冬,xx市因此被誉为“之城”。在城区北部,规划了清河公园,总面积

  亩,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区。另外,在市区南部还规划建设有

  亩的涧河公园4和以庙底沟文化遗址保护开发为主题的文化公园。xx人均有林地面积、清河湿地面积等八项重要指标均列江南省第一,被授予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四是突出“大商贸”建设。市区商业圈渐成规模,丹尼斯盛大开业,清河金三角建材物流港、义乌小商品城等相继入驻;以办好清河旅游节和中国特博会为龙头,大力发展会展经济,xx正在成为豫晋陕清河金三角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沃土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三)民生至上,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紧紧围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一核心问题,在中心城市周边,通过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功能吸引人口转移集聚,在城市中间,通过旧城区改造实现城中村居民就地转化,在产业集聚地,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重点镇和景区附近,通过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引导农村人口城镇化。一是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促进人口集中集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宜业宜居拉动,大力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各类人才、具备条件的农村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向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加大限价房、公租房建设力度,中心城区每年供应

  套限价房、套公租房,各县(市)每年建设

  套限价房、套公租房,优先向进城人员销售(出租)。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去年开工建设

  万套、竣工

  套,今年计划再开工

  套。二是突出旧城区改造,解决城中村城市化问题。把加快旧城(城中村)改造,作为完善中心城市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围绕“两轴线一中心”(“和平路轴线”、“建设路轴线”、“百货大楼商业中心”),加快刘半沟渠(重庆慧泉?公园玖号)、田半沟渠(宏江中央广场)、和平路一期及大中海商业文化广场等老城(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步伐。三年来,污水区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共实施重点项目

  个,总投资

  亿元,共拆迁面积

  万平方米,计划新建面积

  万平方米,其中涉及行政村

  个,村民

  户、人。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后,将把原有行政村全面转化为居民社区,非农业人口全部转变为城镇人口。三是依托产业集聚区载体,推动产城互动发展。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加快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创造就业岗位,同时,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产业集聚区延伸,以产兴城、依城促产。2012年,全市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

  亿元,同比增长

  %,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

  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税收收入占全市的比例达%。在此基础上,计划用

  年时间打造黄金及有色金属、铝工业、煤化工、丙尔金和铜箔等新材料工业、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五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做大做强xx城镇化大发展的产6业支撑。在产业集聚区内,优先保证集聚区所在地群众就地就业,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2012年各产业集聚区新安排属地农民就业人员超过2000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

  万人,较2009年末新增

  万人,对全市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

  %。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截至2012年末,全市产业集聚区累计建成道路

  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

  公里,排水管道

  公里,燃气管道

  公里,铺设热力管道

  公里;建成职工宿舍

  万平方米,新建

  座污水处理厂,启动村庄搬迁工程

  个,在建安置小区面积达

  万平方米,已有公交线路

  条,金融网点

  个,物流网点

  个,初步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四是强化旅游带动,促进人口就地城镇化。在中小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与旅游资源深度挖掘相结合,以景区景点的开发带动周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二水二沟渠镇,通过景区升级和古镇开发预计可带动二水市北郊

  万农业人口实现城镇化。在四水双龙湾镇,以景区综合开发为抓手,拉动周边村庄

  多农民通过发展旅游服务实现就业。

  (四)统筹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围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等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让农民住居相对集中,让农民融入城市。一是突出地域特色,布局建设小城镇带。结合豫西自然资源特色,围绕

  和

  国道沿

  7线

  个小城镇,积极培育资源型、农副产品加工型、旅游型、市场型四大特色小城镇。横向上,在

  国道沿线已形成

  等特色城镇;纵向上,在

  国道沿线,阳店、杜关、五里川等小城镇建设正有序推进。同时,还通过统筹建设沿线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指导、扶持沿线乡镇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兴建各类小城镇市场和商业街。二是突出因地制宜,构建新农村社区。根据xx地形和区划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做到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012年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新开工建设住宅

  万套以上,启动了

  个地方特色型社区建设。一水市围绕“集中居住、设施延伸、产业带动、民生保障和体制创新”五大工程,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个涉农社区有

  开工建设了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已入住涉农居民

  户。预计到2013年全市集中居住区建设可全部完工,2015年将实现所有涉农居民集中入住。四水县立足偏远山区实际,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通过财政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异地搬迁等独特模式,来促进山区农村

  人口的集中居住,为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是突出包容有序,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重点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转移,城市各项保障向农村覆盖,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成了高铁南站、国际文博城、仙鹤湖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城市在“长高”,家园在“变靓”,相继荣获“国家园林城市”、8“中国大仙鹤之乡”等称号。农家书屋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预计分别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全部实现免费开放,虢国博物馆二期、抢救性文物保护等文化项目稳步推进。县医院倍增计划和全市

  个行政村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一水市近年来大力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

  个涉农社区统一编制了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并出台了“一全免两补贴”优惠政策,全部免除31项基础设施建设行政事业性收费,将气、暖、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全部建设到小区,整建制实现了农民的市民化。

  (五)创新机制,提高要素保障能力。针对新型城镇化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在政策法规、土地、资金、人才、就业培训、环境容量等方面探索突破,挖掘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市在认真贯彻落实“四规合一”要求的基础上,还在促进人口转移进行了一些探索,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崤函创业扶持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文件,这些政策为促进农民创业和转移就业提供了强大动力。二是盘活土地资源。2011年,我市累计投入资金

  亿元用于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复垦,每年补充耕地均在

  公顷,扣除当年建设用地项目占用耕9地,每年净增耕地均在

  公顷以上。另外,对长期低效利用的工业场区和工厂,通过关停并转,腾出大量土地。经过规划部门重新规划,通过出让、租赁等手段进行处置,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比如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量煤厂用地,由政府收回后改作住宅和其他用地;将原十一工程局等国有企业的低效利用土地依法收储,进行盘活。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标,大力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等农村低效利用土地面积

  公顷,新增耕地达

  公顷。同时,利用整治后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了三水县黄花社区、一水市付村农民集中居住区等

  个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项目用地

  公顷,并节约了建设用地

  公顷。三是破解资金瓶颈。组建了市投资集团,分两次已成功发行城市债券,总计

  亿元。在集聚区共组建

  个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

  亿元。开展了“崤函创业扶持行动”,为进城落户的农民,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创业时优先提供

  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去年,全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亿元,其中

  亿元发放给

  多户进城农民。xx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推出的“崤函微贷”和“扫街”营销模式,去年发放贷款

  亿元,覆盖

  多户,对有创业愿望的进城农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另外,鼓励民营企业在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中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财税扶10持方面的待遇公平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四是解决人才制约。坚持

  “有无相生”、借力发展,强化产学研合作优势,培养集聚城镇化建设人才。实施“崤函人才计划”,面向国内外引进万名以上人才,其中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名、专业技术关键人才

  名、各类急需紧缺人才

  名。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研究中心

  家,省级院士工作站

  个,数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个,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万人。五是开展就业培训。2010至2012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人,创业培训

  人,带动就业

  人。201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

  万人(辖区内转移就业

  万人),省外转移就业

  万人,境外转移就业

  人。六是突破环境容量。科学调配使用环境容量,建设美丽xx。2013年主要围绕省政府下达的个减排项目、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和

  个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建成运行全市

  个污水处理厂,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

  吨、氨氮减排

  吨、二氧化硫减排

  吨、氮氧化物减排

  吨。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新型城镇化的准确内涵把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

  目前推进情况来看,不少地方对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准确内涵理解不深,把握还不到位,仍存在有重城镇外延扩张、轻城镇内涵提高,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的现象,甚至片面把新一轮的城镇化理解为投资拉动。这些都无形中提高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门槛,也不符合扩内需、促转型的科学发展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应切实做到医疗、教育、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的全覆盖,特别要加大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遏制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真正使农村转移人口能够在城市落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

  (二)城市发展空间小,区域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xx地处豫西山区,肩负着省委“打开西大门、建好西大门”和增强中原经济区辐射带动周边作用的重任。在区域经济竞争中,中心城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xx属全省四个“一市一区”、“县包围市”的行政区划格局的省辖市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恳请省政府支持xx根据城镇化发展需要,逐步解决市县、区县同城问题,逐步将单一城区的省辖市市区近郊的县(市)纳入城市行政区范围,实施撤县(市)为区,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同时,借助国家批复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一方面,帮助协调,争取让xx享受中原经济区、12西部大开发和山西省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多重优惠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加大对我市城市基础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体制障碍对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影响依然存在。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我市新区涉及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八水、二水等,市产业集聚区涉及八水、二水市,商务中心区涉及八水、污水区,其在建设推进中,按照条块管理,土地、环保等业务均要与不同县、市交涉,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工作效率。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对新区机构予以批复,使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尽快发挥;对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所涉及的范围,省政府统一进行行政套合,由省民政厅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以便于理顺管理体系,加快发展进程。另外,应简化土地证办理程序,缩短办证时间,由集聚区所在地政府职能部门按照相关要求

  审查后,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办理;或者省政府对各商业银行明确指导意见函,凡进入土地证办理程序的项目单位,凭单位的交款手续和土地部门意见,可用正在办理手续的土地进行质押。

  (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户籍制度亟待突破。应借鉴重庆、成都、天津等先行地区的好经验,在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13分配权。对于农村土地确定为非公共利益建设用地,可以允许在土地集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让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交易,土地增值收益绝大部分应返还原土地所有者,从而使农村转移人口带着资产进城。同时,积极探索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逐步放开中小城市户籍管理限制,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各项政策,让进城农民能够自由落户,公平享受城市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五)独立工矿区的发展需予以重点支持和关注。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辖区内支撑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独立工矿区总面积

  平方公里,全部矿区企业职工家属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经过多年开发,矿区的资源已逐步枯竭,人员就业面临很大压力。近期,国家将对独立工矿区出台支持政策,建议省政府在独立工矿区政策支持上向xx予以倾斜。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但要正确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同时也要注重当前与长远平衡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城镇化。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将把“人”的城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一是加快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14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加快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条件。二是完善基础支撑。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住房、教育、医疗等设施,让广大进城群众真正能够享受到城镇公共服务资源。三是强化社会保障。逐步探索加强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

  会保障体系的接续,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随人走,待遇提升。

  (二)把握发展规律,追求质量效益。认真吸取近几年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盲目扩张、农村凋敝、“城市病”等教训,始终坚持立足实际,努力实现城镇的统筹与均衡发展。按照“两大三小”组团式发展布局,依托区位、交通、环境、市场等要素,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中心城区、中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注重四化同步,提供动力支持。坚持四化同步,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注重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继续强化新型工业化的支撑地位,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和百亿元产业集聚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注重城镇化与大商贸、大旅游发展同步。按照“四大一高”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大商贸、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市场,凝聚人气,提升形象,刺激消费,带动就业。三是注15重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效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加强转移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加非农就业者迁移城市的就业能力。四是注重城镇化与信息化同步。积极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信息化技术在城镇化建设的应用,让信息化为城镇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四)体现生态宜居,实现绿色城镇化。始终把绿色发展放在城镇化推进的重要位置,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突出产业绿色。进一步鼓励发展节能性环保产业,继续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以更少资源实现更多经济价值生态。特别是要求所有工业企业必须入区、入园,促进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突出环境绿色。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城镇为目标,完善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城镇环境保护设施,加大生态乡镇等生态建设力度,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进城镇化。

篇二:城镇化建设汇报

  

  新型城镇化建设专班工作简报

  尊敬的领导:

  根据您的要求,我向您汇报新型城镇化建设专班的工作情况。

  1.工作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专班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调研、规划、项目建设和政策推动等方面的工作。我们着重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健康有序进行。

  2.工作进展:

  我们已经完成了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目前正在制定新型城镇化规划方案,并计划在下个月完成并上报。

  在项目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启动了一批重点项目,并组织了专业团队进行施工和管理。这些项目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和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领域,旨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竞争力。

  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积极参与了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们也与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协调,推动政策的实施和执行。

  3.存在问题:

  目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资源

  配置不均衡、土地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4.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完成新型城镇化规划方案的制定,并加快项目建设的进度。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和执行。

  以上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专班的工作简报,请您审阅。如有进一步要求或意见,请及时指示。谢谢!

篇三:城镇化建设汇报

  

  镇

  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镇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镇在规划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下面我将就我镇规划建设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镇注重城乡一体化规划,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同时,我们注重农村规划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其次,我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我们加强了道路交通建设,新建了多条主干道和支路,改善了交通拥堵问题。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加强了水库、水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抗旱抗洪能力。同时,我们加大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力度,新建了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

  再次,我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我们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生态修复项目,保护了山林、湖泊等自然资源。同时,我们加大了绿化工作力度,新建了多个公园、绿地,提升了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最后,我镇加强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我们新建了多个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总的来说,我镇在规划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将继续加大规划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乡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希望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共同推动我镇规划建设事业迈上新台阶。

推荐访问:城镇化建设汇报 城镇化 汇报 建设
上一篇:城管局党组织工作汇报(2篇)
下一篇:培养考察期间的思想和工作汇报材料(2篇)

Copyright @ 2020 - 2024 才豪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才豪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0012816号-1